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进化,是自然选择下的理性选择?

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盛大开幕。中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一届世界盛会倾注热情,也为自己的进步做证。一次体育和文化的盛会不能负担太多的重任,不过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倒是值得铭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类似的口号早有人提过,但是现在由一个新兴的人口大国提出,还是有些新意。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及口号。

同一个世界容易理解,同一个梦想恐怕会引起争论。同床尚且异梦,更何况在同一个世界。不过这是大家存在重大分歧时候的说辞,如果各自的美国梦、中国梦、欧洲梦、亚洲梦、美洲梦、非洲梦等等都实现了,做做同一个世界梦就不是白日做梦或者痴人说梦了。

梦想变成现实离不开生存资源,充足的资源保证每个人可以正常的生活,而且保持自由和尊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要活着,首先要吃饭,这也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要完成的第一要务。普通人十几天不进食,就会饿死,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餐饭,需要劳动和付出来换取。水比粮食还重要,普通人几天不喝水,就会渴死,所以人类临水而居。水在早期是无限供应,后来情况越来越复杂,现在也要花钱买水喝。从极大丰富到有限供应,水是众多自然资源中逐渐商品化的典型代表。

对于人类生存还有比粮食和水更重要的资源吗?有,是空气,严格来说是氧气。普通人几分钟吸不到氧气,就会窒息而死。但是如此重要的资源,除了个别特殊情况外,如病人或人被困于缺氧环境,至今全球免费。因为它极大丰富,包围着人类,无偷窃抢劫之虞,无挥霍浪费之嫌,也没有氧气战略储备之说,氧气税、呼吸费更是少有耳闻。

全球真正实现了共享的资源是氧气,如何让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都能丰富到像氧气一样的程度,听起来似乎很不现实,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氧气的丰富并非总量无限,而是因为它的存量以及循环产生量远远大于人类及自然界中林林总总的消耗量。其中的重要补充是广泛分布的植被吸收CO2,经过光合作用,储存C,释放出O2。对于氧气,人类处于资源循环型的生活方式。相反,对于化石能源,人类处于资源消耗型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能源危机的困境所在。

南美洲亚马孙广袤的热带雨林制造大量氧气,被称为“地球之肺”。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已经并且将要长期处于资源有限的状态。原始社会因生产水平极低,可以算是低级的资源循环状态。农业社会走上了资源消耗之路,但是进程较慢。进入工业社会后,资源消耗加速,不过二百多年,人类已经危机四伏。过往人类更注重资本的循环,现在开始关注资源的循环,循环经济呼之欲出,连垃圾都需要重新定义了,新的说法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实现循环经济运转的关键是能源,只有实现能源循环,才能实现资源循环。加速这一进程的助推器是技术进步,减缓这一进程的绊脚石是增长的人口和人类的内耗。

当全球人口总量和化石类能源消耗总量,两个重要指标达到峰值,出现双降之后,完全实现资源循环的那一天就指日可待了。物质不灭,资源循环不过是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来回搬家,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因为人本身也是化学元素组成的。已经开发的资源可以永续使用,新矿藏的开采也许会停止。如果需求总量减少,甚至对部分资源进行回填也不稀奇。资源循环的影响不止于此,经济活动以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为链条的两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可以简化为资源和人。在理想的循环生活中,当资源都能像氧气一样可以无限供给时,资源与人的关系就不存在矛盾了。此前因有限供给和无限需求的矛盾而产生的很多事物和制度都将消失,比如货币和税收。

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诸多社会矛盾看似是制度问题,推向深层其实是资源、人口、技术三者的关系问题,而此前那些宣称已经解决分配矛盾的方案和现象都是局部的、不可持续的。当循环资源的时代真正到来时,社会必将发生重大变革,堪称人类诞生以来未有之大变局。大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等无数前人的梦想将不再是梦想。不仅“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实现了,连“同一个历史,同一个梦想”也实现了。

明代《圣迹图》局部,表现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治国思想。

左图:庞贝古城出土的《柏拉图学园》马赛克,表现一群智者交流畅谈。右图:16世纪莫尔的著作《乌托邦》中的插图,表现对一座海岛的建设规划。

一个国家和地区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达到资源、人口、技术三项指标相匹配。巨浪兴于微澜,放眼全球,北欧波罗的海地区的瑞典、挪威、芬兰、丹麦极有可能捷足先登,其中瑞典已经提出了彻底摆脱化石能源的时间表。而局部地区一旦出现循环资源的输出局面,全球整体的循环经济发展会突飞猛进,技术红利的历史作用将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落后地区和国家也将受惠,加速进步。

在资源充足、物质极大丰富的情况下,不仅弱化了商业的分配功能,也会弱化军事的分配功能。对于稀缺商品,商业还会发挥作用,但是战争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经济活动简化为简单的生产和消费,进而政治的功能也会大大简化。

宏伟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之中,共同的危机会产生共同的利益,以往的竞争关系、博弈关系恐怕都要作古,共生共存关系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共同利益的形成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现阶段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全球化。从实际情况看,经济全球化最终将演变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现在已经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了。主要以自然地理划分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如欧盟、非盟、阿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美洲国家组织等等,以及APEC这样的环太平洋大型组织都是年年开会、月月交流,不断加强经济合作。按照以往的规律,深度的经济一体化将带来政治一体化。如此发展下去,现有的国家权力将被逐步弱化,联合国的作用将得到强化,甚至地位和角色会发生质变,导致全世界最终合并为一个政治实体。而且这一过程应该是多践行民主协商,少采用强权暴力。

如果说此前的全球化尚属于彼此交往但国家独立的混合时代,那么现在已经出现了向融合时代转变的苗头。集权和分权,用和平的方式相结合,组建一个大统一、大民主,即文明一元、文化多元的政治实体,彻底告别东西之分、体用之争。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受不同群体追求利益的影响,个体曾经形成过强烈的宗教、民族、国家认同。将来随着利益纷争的弱化,这些认同都会被弱化,由逐步强化的世界认同来替代。恐怕只有当国别消失,所有人都成为世界公民的时候,才可以称之为人类社会某个阶段“历史的终结”。实现理想的进程中,社会内容会吐故纳新,旧的技术、知识、语言、制度、思想会被淘汰。至于这样的理想国能否满足新人类的理想,不是现代人所能考虑的事情。解决完老问题,肯定还会出现新问题。

这种理想现在只是一种猜想,那么是否存在能够实现理想的机制呢?人是社会性动物,但首先是一种动物。地球上现在所有的人,在生物学上全都属于同一个种,即动物界、脊椎(脊索)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如果人类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那么在大陆板块分离以及各种原因形成的地理隔绝状态下,估计也会像其他生物一样,在不同的道路上进化,然后形成不同的亚种,并最终变成不同的物种。但是由于人类掌握技术并不断进步,得以克服各种地理隔离,不断迁徙交流融合,没有丧失物种的同一性。

由此引发出另一个问题,是应该把全人类看成一个社会整体在进化,还是按照不同的群体、分成不同的社会分别在进化。以往的观点更多倾向于后者,比如用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来类比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竞争。现在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前者的视角也不容忽视。因为在宏观上,以自然角度为基础的社会角度来看,人类自诞生起就一直是一个整体。天南地北都是亲戚,部落国家总有关联,局部的文化进化也一直受制于整体的文明进化。

社会进化本来也是物种进化的一部分,不过人类在有些方面显得与众不同。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性状的变化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化,是受自然选择机制影响的。基因的遗传定律包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互换定律。这些定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也可以适用,同时环境变化的影响也同样适用。用遗传和变异的关系很容易理解人类社会中各种旧与新的取舍和斗争。人类作为生物的一种,进化是被动的,也没有完全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所以社会进化总体也是被动的。但是人类还拥有技术这件利器,进行预判后可以局部掌握主动,特意持续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影响社会进化的某些方面总体保持向上的态势。至于是否存在技术极限,以及达到技术极限后的社会如何进化,现在考虑还为时过早。

关于自然选择,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是这样论述的:“由于生存斗争的存在,不论多么微小的,或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变异,只要对一个物种的个体有利,这一变异就能使这些个体,在与其他生物斗争和与自然环境斗争的复杂关系中保存下去,而且这些变异一般都能遗传。由于任何物种定期产生的众多个体中,只有少数能够存活下去,所以那些遗传了有利变异的后代,就会有较多的生存机会。我把这种每一微小有利的变异能得以保存的原理称为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树。

达尔文主要想解决两个问题。一、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命是否由进化而来?二、进化的主要机制是什么?达尔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自然选择。套用达尔文的问题,也可以对人类社会进化提出相似的问题。一、人类社会的万千景象是否由进化而来?二、人类社会进化的主要机制是什么?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为理性社会人的理性选择,其本质还是自然选择。同自然选择对应自然淘汰一样,理性选择也可以对应理性淘汰,不过表述为“非理性的选择被淘汰”可能更通俗、也更容易理解一些。而很多非理性的选择至少自己说起来是很理性的,只是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不足,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以自然选择为根本动力的生物进化是一个没有目的性的、偶然的过程。如果让生物进化重新来一遍,爬行动物可能不会进化出哺乳动物,猿也可能不会进化成人。不过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物进化具有从简单结构发展出复杂结构的必然性。其他社会性物种的社会,要随着物种进化而进化,依然充满了偶然性,不同物种形成的社会以及同物种在不同地区形成的社会很难有高低之分,而人类社会并非如此,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只要诞生了人类,即使历史重来一遍,还会进化出农业文明,然后还是工业文明必然替代农业文明。产生差别的关键是人类社会的进化,除了物种与环境(资源)的因素,还加入了技术因素。由于技术进步的必然性,理性社会人会做出很多目的性很强的理性选择,与环境及社会互动,所以决定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必然性。

灵长目的进化及关系。

在进化论的基础上,不妨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再深入一步。物种进化存在同源、异构的现象,比如鲨的前鳍、鹰的羽翼、人的上肢都由共同早期祖先的同一器官进化而来,分开之后各走各路,不再回头。而从大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进化由于技术的进步及传播,存在同源、同构、异象、异步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有同归的趋势。因此还可以顺便多提出一个问题: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重要目标所能实现的社会结构是什么?可能的答案是同归为文明一元(同构)和文化多元(异象)的社会。

人类拥有“自私”的利己基因,同时由于人类的社会性,也进化出各种互惠式的利他行为和合作行为,并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一直在改变各种相对被固化的传统利益分配方式,不断扩张“自私”的范围——个体、家庭、族群、派别、国家、全人类、所有生物乃至整个自然界。能够存在这种扩张,就是因为在自然选择机制下,人类凭借技术,作为理性社会人,还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理性选择机制。

生物在进化中会出现遗传和变异,遗传是保守的,变异是激进的。在自然选择机制下,对于生物体适应环境有利的变异,会被保存并在种群中扩散,从而获得生存优势,在进化中又前进一步,但生物体并不会轻易放弃那些稳定的遗传。人类社会进化中的保守和创新、守成和冒进、继承和变革,正好对应生物进化中的遗传和变异。如何取舍,要看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

理性社会人的成熟度在这种矛盾的共生共存关系中,有一个从低到高的进化过程。过程中的千差万别主要是因生存条件差异,各自形成的理性选择差异,并且形成了各自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理性选择机制并不刻意追求在各个方面都做到最优,但会争取在已有的条件下,尽可能达到满意的状态,并且会极力避免在一个整体中作为局部陷入最差而遭到淘汰。不过面对生存竞争,通过技术传播、军事战争、商业贸易、制度融合,很多淘汰是不可避免的,当然有淘汰就有新生。人类社会的优胜劣汰,并不像其他生物那样独立发展,而是呈现出局部的层级逐步提高、范围逐步扩大的趋势。所有的进化过程都符合某些固定的、统一的规律,只是快慢和节奏有差异。最终所有的局部将合并成为一个社会整体,完成从远古分家出走到未来聚拢回归的循环。

在自然选择及理性选择的机制作用下,社会进化先要使全人类构建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及命运共同体,之后才有可能形成最基础、最广泛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一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就像物种缓慢进化的过程一样,不能超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历史不能改变,未来可以选择。理想国一直存在于永远的明天,就是下一次的理性选择。现在一个全新的理想国已经初露端倪,希望不要被消灭在萌芽状态,让人类再等上几千年。

作者: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