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光速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愿望,不光是围观群众,天文学家也希望有超光速的技术,因为人类从牛顿时代建立的自然科学体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0多年,观测技术也日渐进步,但观测的媒介却从未改变,即使已经从光学波段已经扩展到了红外,微波以及紫外与极紫外,X射线与γ射线,甚至引力波,但仍然跨不出光速这个牢笼,我们看到的太阳永远都是8分钟以前的,即使靠近太阳的帕克探测器也无能为力。
一步一个日地距离的生物是个多大的概念?
一个日地距离大约1.5亿千米,光需要8.33分钟,按正常人体比例,步幅大约是身高的2.5-3倍,那么它的身高大约是3.75亿千米到4.5亿千米之间,大概伸伸手就能够着木星,跳起来可以够到土星,基本上这样体型的生物如果在太阳系的话,那就乱套了,因为它比任何一个天体都大得多(包括太阳)。
宇宙学第一性原理
根据宇宙学第一性原理,我们地球上发现的规律也可以推广到宇宙的其他区域,如果您不认同这一点的话,咱们就没有讨论下去的必要了哈,毕竟理论和证据都处在假设性状态的问题是没法讨论的。那么我们地球上发现的那些规律可以应用在如此庞大的生物上呢?
1、生物需要消耗,越大的生物其基本消耗也越大
历史上那些庞然大物消失不是没有道理的,比如庞大的恐龙,因为其体型要求必须每天摄入大量的热量才能维持其生命,如果外界条件改变,那么其灭绝的可能性很大,白垩纪晚期的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都是小型动物这一点就是证据。
2、身躯越大,那么支撑其骨骼也将随之增大
其实肉体长起来并没什么压力,比如美国俄勒冈州的一处“蜂蜜蘑菇”延伸了5.6千米,它是一个整体,但却无法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地面,因为构成它的组织不足以支撑哪怕是1-2M的身躯,因此如果有一种动物要无限增加提醒的话,有两个选择:
寻求能够提供其支撑的环境,比如大海
或者在某个到达及支撑极限的条件下的平衡状态
前者就是蓝鲸,尽管它是一种哺乳类动物,而且有非常粗壮的骨骼,但它再也无法回到地面生存,因为庞大的身躯会压迫内脏与肺,导致其窒息死亡
后者就是上文所说明的菌类,它可以继续成长,只有有足够的时间与营养,也许可以长得更大,但它永远都跑不了。
3、生物的构成,成分与信号传导
能称得上是生物的,那么必须会由物质构成,而物质与物质之间会有某种生物电流能联系,比如天上的星云动辄数光年,它们也是有物质构成,但维持内部联系的只有一种,也就是引力,因此它们没法被定义为生物。
能在自身内部传递信号的系统,我们将其定义为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传导是有速度的,比如生物电,很多朋友认为生物电传导速度是光速,其实差远了,因为受递质在细胞突触间隙中运动和跨膜速度限制,传导速度大约只有5米/秒。
当一个生物体型够庞大时,它连指挥自身都困难,就像当年打到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元朝,是不可能靠着烽火台有效管理的,最终规模会缩减为信息有效传递管理的范围。
4、流体静力平衡
当一个物体,请注意是物体哈,生物不可能到这个规模,它的总质量接近地球的五千分之一时(直径大约在500千米左右),它将会在流体静力平衡下逐渐成为球形,当然这是在太空中,如果在地球上,那么它早已将和地球融为一体。
这其实理解起来并不难,因为在太空中微重力状态下,天体会被自身的引力塑造为球形,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质量,而五千分之一地球质量就是成为球形的下限,当然天体如果在自转的条件下可能会“离心力”作用下成为扁球形,比如地球!这个流体静力平衡也是区分矮行星和小行星的标准。
另外流体静力平衡也是恒星在主序星阶段不会内爆的原因,因为重力在和内部的核聚变热压力对抗。更大的话即使是个生物也称球形了,不用迈步子了,它将围绕太阳公转,如果再大,它还遵守天体形成规律,比如成为恒星还有更极端的天体,要不咱就就会在夜空中看到长条形的恒星,五角型的恒星,而不只有球体一种无聊的形状了哈。
如何实现超光速?
庞大生物体型实现超光速的梦想破灭的,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传递无法超过光速,所以无论怎么折腾光速都是无法超过,但遥远的宇宙又在以超过光的速度远离,这不是矛盾吗?其实空间的膨胀在三者以外,假如人类可以实现以空间膨胀为动力方式的新式引擎,那么超光速就指日可待了。
而理论上早就存在,只是人类没有手段去实现而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曲速引擎,这里就不多说了,很多朋友估计已经听到耳朵长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