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诸葛亮称得上是位知名度最高、形象最好的传奇性人物。智、勇、忠、诚等美德集于一身,尤其在《三国演义》的渲染下,诸葛亮不但成了未卜先知的预言家、奇谋巧计的策略家、口若悬河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神出鬼没的兵法家,而且还是位能够呼风唤雨、脚踏七星的方士道家和超能力奇人。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表示:“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或许是受到早年自己耕种经验的影响,诸葛亮非常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创造发明的能力不错,损益连弩是改良的兵器,木牛流马则是新发明的运输工具。《魏氏春秋》记载,诸葛亮袭杀名将张郃的连弩,又称为“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的确是杀伤力颇强的武器。
木牛、流马是新发明的运输工具,由于蜀国畜力不足,山地运输道路艰险,大的畜类不易通过,因此诸葛亮发明人力运输以克服此困难。木牛是一脚四足,流马是前后两脚。依据史料记载,流马似乎是木牛的改良品,用于第五次北伐,效果颇佳。“脚”即是轮子,木牛只有一个轮子,所以车下要有四根小木杆作支撑(四足)。流马前后各一个轮子,比较能保持平衡。清朝人张澍编纂的《诸葛武侯故事》中记载:“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 也。”
也有不少人认为,独轮小推车在诸葛亮之前,早已流行于蜀中,所以木牛应是改良已有的工具,流马则是改良木牛的新产品。在众多发明中,让后人感到最神奇的应是“八阵图”。经由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渲染,“八阵图”有如借东风一般,都属于奇门遁甲的超能力法术。唐朝“诗圣”杜甫在观赏“八阵图”的遗址后,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赞赏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当年秭归战役,陆逊追刘备败兵入蜀境,在国境旁受困于诸葛亮预设的石头阵,该阵以乱石堆成,依奇门遁甲安排,依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每日每时,变化无穷,可比十万精兵。陆逊大军受困阵中,一筹莫展,后赖诸葛亮岳父黄承彦援助才得脱困。这当然是不懂军事的小说家应用想象力的杜撰。但史迹中,既然有“八阵图”的存在,这石头阵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史书记载最多的“八阵图”遗迹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下长江江边,目前已看不出原状,《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八阵图,周围四百八十丈,由石头汇集而成,高五尺,幅十围,整齐有如棋碁,夏天水位高,淹没水中,冬天则突出地面。
其实“八阵图”不只设于此,目前陕西汉中诸葛亮的北征路线上,也有遗迹。它的作用何在?真如小说中所言,是作防御用的堡垒吗?依照《诸葛氏集》中记载,“八阵图”应为洞当、中黄、龙腾、鸟飞、虎翼、折衔、连横、握机八阵,由其名称可看出是营阵之布局。每个八阵图甚至只是一个小兵团,而不属于作战军团部署用的,因此和长蛇阵、鱼鳞阵、鸟行阵等具有作战威力的阵形不同,它似乎只是一种驻扎的方阵而已,是便于组织、指挥用的行营,而不是用来攻击或防守的。
汉代学者郑玄书中,便记载有孙武的八阵和孙膑的八阵、十阵,窦宪征伐匈奴时,也有利用八阵的记录。可见八阵在诸葛亮以前便有了,只是诸葛亮加以演变,作为行军和宿营的基本方法。史称诸葛亮所到之处,有营垒、井灶、圊溷(厕所)、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点儿也不马虎。五丈原撤军后,司马懿在察看蜀军退兵后留下的营垒及工事后,不禁赞叹道:“真天下奇才也。”相信这便是诸葛亮改革的“八阵图”营区。至于目前“八阵图”的石头遗迹,应是诸葛亮练兵用的沙盘推演模具,并非奇门遁甲超能力的“石头阵”。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合作稿件。主编原廓、作者陈文德,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