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传:嫌弃自己名字的文学才女,小资青年心中的“教母”
1920年9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的一处公馆传来了一声女婴的啼哭。张爱玲降生了。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晚清著名外交家,也是李鸿章的女婿。出生在名门望族的张爱玲从小就过着大家闺秀的生活,性格文静、内敛。张爱玲本名张煐。10岁那年,母亲带着她去小学报名。母亲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就根据英文”Eileen”的译音,给她改成了张爱玲。不过,张爱玲对自己这个名字很不满意,但后来还是接受了。她觉得“保留这个俗不可耐的名字”,可以让自己去除掉一般读书人“咬文嚼字的积习”。
到了高中时,张爱玲完成了一篇辞藻华丽、语言流畅的小作文。语文老师看了很赞赏,鼓励她给学校的文学刊物《国光》多多投稿。张爱玲投的第一篇文章是《霸王别姬》,评论项羽和虞姬的悲剧人生,把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给“震”住了。
(张爱玲跟好友炎樱(左),即《小团圆》中比比的原型)1939年(19岁),张爱玲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伦敦大学。但因为抗战早已爆发,她去不了英国,就改在香港大学就读。在香港大学,张爱玲门门功课都是优秀。她也近距离观察到香港的方方面面。后来她的代表作《倾城之恋》中,许多场景的描述就来自这一时期的香港生活。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被日军占领。张爱玲只好中断学业,回到上海。
张爱玲觉得自己擅长写作,于是打算写东西谋生。1942年底,她开始用英文为报刊写电影和戏剧评论。读者大多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这些评论很受欢迎。不久,张爱玲开始写小说。她把自己的两部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寄给著名作家周瘦鹃。小说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一下子就吸引了周瘦鹃,立刻决定放在《紫罗兰》杂志上连载。作品大受欢迎,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
(张爱玲与歌星李香兰合影)这时,著名文艺理论家柯灵也关注到了张爱玲,邀请她为自己主编的《万象》杂志写稿。不久,张爱玲的《连环套》、《琉璃瓦》等作品开始在《万象》连载。张爱玲成为上海滩的名作家。不过,真正让她名扬全国的还是一本叫《杂志》的杂志。1943年起,张爱玲在《杂志》上刊登了她最有名的代表作《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其实,《杂志》是日本人暗中扶持的。抗战胜利后,开始清算“文化汉奸”,张爱玲名列其中。还有人写了一本《女汉奸丑史》,专门揭露她。张爱玲难以逃脱“汉奸”嫌疑,因为她还和汪精卫政府宣传部副部长胡兰成有交往。1943年10月,胡兰成看到张爱玲的小说《封锁》,立刻就被吸引,主动和张爱玲交往。不久俩人结婚。这段婚姻虽然只有两年,却让张爱玲饱受非议。不过,这些事并没有影响她的创作。因为张爱玲坚持把创作和私生活分开,这也是她的一个特点。1947年,她创作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和《太太万岁》。在经历了40年代的出名之后,张爱玲在1952年前往香港。1955年,她前往美国定居。第二年,嫁给了比自己大30岁的老外。
这一时期,潜心研究《红楼梦》,完成了《红楼梦魇》。这部作品水平很高,连红学家周汝昌都说“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此外,她还将清代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改写成地道的晚清官话。
60年代,学者夏志清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大加赞赏,说她是当年上海“最有天才的作家”。此后,海内外开始重新关注张爱玲,许多人被她华丽、唯美的文风所倾倒。9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开始流行小资文化,追求内心体验和精神品位。而张爱玲作品中体现出的优雅气质,被人认为是小资文化的最好代表。在小资青年看来,几十年前的张爱玲是他们心中的“教母”级人物,甚至有人说“不读张爱玲,无须谈‘小资’”。
张爱玲在美国深居简出,行踪很神秘。除了少数好友外,几乎没人知道她是否在世。这也增加了她在“粉丝“心目中的神秘感。直到1995年9月8日,她被发现在洛杉矶的寓所中去世,享年75岁。她的遗体在当地玫瑰岗墓园火化。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475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56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