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图片社交是少数中国公司们未能成功复制国外模式的领域。而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例外——职场社交。
微软 (NASDAQ:MSFT)在2016年以26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领英,足以证明领英的成功之处。反观国内,还没有一个成气候的职场社交平台。即使是领英的本土化社交品牌赤兔,也逃避不了下线的命运。国内职场社交赛道的幸存者,还能复刻领英的成功吗?
领英如何占领了职场社交高地?
在2003年推出的领英比Facebook上线还要早一年。前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曾称,“领英抓住了非常好的时机,在Facebook做大做强之前,垄断了职场方面的社交关系链。”
领英的创始人盯上的种子用户是硅谷的VC。在他们看来,如果能够吸引到企业家到他们的网站,也就能引来求职者和招聘者;而因为创业者都要追求资本,所以他们最终把目标瞄准了风险投资人。为此,领英开发了一系列针对VC的工具,让投资人能够查看创业者的职业人事网络、职业经验等等。
这个策略也是可行的,在领英网站推出的前六个月,它通过8%的用户吸引来了另外92%的用户。在网站上线的第一个月,它只有4500名用户;而截至2019年9月份,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6.3亿。
当然,领英能够快速扩张,也离不开一些文化方面的因素,比如美国用户能够比较好地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Facebook的入侵。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斯科特·加洛韦直言,领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它的用户群体,是由全球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和商业领导组成。
这些客户群体也决定了领英的商业价值,微软斥巨资收购领英,也正是看中了它的企业用户数据。和像Facebook、推特这样的社交平台不一样,领英靠的不是广告,而是增值服务,比如企业招聘、公司营销、个人求职、职业课程等等。虽然它的付费用户只有不到20%,但其在2019年的收入仍预计可达到64亿美元。根据微软披露的财报,领英收入过去四个季度的增速在25%-33%的区间内浮动。
微信是赤兔、脉脉的噩梦
但即使是领英,在中国市场也遭遇了水土不服的难题。沈博阳最初雄心勃勃,要在国内撕开一条职场社交与生活社交的口子,但是最终还是敌不过微信这个“社交黑洞”。在今年7月底赤兔下线之后,他在反思中国职场社交的文章中指出,在中国任何一个商业会议,最后的一个环节一定是双方加微信。
不过,这条赛道上还有幸存者,比如脉脉。脉脉在去年8月份完成了2亿美元的D轮融资,并未公布估值数额。而在2017年底,脉脉的估值是近10亿美元。脉脉的创始人林凡曾经表示,可能会在2019年寻求赴美上市。
和领英很大的一个不同点是,脉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匿名社交。虽然根据脉脉披露的数据,它的匿名板块DAU只占脉脉DAU的8.5%-9.5%,但它仍然是脉脉的增长动力之一,毕竟八卦是人类的天性,员工的爆料比起一本正经的个人和企业宣传更有看头。
但是,匿名社交是负能量的集中地,讲不好资本故事。脉脉仍然需要彰显它能够满足用户建立人脉、实现职业发展的需求。目前,脉脉的收入来源仍以广告为主,占到了50%左右,会员、招聘、知识付费分别贡献了剩余的收入;相比之下,领英的企业招聘服务收入占到了一半。
赤兔面临的难题,同样也横亘在脉脉的面前——要改变职场人士“加个微信”的习惯非常不易。根据《2019中国职场社交报告》,认为微信、微博等泛社交app是效果较好的职场社交方式的比例达到35%,而推崇脉脉、领英等职场社交app这一社交方式的只有22%。
很遗憾地,这也决定了在短时间内,职场社交难出一个中国版的领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