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坦克师团如何被朱可夫的装甲兵团辗轧?

1939年,日本与苏联在远东诺门罕地区大打一仗。第一次诺门罕战役,苏军凭借着优势火力以惨胜告终。与此同时,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在海拉尔厉兵秣马,择机再战。苏联为了应对当时欧洲的危险局势,决定首先解决远东的威胁。

第一次战役的教训是深刻的,苏军的单兵战斗素养不高,战术呆板,致使损失惨重。但略感欣慰的是,这一仗充分显示了武器的优势,大口径火炮和坦克、装甲车的运用是赢得此战的关键。因此,要选派一名坦克战专家继续以后的战役。

朱可夫是指挥坦克战的理想人选。

首先,朱可夫从当兵第一天起,就与骑兵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参加过多次战斗,负过伤,因作战勇敢,职务不断地晋升。在实战中,他深刻体会到骑兵的快速机动,往往成为战斗胜负的关键。速度将是未来战场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战后的德国将坦克作为其未来军事变革的主要方向,十分注重坦克的快速机动,以及抗打击能力和突防能力。苏联受其影响,也效仿建立坦克团。已是骑兵团长的朱可夫因出色的指挥能力,成为首任坦克团长。

其次,对于坦克这个新兴兵种,朱可夫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它不但速度快,而且有装甲防护,可以说是“陆战之王”,在未来战场上,将威力无限。于是,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坦克,或者带着骑兵和坦克进行野外训练。

很快,他就发现了问题。受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当时苏联虽然重视坦克的生产和研发,速度快、装甲厚,但依然局限于步坦协同战术,坦克仅仅只是为了配合步兵作战,充当“助手”。他开始有意识地将坦克集中使用。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装甲兵团设想日趋成熟。按照他的想法,坦克分散到步兵部队,结果是步兵追不上坦克,坦克也受其所累,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大力发展装甲运兵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以坦克为主,装甲车为辅。这样既解决了不拖坦克后退,又解决了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难题。更关键的是它将极大地提高未来战争中的突防能力,而诺门罕战场就是一个大规模使用坦克的试验场,朱可夫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

日本也“重视”坦克装甲部队。

关东军总结第一次诺门罕战役失利的重要原因是没有火力支援。于是,他们决定将第一战车团派上了战场。这个坦克师团可以是说日军的“宝贝”,因为受制造能力和资源的限制,这是日本唯一的坦克师团,是关东军的“震宅之宝”。

平日不舍得用,也就是阅兵或重大活动时开出来炫耀一番,而后被当成“宝贝”锁在“家里”。这个师团看似十分“强大”,其实没有多少实战经验,“机动性”很差,让指挥战役的第23师团长小松原大为震惊。

按计划,参加下阶段作战的部队要在集结地集中。飞行师团早早到了,第7和第23师团的步兵经过一周的时间也抵达了,唯独速度应该最快的坦克师团最晚到。就其原因,就是在“深闺”中待久了,“自理能力差”。

诺门罕战役是日军第1战车团第一次参加远距离作战,没有经验的他们仅准备出发就耗费了好几天。行军途中又遇到了下雨天,坦克车、油罐车等等全部陷在泥里,故障频出。他们每天忙着拖拽装备,行军速度可想而知,这就是过于“重视”的结果。

朱可夫大规模坦克作战,粉碎日军第二次进攻。

1939年7月1日,小松原以第23师团为主力的2万多人组成迂回兵团,在哈拉哈河下游架桥,从西岸向苏蒙联军发起偷袭。日军的行动是成功的,他们距朱可夫的指挥所不到15公里处被发现,偷袭只得改为强攻。

朱可夫一面命令外蒙军第15团前去堵截,一面又命令苏军第6骑兵师在其后方建立第2条防线。目的就一个,为东岸的装甲兵团回援争取时间。与此同时,空军开始猛轰日军架起的浮桥,双方是炸了修,修了炸,以此迟滞日军的进攻势头。

苏军装甲兵团回援西岸,让担任主攻任务的日军第1战车团以为苏军不堪一击在撤退,分外高兴。他们撇下步兵一口气冲到河边,却陷入朱可夫为他们布下的“铁丝网阵”,十几道螺旋铁丝网将日军坦克死死缠住,进退不得。

这时他们想起了被抛在后面的步兵,没办法只得自己搞定,但西岸高地上苏军火炮可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100多门火炮瞬时开火,第1战车团损失惨重,灰溜溜地退了回去。原本担任主攻的日军坦克师团就这样的战斗力,令人唏嘘不已。

朱可夫一面指挥装甲兵团对进犯西岸的第23师团发动猛烈反击,他们2、30辆坦克、装甲车组合在一起,有的是纵队,有的是横队,从四面八方向对手阵地冲去;另一面所有的飞机起飞,对地进行支援轰炸,更重要的是炸断浮桥,切断日军补给线。

同时,在后方的苏军装甲集群也赶了过来参加围歼。一时间,地上坦克,天上飞机轮番上场,炸得日军人仰马翻。入夜,苏军停止了进攻,小松原经过清点,过河的2万多日军已死伤过半,更加严重的是,退路被掐断,没有弹药补给了。

而苏军的补给线却物资丰富,大量的炮弹运往阵地,前线火炮不计消耗的炮击,终于遏制了日军的进攻。此时日军的山炮因缺乏弹药变成了“哑巴”,这让观战的关东军高官们脸色十分难看,想不通苏军凭什么一夜之间变得如此强大。

尽管日军工兵冒险重新修好了浮桥,但也于事无补。日军的损失越来越大,而苏军的坦克越来越多,这简直就是一边倒式的“屠杀”。尽管日军发动了3次夜袭,但都被朱可夫用探照灯照亮了战场,夜袭的日军也沦为和白天一样的结局。


小松原只得下令迂回兵团撤退。而担任主攻的第1战车团连着两天打不开局面,让他们十分懊恼。想想也是,拥有“国宝级”的待遇,却打成这样的水平,怎么有脸回去。但接下来,他们将见识朱可夫装甲兵团的威力。

在朱可夫眼里,日本的坦克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苏军近20年,而且战术呆板,翻过来翻过去就那么几样动作。对于这样的对手,朱可夫照单全收。7月4日,苏军两个坦克装甲旅近200辆坦克,向东岸的日军第1战车团发起了进攻。

日军装备的大多都是几吨重的轻型坦克,最重的89式坦克不过13吨,而苏军的T-28中型坦克重达31吨,89式坦克在它面前一个个变成了废铁,甚至直接撞翻对手并辗轧过去,日本坦克的装甲在苏军官兵眼里就是一层铁皮。

诺门罕俨然成为苏军新武器的试验场,第1战车团的70辆坦克被摧毁了一多半,剩下的四处逃散。至此,第二次战役以苏军的完胜告终。这其中虽有关东军过于轻敌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苏联最高统帅部选对了人。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