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譞是宗室亲王,又是皇帝父亲,为何在慈禧面前只敢自称奴才?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开国皇帝外,大多数皇帝的老子也都是皇帝。不过,也有一些皇帝是因为前任帝王无后,因此被立为新君,这些皇帝的老子就不是皇帝而是王爷了。清朝光绪皇帝的生父,爱新觉罗·奕譞就是这样一位王爷。

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咸丰皇帝登基后,对自己的几个弟弟都像防贼似的防着,除了按照惯例和先帝遗诏册封的爵位外,基本上就没有其他封赏了。不过,命运的转机却发生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即咸丰皇帝驾崩这一年。

咸丰帝去世时才30岁,他唯一的儿子载淳(同治皇帝)当时年仅5岁。为了确保儿子能坐稳江山,咸丰帝想出了由顾命八大臣辅政,两宫皇太后掌印的权力制衡办法。可咸丰帝万万想不到,他去世后仅两个月的时间,两宫皇太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就联合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奕譞,一起除掉了顾命八大臣,史称“辛酉政变”。两位王爷因在夺权中立下大功,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居首功的恭亲王奕訢被封为议政王,成为当时清朝最有权势的人。坐了十几年冷板凳的醇郡王奕譞,也迅速走红,被授予正黄旗汉军都统、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管理火枪营事务、管理神机营事务等重要职务。三年后,奕譞被加封亲王衔。同治十一年,晋封为醇亲王。

对许多人来说,一生能把握住一次这样的大机遇,就算是祖坟冒青烟了。可是,奕譞的第二次机遇,却比第一次更要牛很多,而且这次还是机遇自己找上门,想推也推不掉。

同治十三年(1875年),19岁的同治皇帝因得了天花,不治身亡。同治帝没有子嗣,咸丰帝也没有其他儿子可以继承皇位。于是,按照惯例就要从近支的皇室宗亲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权力欲很强的慈禧太后为了能够继续把持朝政,就指定立奕譞的次子、年仅3岁的载湉为皇帝,即光绪皇帝。

慈禧之所以看上了载湉,最重要的原因是慈禧的妹妹是奕譞的妻子、载湉的母亲。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慈禧虽然自己没儿子了,但把皇位传到侄子兼外甥的载湉手里,也算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且这样也更方便她继续掌控朝局。

不过,对奕譞来说,儿子要当皇帝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据《翁同龢日记》中的记载,当奕譞在御前会议上听到慈禧宣布立载湉为皇帝时,当即“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大部分人对这份天大的恩荣求之不得,奕譞的表现却如同大祸临头。可能是在慈禧身边共事了十几年的经历,让他充分了解到自己这位嫂子兼大姨子的心狠手辣。不过,无论奕譞想还是不想当这个皇帝的老子,只要这份天大的恩荣找上门时,他就只能选择接受了。

一般人赶上这样的天赐良机,往往都要费尽心思去把大权抓到手里。可奕譞在儿子当上皇帝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辞职报告。他把自己担任的所有官职全都辞去了,只留了个照料光绪皇帝读书的闲差。他对慈禧太后不知道是出于尊敬还是害怕,一旦站到慈禧面前,必口口声声自称奴才。后来他成为了军机处的实际控制人,但只要有大事需要决策,必先请示慈禧太后,绝不敢擅自做主。

作为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奕譞在当时的权势不可谓不显赫。他既掌控着军机处,又是晚清海军的缔造者。但他处处谦让,视权力为洪水猛兽。

慈禧见奕譞如此谨小慎微,诚惶诚恐,不像是个有野心的人,于是就屡赐恩荣,可奕譞是能推辞就尽量推辞。慈禧赏赐他的杏黄大轿,他一次都没敢坐进去。此外,奕譞还将家里的正房命名为“思谦堂”,书斋命名为“退省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奕譞在家中病逝。几年后,光绪皇帝因“戊戌变法”失败,遭慈禧太后软禁。后来在慈禧去世前一天因砒霜中毒身亡。如果奕譞当年在世时,能帮自己这个皇帝儿子多捞取点政治资本,而不是选择处处退让,光绪帝的结局或许不至于那么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