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战时产量巨大的一款冲锋枪,斯登式可以说名扬欧美各国。在它的基础上,各个英联邦国家都加以仿造、改进。甚至连德国都有将其“借鉴”到所谓的“人民冲锋枪”身上。比 身为英联邦之一,坐拥大洋洲面积最大土地的澳大利亚,在工业实力上却远不如自己的宗主国。当二战爆发后,紧俏的贵金属更是被英美两国优先投身于欧洲战场,完全无法顾及这个“小弟”。为了摆脱无枪可用,自力更生。澳军开始发展属于自己的冲锋枪。“澳斯登”(Austen)由此诞生。
▲使用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装弹32发的斯登式冲锋枪,可以说是英国军工史上又一件被战争“逼”出来的武器。
不过,说是“自主研发”,但打着“澳洲人自造”旗号的澳斯登,却有着英德的血统。枪身、枪管、扳机装置都是用了斯登MK.II的造型,至于可折叠式枪托、叠加式复进簧及机瞄结构,则是按照德制MP38/40为样本。该枪即可单发射击,也可全自动射击。每分钟的射速可达500发。澳斯登MK.I型是由尤阿尔·利德尔(Uare Riddell)的枪械设计师设计,并交付澳大利亚压铸件有限公司制造、量产。全枪采用了当时先进的压铸成形法制造。在弹容量上,澳斯登要少一些,为28发。不过,其枪机结构中的许多小部件可以与斯登冲锋枪并用。MK.II型在MK.I型的基础上做了些许改动,但产量很少,仅有200支。
▲澳斯登冲锋枪实物,注意其枪托样式明显是仿造MP38/40的造型。
▲正在准备接受澳洲兵工署官员进行技术测试的三支冲锋枪。从上到下分别为欧文F1,汤普森M1928,澳斯登MK.I型。
MK.II型与MK.I型的不同在于,其枪口加装了消音器,同时可加挂军用刺刀用于近战。不过,在澳军官兵中,澳斯登明显不如欧文F1受欢迎。它在射击时,枪口很容易因过热而造成焊接的准星刀片掉落。同样,仿制的MP-38/40冲锋枪的钢制可折叠枪托一样好不到哪里去。容易变形不说,还容易影响射手的射击。而澳斯登还因复杂的弹匣进口使得其弹药容易倾斜45度,随即引起枪膛卡壳。在经历了一番测试与波折后,1944年8月,澳斯登被装备部门主管全部勒令退伍。取而代之的,则是欧文F1。
▲镜头前,一名澳军伞兵正身挎澳斯登MK.I型冲锋枪准备参加训练。
▲事实证明,在热带雨林的作战中,澳斯登那碍事的折叠枪托、低劣的准确性,很容易造成澳军官兵不必要的伤亡。而造价高,相比笨重的欧文冲锋枪,却成了澳军官兵们的宠儿。
▲1945年9月10日,几名澳军士兵正在接受冲锋枪射击训练。近处的此人手持的便是带有消音器的MK.II型。而远者则是一支欧文F1。
▲几名澳洲女工正争相把玩着一支刚刚下线的澳斯登冲锋枪。殊不知,这款冲锋枪还能让她们的家人在战场上送了命!
本文为筑垒地域原创作品,主编原廓,原著北部湾。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