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唐人街经历了怎样的170年风雨之路?

旧金山唐人街:170年风雨之路    

说起海外的唐人街,美国旧金山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地方。这里是近代以来中 国人走向美洲大陆的第一个聚集点, 见证着早期华人经受的曲折、艰辛乃至奴役, 直至今日成为美国多元社会中最富特色的一个社区的历史。在旧金山,每一个探访者都可以感受到华人身上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拼搏奋 进的精神品质,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华人在海外扎根繁衍、生生不息。

*约1878年,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六大会馆的华人董事。

艰难扎根

旧金山唐人街,位于人口密集的曼哈顿街区西侧,处于旧金山历史的核心一一花园角广 场上。与日本街、墨西哥社区等其他国家移民聚居地相比,唐人街既规模大,又很有辨识度。 旧金山唐人街长宽约1公里,有16条街道,被 称为“城中之城”。其中随处可见中国风格的楼宇、店面以及上面的汉字招牌、半空中悬挂 着的三角旗、红灯笼,穿行其中人们主要讲着 普通话、粤语、客家话。

*横贯美国东西的洲际铁 路内华达路段最为艰 险,全线由华工完成, 许多华人冻死在冰天雪 地的施工现场,广东华侨博物馆。

唐人街的入口位于都板街,建有一个绿瓦 盖顶的牌坊,上面刻着孙中山的手书“天下为 公”。因为牌坊的顶部有双龙戏珠,因此当地 华人也称之为“龙门”。从这个门走进去,是 一条长长的街道,两旁遍布中国餐馆、超市、 字画店,不时有游客进去寻找来自东方的商品。

旧金山华美博物馆是美国规模最大的华人博物馆,其外观是一栋红砖砌成的小楼,飞檐 翘角和镂空的砖雕显露着鲜明的中国风,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物。这个博物馆开放了4个展厅,既有大量的图片,也展示了丰富的实物, 包括早期移民的服装、首饰、日用品、家具、 口供书,也有实景搭建的中药铺和杂货店。每 一张图片、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第一代华人 移民在美国迈开的第一步,是何等的艰难不易。

旧金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 淘金热。1848年初,加州河流中发现金子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着全世界怀揣着一夜暴富美梦的人们前来淘金。旧金山港成为外来人口进 入加州的必经之地,迅速迎来了一波人口增长的高峰。这其中,就包括数量高达数十万的华 人。

当时,美国国内正在兴起废奴运动,工业 大发展和“用工荒”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 有很多外国人与中国买办相勾结,在广东等地 区大量招聘失地农民到美国当苦力。买办向他 们描绘了去美国的美好前景,在支付了极为低廉的钱物后,就把他们集中关押起来,等待“装” 上前往美国的海船,这种交易被称作“卖猪仔”。 从中国出发后,劳工们被关在憋闷、昏暗的船 舱下层,吃着最差的伙食,病菌在人群中大肆 传播,大约三至五成的华工因为中暑、霍乱等病情丧生。因此,这些船也被比喻为“浮动的地狱”。

1848年2月2日,美国“秃鹰号”船驶入 旧金山港,2男1女共3名华工下船上岸,这 也成为历史上记载的第一批赴美华工。从那时 起,华工的数量就逐步攀升。

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签订,明 确两国政府尊重移民自由,进一步打开了华人 移民的方便之门,持续掀起了移民热潮。据美 国海关的档案记录,1848年至1876年,共有 23.3万华人通过旧金山进入美国,9.3万华人从这里离开。1880年美国人口普查显示,在美 华人共10.5万人,大部分居住在以旧金山为代表的美国西海岸。

对于那些熬过艰难旅程、幸运抵达旧金山的华人来说,迎接他们的则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非人的生活待遇。华人大量进入了淘金的行 列,金矿挖完了就修铁路,开矿山,种田地, 捕海鱼,洗衣服,他们随遇而安,以各种方式 来养活自己。特别是为修筑贯通美国东西海岸 的大铁路,累计有1千余名中国工人丧生。至 1870年,加州矿工中华人占比高达28%。因 为华人工作繁重、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当时一 度流行这么一曲粤语歌曲“有女不嫁金山郎, 十年九载守空房”。

华人靠着勤劳艰难生存,支付完给“蛇头” (常指偷渡的组织者或带路人)的人头费之后, 他们积攒下钱财来购置土地、兴建房屋,在旧 金山逐步安定下来,也把国内的生活习俗和文 化习惯都搬到了这里。老照片中显示,那个年 代,旧金山街道上的华人穿着长袍马褂、旗袍 绣花鞋,小孩子穿着中式罩褂和虎头鞋,生活与国内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据史料记载,1851年2月21日,旧金山 首次组织正式的新春巡游。这一活动一直保留 至今,每逢春节都要舞龙舞狮,燃放鞭炮,奉 神祈福,热闹异常,传统年味十足。1958年开 始,春节期间还组织全美华埠小姐竞选,为这 个传统的节日增添了几许美丽和妩媚。

涅磐重生

穿过唐人街热闹的街市,到达一个安静的 角落,东华医院就在这里。这里是著名功夫明星李小龙的出生地,是19世纪70年代以来华人自救互救、抵御外侮的产物。

随着旧金山华人移民在部分行业影响力不 断扩大,对白人在这些行业的统治地位产生了 一定的冲击,加之经济危机导致工作岗位变少, 华洋之间的矛盾变得日趋激烈。因失去工作而 愤怒的白人组成了“工人党”,叫嚣着“华人必须滚回去”,频频发动对华人的暴力袭击。 最为恶劣的是,1882年,美国联邦国会通过 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份针对单一族裔的《排华法 案》。10年内不允许华工入境,全美的中国人 不可以归化入籍,不可以购置物业,不可以在 法庭作证,不可以和其他族裔通婚,很多公共 服务也不提供给中国人。由此,在美华人的生 活步入了最为黑暗的时期。

旧金山的华人被赶到了由4条街道圈起来 的一个固定区域内,宛如进了一个围着高墙的 牢笼。一旦华人的活动范围越过了边界,来到 了意大利裔聚居的北岸区,就会被意大利人甩 着刀子,野蛮地赶回去。

*约1875年,美国旧金山 唐人街的绸布店。

遭受严格封锁的华人成立了一个个侨团、 公所、善堂、宗亲会,筹款建立自己的医院、 中文学校、制衣厂、商店、珠宝店等,在“寒冬” 中抱团取暖,硬是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 而对外,他们则是小心谨慎、忍气吞声,避免招惹祸端,在夹缝中寻得生机。

华人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早期华 人的孩子,想在加州的公立学校读书是十分困 难的。虽然在1859年9月,旧金山建起了第 一所华人公立学校,但行政当局对华人的歧视 恨深蒂固,采取隔离等歧视性政策,这所学校 曾几次关门,后又在华人的抗议及斗争下重新 开张。对此,华人只能将自己的子女送进私立 学校,或聘请教师上门辅导,或送回国内受教 育,有的孩子接连在几个学校之间转学。直到 1885年,经当地华人向法庭发起诉讼,加州最高法院判定华人子女拥有在公立学校上学的权 利。此后,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才得到逐步解 决。

唐人街里,随处可见各类同乡会、堂所、 协会和服务中心。在移民早期发展起来的旧金山中华总会馆,就是旧金山华人自发组成的草 根组织,成员包括广东省各个地区性会馆。在 孱弱的清朝无力保护他的海外臣民的年代,总会馆始终为华人的利益奔走疾呼,逐步发展成为引领海外华人的跨国民间组织。

正当旧金山华人一步步改善生存环境时, 1906年4月18日,一场烈度达里氏7.8级的 大地震重创旧金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 的灾害之一。地震带来了大火,把整个唐人街 几乎烧成废墟,仅有老圣玛丽大教堂留存了下 来。震后,有房产开发商看中了位置优越的唐 人街,想用来发展商业,准备把华人驱赶到荒 凉的东南区。听闻消息后,当地华人迅速行动 起来,在唐人街的地盘上盖起了一栋栋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大规模建设, 唐人街的范围不但没有缩小,还得到了扩张。

盛昌大厦是灾后华人建成的第一栋大楼, 位于唐人街最繁华街角。这栋4层的楼房有着 米黄色外墙,拐角处的屋顶竖立着三层的宝塔, 此外每一层楼都增加了一道中国传统风格的屋 檐,远远看去格外醒目。只不过,大楼的设计 者却是苏格兰裔的设计师罗斯,可以看出此君 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太熟悉,中西结合明显 生硬,中式仅仅沦落为装饰。

从旧金山渔人码头出发.坐渡轮可以前往 一个叫天使岛的岛屿。这是旧金山湾三个岛屿 中最大的一个,与世隔绝,乌语花香,景色宜人, 行走其间完全是一种享受。然而,对于17.5万 等待身份审查、期盼移民美国的华人来说,他 们在这儿度过了一生中最为屈辱、黑暗、绝望 的时光。

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无法阻碍那 些渴求到美国谋生或返美与家人团聚的年轻华 人。他们乘坐轮船来到了旧金山,声称自己出 生于美国,按美国法律自动拥有美国国籍,出 生后父母把他送回中国,现在要重返美国。李 小龙就是一个例证,他出生后不久就回到了中 国香港,长大后就是凭着东华医院的出生证明, 得以回到美国发展。

早期,移民审核尺度较松,只要担保人身份比较靠谱,审核就会通过。但后来,美国入 境审查变得严格甚至严苛起来,想要通过审查 十分难。

与设在东海岸的爱丽丝岛移民站相对应, 1910年,美国在天使岛启用西海岸移民站,主要功用是甄别以华人为主体的亚洲人身份,做出是否允许移民的决定。一位美国学者形象地评价说:“爱丽丝岛的存在,是为了让欧洲人进来;而天使岛的存在,则是为了让中国人滚 蛋。”

移民站的住宿条件犹如监狱,房间里摆满 了床,床铺有上中下三层,床铺间的间隔仅容 一人转身。新到的移民先要脱光衣服搜身,然 后分配房屋,一天到晚都被锁在房间里,等候 着移民官的盘问。这种盘问如同审讯犯人,移 民官会问新移民家里有几口人、几头牛,房屋 朝着哪个方向等很多细节问题,然后再把“父亲”叫来,将细节进行一一比对,只有比对正 确的人才能过关,获签一纸“口头证明”,比 对不正确的会被遣返回国。

华人关在移民站的时间短则几周,长则几 月。他们干脆以墙壁为画布,在上面刻字、涂 鸦,消磨时间也宣泄情绪。今天,在移民站木 质墙壁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旅居埃仑百感 生,满怀悲愤不堪陈”,“埃仑山半楼上楼、囚困离人夏至秋”等诗句,表达着美好愿望落空、 一腔抱负难以施展的愤懑。

这些刻字原本被隐藏,直到1979年一位巡 警在巡查已遭废弃的移民站时才重见天日。当 时,他顶住了上级的压力,把这一情况通报给 了华人组织。后来,这个移民站得到了修缮和 保护,建成了移民站纪念馆,并向公众开放“移 民声音”,展示移民档案,让今天的人们更多 地了解当年华人所经受的一切苦难。

心系祖国

讲到华人街不能不谈到华人的餐饮业,其 中位于华盛顿街的一家中餐店很值得一提。这 是一个不大的店面,售卖广东口味的粥、烧腊、 点心等食品,却树立着三块招牌,一块是“三 和粥粉面”,另一块是“三和粥食”,还有一 块则是“三和”,自右向左,横捺特别饱满有力, 这是孙中山的笔迹。

孙中山缘何为这么一家不起眼的饭店题 字?原来,从1894年12月在夏威夷创立兴中 会开始,孙中山先后4次访问美国及加拿大, 宣传革命思想,募集革命经费,有时也是为了 躲避当局的追捕。作为华人聚集区的旧金山, 自然就成了他开展工作的重点,留下了他很多 的足迹和故事。

1904年,孙中山从夏威夷到达旧金山。由 于清政府、保皇党等阻挠,他一上岸就被美国 海关扣留,于是亲笔写了一封英文信向移民局 申诉。当地华侨黄三德听说消息后很是着急, 想方设法进行解救,并聘请律师进行上诉,经 过17天的审判,最终当局准予他入境。孙中山 领导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少不了旧金山 华人的一份贡献。

1910年至1911年间,孙中山两次来旧金 山。他住在共和宾馆,然后步行到“三和粥粉 面”吃饭,每次吃得也是格外节省,有时一碗 清汤米粉就把晚餐给对付了。三和的老板娘见 了很奇怪,问他既然有那么多华侨筹款支持革 命,为何自己还过得那么节俭。孙中山一脸严 肃地说,这些钱要用来购买军火、发动起义的, 自己肯定是不能动的。老板娘大为感动,每次 都给他额外加一道菜。临别时,孙中山就给小 店题了店名作为感谢。

2015年8月,华人在海外建立的第一家抗 日战争纪念馆,在旧金山唐人街揭开帷幕。这 是一栋3层小楼,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出资人是美籍华人方李邦琴女士。这个馆既展 示了全面抗战的艰辛,也铭刻了在美华人为抗 战所开展的积极工作。

抗战期间,在美华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 出力,累计捐款达6000多万美元,这在当时 绝对算得上一笔很大的资产了。比如1938年6 月17日,“一碗饭运动”在旧金山唐人街举行, 组织方用发售餐券的形式开展募捐,每一名认 购者可以到指定餐厅吃一碗炒饭,而店家把炒 饭成本外的钱都捐给祖国的抗战。那一天,华 侨参与极为踊跃,组织反日大游行,出动飞机 散发传单,把唐人街堵得水泄不通,一度让进 出港的轮船都延误了。这一时期,还有很多年 轻人奔赴抗战一线,甚至奉上了宝贵的生命。

这家纪念馆在筹办建设过程中,几经挫折, 好在经过努力,这家纪念馆最终获得开张,以 “尊重历史、珍惜和平”的理念,向来访的人 诉说着海内外中国人团结一心,抗战到底的精 神。

十字路口

2012年4月,百年老店三和粥粉面被美国 当地的卫生局和消防局勒令停业整顿,待条件 符合后才能开业。消息传开后,很多在外地的 老主顾都纷纷赶来品尝食物、留个念想,有的 甚至从洛杉矶赶来,在现场排队6小时,只为 再品尝一口童年的味道。歇业前几天,每天这 个餐厅都要忙活到半夜才能打烊。

三和的歇业整顿,只是唐人街传统老店商 业困境的一个缩影,从中也可以管窥唐人街的 发展,正处在一个转型的十字路口。

*约1875年,美国旧金山 唐人街,华人经营的肉 铺和蔬菜铺。

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固守于传统、拒绝 作出改变的商店和企业,即使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百年老店,一样要被淘汰出局。这其中, 就包括开设于临近旧金山的圣马特奥县、有着140年悠久历史的洗衣店。这家店开张于1876 年,从事洗衣行业的余氏五兄弟经常乘着马车 来旧金山收衣服,通过这种最基础的劳动在美 国立足。这家店在旧金山大地震中都得以幸存, 还收留了许多华人难民,却因为目前客户太少而关门,这也标志着早期华人移民靠洗衣立足 现象的彻底终结。

还有一些过去再正常不过的行业,也因为 人们观念的转变而遭遇困境。一百年过去,人 们有了新的消费倾向与习惯,有人觉得唐人街 那种摆摊设点的商业模式理应改变了,但也有人认为,唐人街保留着很多华人传统的文化和 习俗,在这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过去数十年海 外华人的真实生活,有难得的历史体验感,也 是一个怀旧的好去处,更是外国人感受华夏文 明的一个窗口。

不过,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商店、食肆 在市场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并不断扩大其影响。2012年2月,时任美国总 统奥巴马现身唐人街的某餐馆,点了外卖后迅 速离开。这一事件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一些饭店还在传统的中华饮食基础上,针对居住在 旧金山的其他族裔,开发新的餐品和文化活动。 新亚洲中餐厅就是靠提供犹太人喜爱的喜剧演 出,吸引了大量的犹太裔顾客。

与此同时,华人移民固守聚居点的时代已 经彻底终结,越来越多的华裔精英人士正在离 开传统的唐人街,使得唐人街的凋敝无法避免。

2012年6月18日下午,美国众议院全票 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正式以立法形式向 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实际上,早在 1943年《排华法案》既已宣告终结,而华人在 更早以前就可以突破唐人街的界限,更广更深 地融入到美国社会之中。与早期移民不同,在 美国出生并长大的移民二代、三代们,比起自 己的父母、祖父母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在语 言方面也毫无障碍,他们更愿意走进社会,勇 于发声争取自己的权利,实现从劳动阶层到知 识阶层、从政治门外汉到谋求政治权利的时代跨越。

作者: 杨金燕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