最近冰川期1万2千年前,间冰期一万年左右,新的冰川期快到了?

太阳会有休眠期吗?这是一个问题,因为有很多新闻喜欢标题党或者断章取义吸引眼球,搞得围观群众真假难辨,我们先解决下这个问题才能继续下文的讨论。

太阳存在休眠期吗?

太阳是一颗恒星,它遵循恒星的发展规律,从赫罗图上我们可以发现太阳仍然是一颗主序星,而且它将继续在主序带上存在数十亿年。从主序星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只是恒星一生中最稳定,也是时间最久的那个阶段!

在太阳内核大约四分之一半径内,太阳的质子链反应正在发生,太阳巨大的质量产生的引力势能条件下,氢的同位素氕正聚变成氘,曾经有科学家认为以太阳的质量不可能让氕聚变,但后来量子力学发现的隧穿效应解决了太阳这个尴尬的难题,但无论如何,太阳内部的聚变正在源源不断的发生!

太阳会休眠吗?完全不会,只要太阳内核还有氢元素,那么聚变就一刻不停?那么它会耗尽吗?肯定会,但耗尽后太阳将进入下一个阶段,也就是脱离主序星后的红巨星,在这个阶段太阳可不是休眠了,而是更暴躁,因为氢元素耗尽,内核没有热压力而收缩,原本被辐射层挡在外部氢元素会补充进来,在更高温的条件下聚变速度更快,能量更充足,这会有两个结果,前者热压力更高,导致太阳膨胀成红巨星,后者氦废料更多,将会导致内核质量增加达到氦元素聚变条件。

此时内核氦元素已经达到了简并态,聚变后并不能根据热压力调节,将会经历短暂而又剧烈的失控核聚变过程,这就是氦闪。

之后太阳会反复经历这个收缩、氦闪的阶段,一直到外壳脱离成为行星状星云,太阳正式死亡,在太阳这一生中,没有休眠时间,只有正常发光-膨胀-狂暴-最后死亡成为白矮星!

所谓的太阳休眠期是怎么样的?

冰川期是怎么发生的?其实到现在为止仍然难有统一的说法,大都解释为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即使是距离现代最近的“明清小冰期”意见上也难以统一,明清小冰期指的是从17世纪开始到20世纪初期结束的一段寒冷期,包括欧洲,整个北半球温度下降,而冬季降雪线南移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有在欧洲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天文特别是太阳的观测记录,得以让我们从中猜测发生的原因。

蒙德极小期

在太阳黑子周期观测中,有一个11年的规律,这大家都知道,因为在二十一世纪初曾经科普过这个黑子周期,所以可能大妈都知道。但太阳活动还有一个长周期,从1600年有数据观测以来,并没有明显的周期出现,但有太阳黑子活动偏少的时间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阳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收集整理的1645-1715年间,太阳黑子非常少见,因此这个时间段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所以蒙德极小期并不是一个太阳活动的名字,而是不同黑子活动周期的统计时间段,上图为各个统计的时间段各位可以参考。

太阳黑子数、英格兰中部温度与ipcc的北半球温度重建比较,大致上吻合程度还是比较高。

火山喷发影响

另外有学者认为“明清小冰期”的概括并不充分,因为同期北半球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暖冬的迹象,不过也有学者指出,这和热带温暖海水影响的大气环流有关,而各地出现的整体寒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有相关持反对意见的认为,并非只有太阳影响,同期的火山活动更是致命推手。

从这个时间节点上来看似乎也比较吻合,因为大量火山灰进入环流后会导致阳光无法到达地面,地球获得的总辐射能下降,似乎有充足的理由。

未来会出现冰川期吗?人类如何应对?

上文已经说明,冰川期的出现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可能局部比如火山喷发+太阳活动低潮期会产生传说中的小冰期,但真正的冰川期从理论上来看仍然需要更多的证据,比如:

大型地质活动,暴露出来的岩层会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等导致温室效应下降

或者米兰科维奇循环(塞尔维亚的地球物理学家兼天文学家米卢廷·米兰科维奇的气候变化理论,他认为地球的轨道倾角与进动影响地球气候)

或者地质运动导致洋流改变方向等

除了地球本身的因素其他则是太阳活动影响

不过所有的可能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发生,

地质史上最近150万年来的冰期/间冰期时间对比,期间从4万年缩短为1万年,最近的冰期发生在1万2千年以前,人类已经学会御寒,因此并没有在地球上消失。不过根据间冰期,似乎下一个冰川期即将到来?

我们相信现代人更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不过冰期有一个问题必须要面对,即气温下降可能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而地球大量人口所需的粮食无法保证,这才是人类要面对的直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