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小传:亩产1000公斤不吹牛,功比天高的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人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袁隆平是“农民的儿子”,事实上袁隆平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孙连仲将军的秘书,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任科长。所以,袁隆平算是个小小的“官二代”。
(年轻时的袁隆平)
他成长的那个年代,正是神州大地生灵涂炭的抗战时期。年幼的袁隆平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
小学,他在几个省之间辗转三个小学才上完。
中学,他待在重庆,又是辗转四个初中、两个高中。
1949年(19岁),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的相辉学院农学系。1950年院系调整,相辉学院农学系并入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1953年(23岁),袁隆平毕业后,服从分配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农校任教。在这里,他一待就是18年。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1960年(30岁),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长得特别茂盛的水稻。然而,他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子代有的长得茂盛,有的长得不茂盛。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按说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他推论这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再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这时正值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许多人食不果腹。于是,袁隆平想通过杂交水稻来提高产量,让更多的人可以吃上饭。
1964年,他在无边的试验稻田中,又找到一株茂盛的“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他通过实验,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水稻只能“无性杂交”学说,并且找到了培育杂交水稻的途径,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1966年(36岁),袁隆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上,引起了中央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然而不幸的是,同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袁隆平受到冲击,试验被迫中断。
这期间,袁隆平多次被批斗,实验器材和水稻秧苗一次次被毁。尤其是1968年,他视若珍宝的七百多株珍贵秧苗,被人全部拔除毁坏,令他痛心不已。
袁隆平只好带着助手跑到偏远的云南,去做水稻实验。又遇到大地震,袁隆平冒着生命危险从摇摇欲坠的房子中抢救出水稻种子。为了试验,他在水稻田边的泥水地铺上草席住了三个月。
1974年(44岁),袁隆平培养的杂交水稻达到了亩产628公斤,而那时水稻亩产通常只有150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达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
杂交水稻的成功,产量大增,大大缓解了温饱问题。1981年,袁隆平获得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82年,他被湖南农学院聘为兼职教授;1985年,又被西南农业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袁隆平并不满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亩产再增5%-10%。1997年,袁隆平又开始研究超级杂交稻,亩产不断开创新纪录。
中国大陆一半以上、全世界20%以上的水稻,都是袁隆平的杂交品种。毫无疑问,他为全世界战胜饥饿,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2004年,袁隆平当选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2006年,他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而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无缘。
2016年(86岁),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超优1000”,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造了新的杂交水稻高纬度亩产世界纪录。
然而近年来,却有人诋毁袁隆平,说杂交水稻难吃,只配喂猪;说袁隆平身价上千亿,生活豪奢;更有甚者,造谣说杂交水稻有毒。
诚然,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在1999年成立,第二年在深交所上市。袁隆平占百分之五知识产权,身价达十几亿,令人艳羡。
然而,袁隆平对人类的贡献,可谓功比天高!钱,简直不值一提!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474篇作品,营员“贝利萨留”的第38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