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22日,经过两次诺门罕战役,日本的“王牌部队”关东军被朱可夫彻底打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原先一盘散沙似的沙俄军队,现如今“脱胎换骨”,成为一个难啃的骨头。不服气的关东军决定再战,誓要报仇雪恨。
就在关东军紧锣密鼓地准备第3次进攻时,闻讯的日军参谋总部大为震惊。他们一面叫停继续进攻,一面准备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因为日军大多数师团都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对苏联的进攻还是放到1943年以后再说。
对于停战的消息,关东军根本不理睬。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日本军队中有“以下克上”传统。尤其是关东军,更是靠这个“发家”的。大家熟悉的“九一八事变”就是原关东军参谋次长石原莞尔瞒过关东军参谋长、司令,参谋总部,擅自命令炮轰沈阳,进攻中国军队,挑起了战争。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不仅没有受到处罚,还受到了嘉奖。这让关东军上下都视其为英雄,在其内部“以下克上”之风盛行,就连诺门罕战役都是由一名军部参谋辻政信擅自签发命令,对苏蒙联军进行空袭,导致如今无法收拾的地步。
如今,关东军接连失败,日军参谋总部决定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按照要求关东军首先撤出诺门罕,这让本就不服气的关东军上下一片骂声。原本两次失败让他们多少收起了一些锋芒,但被参谋总部这一插手,索性放开了干。
首先,自1933年起,关东军的假想敌就是苏联,为此他们准备了整整6年,对于如何突破苏军阵地他们进行了多次的演练。但2场战役下来,要么是久攻不下,要么是攻下来又站不住脚,这让高傲的关东军说什么也咽不下这口气。
其次,关东军作为日本的主要军事力量,有着不俗的“战绩”。发动“九一八事变”,建立“满洲国”、为日本“开拓”了几倍于本土的“国土”,这些都是“以下克上”绕开参谋总部干的,现如今你“说停就停”,几十万的关东军能答应吗?
其实,参谋总部和关东军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参谋总部没有什么实权,需要利用关东军的影响力来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威信和政治地位;而 “有恃无恐”的关东军却趁机做大,以“小政府”自居。说白了,参谋总部就是养虎为患,管不住了。
炮兵成为关东军第3次进攻的主角。
前两次的失败教训,关东军高层认为日军的失败在于没有火力掩护。尤其是大口径火炮,日军的野战火炮大多不超过100毫米,而与其对轰的苏军火炮大都是150毫米的榴弹炮,射程远、威力大,要想赢得战役必须要有大口径的火炮。
日俄战争期间日军有不少的巨炮,但由于亚洲各国军事不强,使其在“胡作非为”时根本用不上这些重炮,同时受国内财政和资源的约束,日军最终放弃了重炮的研发和生产。大战在际,关东军只得东拼西凑了。
他们到军火库里去翻老古董,就连旅顺要塞的岸炮都没有放过,一门门的被拖了出来运往诺门罕,同时将各部队的大炮也集中使用,一共拼凑了82门大口径火炮。关东军上下对这支炮兵部队寄予厚望,要知道这可是他们现存的全部家底。
但是新的困难又来了,日军可没有苏军那样的机械化,全靠骡马拖拉。这些重炮可不是一般的重,大都在10吨上下,光炮弹就有十几公斤。在硬土路上尚需16匹驮马勉强拉动,而诺门罕的松软沙地,驮马数量再增加一倍也未必管用。
不管怎么说,这些重炮还是来到了战场,但在具体战术上,炮兵和步兵争论不休。第23师团长小松原认为,根据以往的失败经验,步兵缺乏炮兵掩护,应该采用步炮协同的战术;而炮兵坚持认为由他们先炮轰,最后由步兵打扫战场。
其实就是为了“争功”。双方争执不下,最终由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拍板,总攻以火炮攻击为主,将苏军阵地“掀翻”后,步兵攻占阵地。小松原尽管有许多的不情愿,但连败两场战役,让他也没有太多的底气去争论,只好让步,并命令步兵在前沿隐蔽待命。
可是,7月22日这一天担任主攻的炮兵并没有打响。
原来,初次上阵的炮兵还没有进行侦查。没有设定射击诸元的炮兵就是“瞎子”,而苏军的炮兵早已设定好了各个区域的坐标方位,只需前线报告“某个区域”,就能招致密集的炮火。几万关东军只得在前沿隐蔽待命,但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
苏军在西岸的高地上发现了日军的行动,朱可夫决定“先发制人”。顿时,杀伤力极大的炮弹落在了日军的头上,数以万计的弹片在隐蔽区横飞,更多的是被震死或“活埋”在掩体内,哭喊声一片。
日军步兵联队纷纷要求炮兵予以还击,掩护撤退,但遭到拒绝。这既不能冲又不能撤,只能呆在原地挨揍。每个联队都损失了1/6,最多的一个1000人的大队只剩200人。而苏军轰炸机群也来到隐蔽区投下一枚枚炸弹,炸的日军苦不堪言。
第二天,苏军停止了炮击,日军决定派出58架97式战斗机前去袭扰,但遭到近200架苏军战机的围攻。原来苏联在诺门罕地区又增加6个飞行团,计600架战机,而当时关东军全部的飞机总数只能顽强维持在200架左右,这样的实力必败无疑。
关东军的火炮终于开始“怒吼”,一口气打出了1万炮弹,占存量的70%。苏军炮兵阵地上被炸得尘土飞扬、浓烟四起。这么大规模、长时间的炮击在日本陆军史还是首次,“憋屈”坏的步兵纷纷拍手叫好,几万步兵开始喊着口号向前冲。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前沿的苏军也吃不消了,眼看着日军冲到眼前,准备硬着头皮拼刺刀。就在这时,一发发炮弹落在冲锋的日军中,第一梯队几乎全军覆没。苏军守住了阵地,但他们那里知道,帮他们忙的是日军。
原来,日军炮兵对远程火炮并不熟悉,更不能熟练地进行延长射击的操作,导致炸着自己人。日军再次进行大规模的“猪突冲锋”,苏军纷纷撤向西岸。当日军再次过河踏上西岸时,面对的是早已严阵以待的600多辆苏军坦克,士兵被一片片的扫到。
反应过来的苏军也开始用重炮还击,而且密度大、炮轰时间长,就像“用不完”似的。顿时日军冲锋队形一片火海,他们趴在原地不敢动弹,直到日落天黑炮战停止,经过清点,冲锋的步兵损失了一大半,中队长以下军官损失更是高达70%。
第三次战役,朱可夫采取了“夜退日攻”的战术。就是不和日军近战,远远地用炮轰,效果更明显。如此反复,算是把关东军彻底整的没有了脾气,厌战、怯战情绪在日军中蔓延。可以说是,越打越沮丧,越打越自卑。
这都是关东军猖狂自大、“以下克上”的后果。如果及时按照参谋总部的要求停战、谈判,后果不会这么严重。当然,“记吃不记打”、“好了伤疤忘了疼”是日本人的一贯特性,现在也是如此。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