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东方永不枯萎的庭园山水,见人生三重境界?

物道君语:

一砂一石一世界。·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秋天,恐怕“枯”最适合不过了。

但在东方禅寺庙里,有一种“永不枯萎”的庭园。

在大德寺大仙书院庭园一角,会看到一帘瀑布。

水从庭园深处最高大的立石泻下,随山的走势,瀑流被截成三段,一段比一段开阔壮丽;离开山涧、拐过石桥,水上多了宝船往来点点岛屿间。

回过神来看,所谓瀑布湍流不过是白砂上划了些线条,那些高山悬崖也只是一块立石,这种庭院叫做“枯山水”。

禅僧觉得再壮丽的山水,我们也不可能据为己有。

反而在观赏时深刻地感受过,那一刻的思考我们一辈子也忘不掉。

所以他们用砂石模仿山水,观者不得不绞尽脑汁去想象,才能看到“山水”原本的壮阔。

绽放也好、枯萎也好,都只是生命中必经的一个过程,年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

不对生命中某个过程过分执著,才能拥有人生路上最曼妙的风景。

即便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也会在小小的水泥格子里,春养水仙夏种荷、秋等桂花冬赏梅,撸不起猫也会买个小鱼缸养龟。

但是花开不过一季便凋零,宠物也只能陪在我们身边十几年。

禅僧的心思似乎比我们更柔软,看不得生命的逝去,所以想到用常绿树、苔藓、砂砾等,“静止”“不变”的元素来造园。

枯山水庭园是僧人坐禅冥想的场所,里面没有了花朵这样充满情绪的植物,有的只是素朴的砂石,生命中自然就少了疑惑、脆弱和唏嘘。

就像为什么一到秋天人就容易悲伤,还不是因为那一池塘的枯荷。

作庭僧不戒说造枯山水像写科幻小说,从一无所有构思出人皆向往的异想时空。

学园林设计时跟着师父游走过不少大山大水,每一个地方他都想放进自己的作品里。

所以每次在构思草图的时候,他在一面白墙前打坐,回忆在贡嘎山缺氧的快感、回忆比睿山的瀑布压在肩膀的重量,然后一点点地作舍弃,最后只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回忆。睁开眼再看白墙时,山有了大概的形状,水也有了模糊的线条。

最美的山、最秀的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评判。

但作庭师把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回忆,融进庭园里,每个人都会找到共鸣。

宁静至枯寂的白砂描绘出来的流水,不管刮风下雨、四季如何变幻,庭园始终不变。

那是作庭师历尽风雨后,对生命最深刻、最纯粹的表达。

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但平凡可以,无数个平凡的瞬间加起来便是一辈子。

永远沉醉在光鲜艳丽中,我们会被时代洪流吞噬;只有拨开繁华、回归平凡,内心可以做到不为外物所动,始终忠于最初的自己。

越来越多人喜欢通过旅游暂时逃离生活。

但心不静、满是挂碍的人,冰岛极光、撒哈拉沙漠夕阳、耶路撒冷哭墙……

走遍天涯海角内心也还是无处安放,到头来只是换了个地方吃饭睡觉罢了。

有句话说得好:“山水没有特质,特质在于人心。”

枯山水舍花、舍水,通过不断的舍弃来表达澄澈的内心。

舍弃也是一种表达,枯山水用幽玄、留白,把美的东西藏起来,留给观者更多距离和空间揣测和想象。

人总有一种贪快图便利的天性,不仅是饭菜,最好知识也能喂到嘴边,这种天性会让我们变得懒于思考,没有思考的生活缺乏深刻。

就像信息爆炸的今天,抖音也好、头条也好,所有我们爱看的、社会想让我们看到的,一打开手机就全喂到嘴边来,但这些信息都是过眼云烟,锁上手机屏幕下一秒便忘了。

要看懂一幅枯山水,不能踏入庭院,而是在廊亭静观全貌。先要找最高大那块立石,那是水流之源。深山幽谷中落下一滴滴雨水,涓流汇聚、顺山而下成了小溪,小溪边川河时会撞出漩涡,川河继续延展便成了海。

龙安寺方丈庭的枯山水有一点妙:

15块立石点缀在白砂上,但无论站在哪个位置,永远只能看到其中的14块。

现在有了无人机,但在过去,怕是只有天上的佛祖才能看齐全。这是作庭师故意给看客留下的“不圆满”。

更有一点不知可笑还是客气,寺里有一口井,上面写着“吾惟知足”。

老话常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看清生活的本质,就要跳脱到生活之外。越是连走带跑地生活,越容易被时代洪流冲着走。

在这样快节奏的都市中,静静地与枯山水相面对,思考活着的方式,脚步静止了才能看清生活何去何从。

在东福寺龙吟庭,同一处枯山水,不同人竟看出天与海的差别。

看海的人说:砂上净是波纹,这片海波涛汹涌、漩涡四起,罕见的黑砂更是暗潮涌动的深渊;成圈而围的立石是若隐若现的深海巨兽,被困中央的是大雁展翅挣脱困境。

看天的人说:白砂是青天、黑砂是云团,立石是腾跃升天、初露云端的巨龙,盘圈错落的是龙鳍,伫立正中的便是龙头。

即便经验老道的作庭师也说,面对枯山水是需要勇气的,无论是观者还是造园的人,因为枯山水是一面返照内心的明镜,能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每天清晨用耙子在砂上绘出纹理是禅僧的早课。

走进洁净的白砂前,僧人手执耙子踏入白砂上,就是要开始直面内心、作自我反省。

也许最先会是遇见善良的自己,砂耙走平滑的直线;当窥见不足时便开始感动些许羞愧了,平静的水泛起涟漪、线变得弯曲;悔恨交错,添一螺漩涡;愤懑难平,则绘以波纹。

砂纹直接反映出禅师的修为。用佛家一句俗谚说就是:“毒蛇饮水水成毒,奶牛饮水水成乳。”

观者内心不同,感受同样千变万化。

很像我们平时看周围的世界,当你愿意相信美好,世界包罗万象;若处处带着成见,到哪都只会看到枯水假山一般无聊的世界。

总说日常生活即是修行。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相信,相信生活不会辜负自己,开始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全部都投进去;接下来相信生活充满惊奇,多问,问他人、问自己、问世间万物;最后相信生活处处是美好、日日是好日,做每件事都只专注在那件事上,尽全力去感悟。

人懂得为一件事尽力、有感悟生活的能力,便是最大的幸福。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