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期同盟国联军实力更强,为什么在法国战役中反被德军碾压?

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二战中著名的“法国战役”拉开序幕。此战德国共动用了132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师),其中93个师分成三个集团军参与前线进攻,39个师作为后备力量被部署于西线。在武器装备方面,德国共部署了约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500门火炮,约5100架作战飞机。

作为当时德国的对手,法国与英国、比利时、荷兰组成了同盟国联军,共出动了134个师(包括6个装甲师、24个机械化师),另有22个师因战争被临时组建起来。在武器装备方面,同盟国联军共部署了约5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4000门火炮,约2600架作战飞机。

从双方兵力对比上可以看出,以法军为主的同盟国联军在陆地上拥有明显优势,但在空中处于劣势。由于当时的空军不像现在这样拥有压倒性制空权优势,因此双方军事实力旗鼓相当。如果考虑到综合国力因素,则同盟国联军就具备了明显优势。

然而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们想必都会知道,德军仅用短短两个星期时间就击溃了同盟国联军。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法国战役”以德国全面胜出告终。那么问题来了,综合实力更强的同盟国联军为什么会被德军碾压呢?

其实“法国战役”之所以会呈现一边倒的结局,关键原因还在于德军在战术和新型军事思想方面更进一步。

当战役爆发前夕,同盟国联军认为法德边境有强大的马奇诺防线,而在马奇诺防线北部是大型武器装备无法通过的阿登森林地区,这两处对进攻方来说都难以逾越,所以德军唯一的选择是通过比利时中部去进攻法国。事实上,当时大部分德军将领也是这样想的,德国第一份西线作战计划“黄色方案”也正是按这个路线规划的。

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发展,“法国战役”很可能会演变成德军和同盟国联军的长期消耗战。因为双方军事实力接近,在硬碰硬的情况下谁都很难打败对方。然而,德国最高统帅部却突然改用了A集团军参谋长曼施坦因的西线作战计划,即“曼施坦因计划”。该计划的大体内容是:由A集团军率装甲师偷偷越过阿登森林地区突袭法国本土,并包抄联军的后路,B集团军负责在北部进行佯攻牵引联军主力。德军坦克专家古德里安通过对地形的细致分析得出结论认为,阿登森林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大量坦克部队,而且森林可以给军队提供最佳掩护。

“法国战役”爆发后,联军将装备最精良的主力部队推向比利时与德军正面交锋,并预计德军如果要在左翼通过阿登森林地区进入法国至少需要9天时间,因此只留下了少量部队驻守色当、马斯河一带地区。然而,德军却只用了3天时间就越过了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阿登森林地区,并在5月14日成功渡过了马斯河。

此时战场形势对联军来说已经非常急迫了,因为一旦让德军包抄后路,完成对比利时境内同盟国联军的合围,胜利的天平将完全倒向德军。因此当务之急是不惜一切代价去阻挡在法国境内德军北上的企图。然而仍处在一战思维中的法军统帅却大大低估了德军坦克的前进速度,法军高层发出的每一项阻击指令总是慢了很多拍,根本赶不上德军的节奏。德军坦克在法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向北疾驰。

5月20日,古德里安率军抵达英吉利海峡沿岸,切断了比利时境内联军的交通线,并对联军主力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至此,“法国战役”的胜负就已经没有多少悬念了。

一场本来旗鼓相当的对决,却因双方指挥官在战术和军事思想上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教训不可谓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