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说:母亲怀胎期间性激素的水平会影响胎儿手指的长度差异。因此食指比无名指长的男性、无名指比食指长的女性,更容易成为同性恋者。
食指与无名指长度之比(2D:4D)是一个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早在1930年就有研究者发现不同性别的人“2D:4D值”不同。通俗一点说就是,与无名指相比,通常女性的食指更长。
1998年,曼宁发现“2D:4D值”可以作为间接测算出生前性激素水平的参考。目前,在科学界已经基本达成一致的认识是,这一比值与人出生前周围环境的雄激素水平有关。而且右手的“2D:4D值”比左手的“2D:4D值”更能体现这一水平。
但至于这种比值是否与人出生后的大脑结构、性格、乃至性取向相关,目前学界争论还比较多。许多关联都还众说纷纭,只能说是“未有定论”。
研究“2D:4D值”与性取向之间关系的论文也发表了不少。2010年,Grimbos等人发表在《行为神经学》上的一篇论文总结了前些年发表的与“2D:4D值”以及性取向相关的多个独立研究结果。收集的研究都经过严格挑选,比如让受试者自行测量右手“2D:4D值”的研究都未被选入,理由是受试者大多为右撇子,自行测量右手手指长度容易引入较大的数据误差。最后的统计数据来自34个独立样本,一共包括1618个异性恋男性,1693个异性恋女性,1503名同性恋男性与1014名同性恋女性。这篇论文可算是近几年来样本数较大的一个总结。根据这些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异性恋女性比起同性恋女性来说,双手的“2D:4D值”均较高,意味着食指相对较长。但男同性恋与男异性恋的“2D:4D值”则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Grimbos收集到的研究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两地,参与研究的人群种族资料许多已经不可考。而亦有许多研究显示人种可能影响“2D:4D值”。因此,他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亚洲人群尚不可知。另外,由于测量手指长度的方法众多,有的研究直接测量,有的研究则是将手拍照后测量照片,这些都可能给实验结果引入误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统计学上的相关,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两回事。想通过“手相”来了解某个特定人物的性取向?完全没有可行性。
(答案整理自流言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