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技术:跑赢地震波,能跑赢海啸吗?

在今年的四川宜宾地震后,

预警提醒被刷上了热搜。

8月15日,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与我国某减灾研究开启了全面合作,共建印尼地震预警网。那么印尼为什么对地震预警技术的突破和国际合作需求如此迫切?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从去年的印尼帕卢大地震的巨大灾害成因和饱受讨论和争议的印尼海啸预警系统失效说起了。

2018年9月28日下午,印尼中苏拉威西省发生7.4级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袭击了中苏拉威西省首府帕卢,至少造成2091人死亡、10679人受伤和680人失踪。印尼每年监测到的地震有6000次以上,而2018年度更是高达上万次。

为什么

印尼是一个地震和海啸如此多发的国家?

而帕卢又为何受灾如此严重?

位于活跃地震带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位于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处“太平洋火环”中央的印尼的数千个岛屿被几个构造板块包围,包括澳洲(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Sunda板块。

印度尼西亚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主要地震分布(绿点为地震分布)引自:https://www.air-worldwide.com/Publications/AIR-Currents/2016/Java-Subduction-Zone-Earthquake--The-Worst-Is-Yet-to-Come-/

在印尼的西南侧和中东部地区,大量的板块俯冲带和火山岛弧发育。几个板块的汇聚,沿着岛弧带,从印度尼西亚西部到菲律宾,形成了总长度超过9,000公里的断层带,这些活动带上遍布地震活动。

海湾地形加剧海啸波幅

狭长的帕卢海湾尽头就是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城市群,当地震或者滑坡产生的海啸波进入这个u型的海湾时,在长约10公里、宽约2公里的“口袋”里,海浪高度随着宽度的变窄迅速增加,到达帕卢市时破坏力已经被放大数倍。

帕卢湾狭长地形(据印尼气象局图)

海啸预警系统失效

2008年印尼建立了本土海啸预警系统,能够在5分钟内提供地震信息和海啸预警,成为了继墨西哥、日本、中国、尼泊尔、美国后第六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

但2018年帕卢地震海啸发生在苏拉威西海和望加锡海峡交界处的印尼内海水域,所以既无法使用美国在太平洋主导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系统,也无法使用2005年后印尼等国在印度洋建立的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IOTWS)。

被迫完全依赖本土海啸预警系统的印尼,却在关键时刻闹了乌龙。大地震发生后,印尼气象局发布了34分钟的海啸预警,但很快就取消了预警。

和公众对印尼气象局众口一致的指责不同,全世界很多科学家认为这次海啸的预警难度远远超过预期。

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海啸研究中心主任西诺拉吉斯:“这并非引发海啸的典型地震模式……这是非常罕见的。”

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设计者、西澳科廷大学研究员坎宁:“地震可能导致帕卢湾湾口附近或甚至是海湾内发生了海底山体滑坡。”

海啸大多数是由“逆冲断层地震”造成的,是地震断层的垂向运动;而此次帕卢地震是由“平移断层”引发,其活动方向主要是近水平的,对海水水位的影响较小,不会引发海啸,有科学家认为海底地震引起的滑坡可能才是这次海啸的主因。

不同断层运动类型和地震海啸动力示意图(a正断层 b逆冲断层 c平移/走滑断层)

引自:中国数字科学馆

海底滑坡触发大海啸有多罕见呢?据统计,近三十年来,印尼附近海域发生的大海啸事件没有一次归因于此。

印尼的海啸预警系统依靠的是对地震强度和震源位置的快速估算,而滑坡事件的偶然性使得这套方法出了篓子——跑赢了地震波,却没识别出海啸。

摆在“中国智造”面前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当又一次“帕卢地震”发生时,我们的预警系统能否提供更可靠及时的预警信息,让印尼地震预警之殇不再重演。这要求监测系统获得多来源的前兆资料——不仅包含地震台站,也理应包含相当数量海水传感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撰文/邵博(北京大学 构造地质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