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历来争议巨大。有人认为,如果孝文帝活得久一些,成功消灭了南朝,他也会像元世祖忽必烈一样过河拆桥,回归鲜卑本位主义。这种情况,在前秦天王苻坚(假设淝水之战前秦胜利)身上有可能发生,但如果认为孝文帝也会这样,那未免也太低估了孝文帝的眼界和器量。实际上,比起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他的土地改革才更称得上惊世绝俗。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唐嫣饰演的北魏冯太后
孝文帝改革在祖母冯太后执政时就已初步开始,原来保护豪强占有人口的宗主督护制,被改变为以编户齐民为基础的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改革为三长制强化了北魏政权对于基层的控制
由于魏晋的农业以庄园经济为基础,成熟的租佃关系尚未形成,豪强大族往往通过占有人口来占有土地。因此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把大量原有的部曲(即佃户)变为自由民的同时,他们也就获得了自己所耕种的土地。这为孝文帝更激进的土地改革打下了基础。清查隐匿人口,抑制土地兼并。封建时代历代的土地改革都是如此。孝文帝在此基础上又能有如何惊世骇俗的举措呢?说起来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置信,孝文帝竟是将天下耕地收归国有,然后由国家授予百姓使用权……
▲孝文帝的均田制改革被隋唐所继承
当然,孝文帝的土地改革并非没有先例可援引。西周的井田制名义上就属于国有,因此试图恢复井田制的王莽也被怀疑为穿越者。然而井田制的基础是奴隶制经济,所以王莽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归于失败。但孝文帝的土地改革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被隋朝和唐朝前期的均田制所继承,则其执行必有高明之处。孝文帝的土地改革,将农业用地划分为露田、桑田和麻田,分别种植粮食、桑榆枣等经济林木和麻类植物。
▲能养蚕又能提供桑葚作为食物的桑树是古代极重要的经济植物
其中,露田理论上全属国有,在百姓15岁开始承担纳税义务时由国家授予,男子40亩,女子20亩,年满70岁或者70岁之前去世则收回,禁止买卖,与当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极为相似。为了防止有懒汉让土地抛荒,抛荒时间达三年的土地会被强制收回。麻田只有在产麻的地区才进行授予,男子十亩,女子五亩;授予和归还方式与露田相同。桑田则称为“永业”,人去世不必归还国家,可以由后代继承,允许买卖。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桑田可以任由豪强恣意兼并呢?并非如此。
▲茂密的桑树林
国家也会向男丁授予桑田,每丁20亩,女子不授。由于古代没有化肥,往往需要休耕,露田在授予时会予以加倍,称作倍田;但是倍田在授予的时候,会减去该男丁拥有的桑田数目;如果桑田多于应授予的倍田,则不授予倍田,且在该男丁去世的时候,多于倍田数目(一般是40亩,在三年只能耕作一年的地区,倍田授予数目为80亩)的桑田也会被国家所收回。对于桑田的买卖,也有严格的限制。国家未必能拿出足够的桑田,因此桑田不足20亩的农户可以向桑田多于20亩的农户购买桑田,以达到平衡,除此之外,禁止买卖。宋人马端临以宋代不抑兼并的思维来揣测孝文帝均田,认为“固非夺富者之田,以予贫人也”,这就是典型的以己度人和屁股决定思维了。
▲魏晋时代封建主的氏族庄园
魏晋庄园制经济下,没有成熟的租佃关系,兼并土地是以隐匿人口为基础的。三长制的彻底推广下,北魏的人口清查卓有成效,部曲被解放为自由人口,口数达3000万以上。均田使得耕者有其田,则农民没有为豪强之家佣耕的必要,而抛荒的土地是会被国家强制收回的。以此推断,太和均田必定是一场彻底的土地改革,建立在征收富人土地为公田再交给贫民使用的基础上。
▲在封建时代,奴婢地位极为低下
当然,在封建时代不可能完全平均化,孝文帝制定了给牛和奴婢授田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富人的利益,也驱动富人将奴婢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避免土地抛荒。奴婢授田与自由民数量相等,牛则每头授田30亩,一家限四头。对于牛的授田数量限制,使得大地主无法以此占便宜,给奴婢授田则也使得奴婢的生命权不得不被主人重视。考虑到很多地区人口稠密,陷入人多地少不足分配的窘境,孝文帝又规定,官田优先分配给距离较近的民户,距离相等优先分给穷人。人多地少的地区授田数量会按比例减少,因此鼓励迁徙到边境地区开垦新田,官府给予帮助和补助。对于弱势群体,孝文帝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政策。举家都是老弱残疾,无法获得授田的家庭,十一岁以上的人口都按男丁的一半数量授田,年满七十不必归还;寡妇不再嫁的,免征赋税,但依然授田。在1000多年前,由一个异族君主提出如此先进的弱势群体保护措施,确实令人惊叹。不过元宏的母亲和祖母都是汉人,实际上有四分之三汉族血统;北魏哪怕在汉化改革之前,汉化程度就已经比后世的元清要强,对于汉人没有多少提防和门户之见。正是因此,元宏才得以实施彻底废除鲜卑语、胡服,并收天下耕地为公田由国家分配的激进改革。
▲孝文帝为了巩固改革成果,迁都洛阳
元宏也会用公田给官员发福利。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但官员只能享受在任期间授田的收益,离职则交还田地。比起宋朝皇帝动辄赏赐大量田地给官僚作为永业,放纵土地兼并,元宏的策略真可谓高瞻远瞩。北魏的汉化与先进的土地改革、经济改革相配套,均田制也缔造了后来的隋唐盛世。宋朝的不抑兼并,反而是历史的倒退。改革之前,北魏王朝就已经拥有3000万人口;改革后,人口实际地转化为国力。孝文帝及其子元恪时代,北魏王朝多次出动20万、30万数量级的战兵进攻南朝,对国内民生影响却非常微小,足见土地改革不惟有利于百姓,更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
▲孝文帝元宏之子宣武帝元恪以擅长给南朝送人头著称,但赖于父亲留下的好底子,国内安定
那么,为什么北魏王朝很快就灭亡了呢?这实在不能归罪于汉化。孝文帝进行改革时,北魏已经延续了百年,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孝文帝虽然也有心反腐倡廉,但未曾建立起成套的制度,就天不假年,在仅仅三十二岁的英年去世了。元宏的继任者能力不足,对于贪腐持纵容态度。官僚们无法兼并土地,就转向更加激烈的贪污腐败,以及私自增加苛捐杂税剥削百姓,最终民不堪负,纷纷发动起义,加上以北方六镇为代表的鲜卑保守势力残余反攻倒算,终于令北魏土崩瓦解;此后北齐北周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鲜卑化反动,最后由杨坚拨乱反正。
▲北魏帝国最终被激烈的起义所摧毁
当然,孝文帝的均田制实在太过超前,在当时能执行下去本就是一个奇迹。虽然隋唐也延续了均田制度,但唐朝到中宗、睿宗时代,均田制就因人口增长,以及政府对土地兼并的管控不足而逐步瓦解,于安史之乱后彻底崩溃。后来明朝虽然惩宋元纵容豪强之弊,也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但毕竟未达到孝文帝均田改革这样激烈的程度。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残星几点哥,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