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下月就两岁半了。他身体健康,天真烂漫,爱阅读爱运动,喜欢家里每一个人,不迷恋电视手机,自己吃饭不用喂,热爱食物不咋挑食,能主动遵守一些重要规则。虽偶有欲望不满足时的哭闹,但能体谅大人的辛苦和付出。总体而言,发展的得挺好,暂时没有让我夜不能寐的成长烦恼。妈妈也就此做个两年半的总结吧。
孩子两年多的成长,我们所做的主要是三方面:一、父母并肩合作,摸清大致的育儿方向;二、借助大量有益的成长工具(大自然、儿童故事电台、绘本、益智玩具等等);三、全家人目标一致,民主沟通、科学决策,姥姥奶奶们做有益补充而不添乱。
父母并肩合作,摸清大致的育儿方向
儿童心理学在西方发展了几十年,大量的研究为我们的育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知道了早期培育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几乎没有需要过多讨论就建立了父母主导育儿、并保证孩子和祖父母也有亲近空间的模式。为此,我大幅调整了工作时间,每天带他自由玩耍、培养饮食起居的规律和良好习惯,而爸爸也尽量多抽时间陪伴孩子,让父子彼此都能享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私密时段。
孩子总是有共性和个性,在儿子婴儿时期,我们就发现他有很强的自主意识,企图硬性强迫他完全行不通。不仅会遭到他的拼命抵抗,还会积攒负面情绪。一岁前我们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和给他最大的探索自由。他也很享受自主意识的自由表达。一岁之后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他的反抗期提前到来,开始了可怕的“不要时代”:不要洗手、不要刷牙、不要吃饭、不要回家、不要睡觉!总而言之:凡是你主张的他都要反对,完全不合作了。为此我俩没少在这方面下功夫:先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和心理状态、再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知道什么时候要“语气否定,但态度和蔼”;什么时候要“适当转移注意力”:突然谈起一个有趣的话题,他就被吸引,把刚要反对的事儿给忘了;什么时候必须要直面问题讲清楚。总之,不管你如何哭闹或反对,父母尽量保持和蔼冷静。孩子情绪已经很不稳定了,大人一定要淡定。特别是对待反抗期的孩子,严厉训斥和体罚来应对他的反抗行为带来的负面效果无穷,学习疏导和“曲线救国”很有必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难。在并肩合作这块,虽然我们恪守“无论什么事咱俩都站在一个战线,绝不互相拆台”,但真遇到问题时还是一个乱。记得儿子有一次暴风雨般的哭闹,他爸把完全失控的他抱在怀里让他冷静,他声嘶力竭哭闹要妈妈,,我憋了很久但还是没忍住,把孩子抢了过来,还和爸爸吵了一通。那晚孩子睡觉后我俩静静待了很久,后来拿出《美国儿科协会育儿百科》学习,又重新温习这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状态、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问题缘由和应对之策。检讨饥饿和犯困都是他发脾气的来源,以后就赶紧趁暴风雨未来临之前赶紧把这两项解决好。
即便有当着孩子面前抑制不住的吵架,我们也会在平静之后和孩子讲清楚。可能因为是多年的战友了,我们往往会很快平静下来,而且双方肯定有一个先认错低头;并且多半由错误一方去向孩子解释。让孩子清楚了事情的缘由,孩子就会学习解决问题和舒缓不快情绪的办法。更要让他知道,他不是爸爸妈妈吵架的原因,爸爸妈妈也不会因为吵架而不爱他。解释有时也由“有理方”来做。像最近发生的一次,我是这样向孩子解释的:“妈妈刚才和爸爸生气了。因为妈妈太困想先睡,交代爸爸给你穿纸尿裤,可是他贪玩熬夜给忘了。结果,你尿了一床,全身都湿了也醒了。爸爸没有做好他应该做的事,所以妈妈发飙了。不过爸爸保证下次不会再忘了,妈妈也不会再生气了。”
借助大量有益的成长工具
大自然是培养注意力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孩子俯下身子去观察蚂蚁来来回回地行走、搬食,当他认真地捡起石子投到窨井盖的小洞里,当他蹲在树下执着地挖出泥土里的蚯蚓,他的注意力就得到了最好的锻炼。我们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住在郊区绿树成荫的社区,这为孩子提供了大量可供玩耍的自然场地。往往是我们先一起在篮球场上踢球踢的热火朝天,踢累了他就被旁边的树林吸引,迫不及待地拉着我或者某个小伙伴去“丛林”里探索。我们小心翼翼地穿过一片被修剪过的灌木,来到落叶成堆的小路上趟落叶玩;寻找那几株生长在树林里、正是圣诞树原型的鱼骨松;再找到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捡起小石子投进去看溅起的水花,或者抄起一根树枝拍着水玩。穿过整片小树林,就是小区临近的收费站,孩子们静静地看着一辆辆汽车穿过,和收费站栏杆的起起落落。小区那片小猫最爱出没的草坪、长长的绿荫道、堆满光滑鹅卵石的大雕像、湖边的沙池和戏水的野鸭、附近公园翻滚的吴淞江和繁忙的大船……居住地附近可供玩耍的自然景致很多,让孩子每天的探索都花样繁多、富有层次。孩子在发现和玩耍中获得了极大的愉悦和满足,很多的生活技能和常识就自然而然地学到手了。
在做饭、洗衣服或者睡前这些零散的时间空隙,我就用“儿童故事电台”来给孩子“磨耳朵”。迄今为止,他已经熟知上百个优美的儿童故事和趣味横生的儿歌,欣赏过大量动听的中英文儿童歌曲、古典音乐和少量的唐诗,听觉、语言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刺激和锻炼。故事多以动物为主,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生活习惯、性格塑造等等。孩子们对动物有着天生的亲近和喜爱,儿子日常和我聊天的内容80%以上是动物。一说起遇到敌人便将身体鼓成刺刺球的刺河豚他就眉飞色舞、兴奋不已。他对动物的认知从丛林扩展到草原、河流、海洋,从动物的种类开始了解动物的饮食、起居,逐渐建立起生物链的概念。今年圣诞节前,他突然迷上了鲨鱼,我就趁机给他买了《海洋大百科》。大白鲨的3000多颗牙齿、帝王乌贼硕大的身躯、深海鱼类特殊的生存技能,都让他无比着迷。
孩子两岁前,我们没有让他看过电视。要做到这点,大人首先以身作则不看电视。即便要看,也要等到孩子睡觉后。他玩耍的室内没有电子娱乐器具的干扰,都是各种的绘本童书,他的注意力就极大放在了绘本上。现在,他已经能自己给大人讲一整套的《小熊宝宝》系列故事,和妈妈合作讲完一个故事“大狼吃甜粥”。因为从小听故事,所以他现在对故事的复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几天晚上睡前,他都聚精会神地听我讲《麝雉鸟木西的故事》。这篇故事正是自然科学和美丽的童话色彩巧妙的融合,儿子很喜欢,不断地重复倾听。故事讲完之后还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和探讨的空间:麝雉鸟的敌人到底是谁?麝雉鸟的故乡秘鲁在哪里?我们一起到世界地图上找找麝雉鸟的故乡。除了麝雉鸟还有哪些动物小时候和长大以后不一样,等等。由绘本拓展的空间如此之大,孩子通过充分体会、探索和想象,他就会越来越热爱阅读了。
全家人心向一致,民主沟通科学决策
当孩子出生后,全家人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意见分歧。孩子由谁来带?吃什么奶?生病了是自己吃点药还是马上去医院?很多小事都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祖父母渴望亲近孩子,父母怎么保证这种亲近有益成长而不是纵容和溺爱?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全家人终于能心向一致,无论从孩子的教养方式、生病后的医疗处理,都能民主沟通、让科学来决策。
记得儿子出生不久有一次腹泻,儿童医院的医生在大便检测正常的情况下,还是开了三四种药,其中还有中药。姥爷和孩爸为此在医院就争执起来。我临时抱佛脚,赶紧学习婴幼儿腹泻的医学知识,知道了孩子的这种情况既不是细菌也不是轮状病毒引起,推断原因很可能只是疫苗的短期不良反应。于是开始和家里老人慢慢沟通。开始老人很抗拒,但我始终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现在姥姥姥爷和奶奶们终于明白,不管遇到什么疾病,哪种症状,首先了解疾病的原因,再根据病因来合理治疗,不能为了快速掩盖症状胡乱吃药,更不能迷信中药所谓的“纯天然、安全”。治疗方式应该尊重最主流的医学意见,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虽然这看起来麻烦无比,却在我们家庭中养成了能够民主交流、共同探讨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大有利。
因为孩子的诞生,我们在有意无意间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连姥爷说话都富有童真童趣,也不再封闭自己的想法拒绝沟通了。这一切一切的改变,都归功于孩子。
在我的理念里,父母应该是孩子最好的成长伙伴,帮助他发展健全的心理、认识美好的世界、让他有高尚的志趣、有能力去选择自己要走的人生。这是一场终会告别的关系,何不把握当下、尽力做好、彼此珍惜。
作者:Fi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