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1日,陈小娟在网络上流行了起来,因为她得了电影界的金像奖提名,以新晋导演的身份。也正是“新晋”这个身份,引发了一个争论:《沦落人》把种种生命里美好的巧合和残忍强行拼凑,刻意煽情捏造了一部使人丧失对现实的知觉,甘愿沉沦于梦幻的电影。影片主角梁昌荣和Evelyn,一位是意外事故致使下半身终生瘫痪而妻离子散的受害者,另一位是被家人抛弃的菲佣。甚至配角梁晶莹、张辉的生活只是勉强算得上普通、平凡,也在为生活劳苦愁恼。片中关于富人的部分,几乎只在菲佣们每周的露天聚会时通过语言出现过。
人设和叙事都很悲惨,唯一的美好仅是发生在梁昌荣和Evelyn的日常交流中,譬如:梁昌荣因为菲佣Evelyn的安慰,让Evelyn改口,不叫“先生”,直呼“昌荣”。在中国或者在东南亚文化圈中,姓名的称谓可以直接体现我们与某人的关系。一般直呼名字的非亲人或亲密朋友莫属。也是这个插曲开始,《沦落人》中两个沦落人的身份认同到了同一个价值层面。我想也唯有在同一个层面里的两个人,才有可能谈梦想和现实。为什么说同一层面的人才可谈梦想?比如在工作中,你作为职员,老板会跟你谈梦想;你若作为老板,也肯定要和员工谈梦想,但我们心知肚明,那所谓的“梦想”不过是一个大饼。
《沦落人》以Evelyn一个名为《予梦者》的摄影作品为中心线索,对于这幅作品我有两个感受想分享:一、Evelyn的艺术观Evelyn拍的第一组摄影作品名为《梦想》,在第一部作品被提及前。影片多次插入Evelyn在户外拍摄的场景,她拍不同的人物,总要问一句“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便是有源可寻的艺术。一般的摄影师可能把各种炫酷的照片编成一个“梦”字,更有甚至拍无数个“梦”字的形状,把那样的作品成为梦想。而电影《沦落人》中给了观众关于“艺术”最基本的一个定义,Evelyn的背后实质上是导演,这便足见导演的功底。
二、重新定义梦想现实中要烦忧生活,周围的人和家人给我们压力。于是便有深夜大排档,有网络陌生人之间的社交软件生意火热,我们有来自现实的压力时就要去吃、去喝、去上网。一旦有人要引我们做一点有违“正常生活”的事,便会被旁人耻笑为“三分钟热度”、“清高”等。同理,部分观众觉得《沦落人》矫情的点,大概就是一个菲佣竟然有一个摄影梦,而且还成功了。是现实容不了这种成功,还是这就算沉沦幻想呢?至少在我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现实,我大学时认识一个姑娘。她来自农村,虽然颜值不错,但大学四年期间从来素颜,因为同样爱好写作的缘故,我和她走的很近。大一又一次吃饭我和她提及公众号写作,如今七八年过去了,她已经是一位月收入100多万的独立撰稿人。每天除了自己的公众号写作,还在做付费知识社群,和一些媒体的约稿。
网络上有很多定律,譬如【墨菲定律】、【真香定律】等等,我想关于Evelyn和我那位朋友的故事就叫【沦落人定律】:沦落的人因为惨痛经历的缘故,往往更加容易成功。不要说我们曾经历过什么样的苦痛挫折,我们都是从此间路过,该庆幸曾有短瞬相拥。我特别赞同一位名为不良生给《沦落人》的评语:美好得不似人生真相,那就单纯地当作听完港岛童话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