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上为什么不能没有铺首?

大门上的铺首    

铺首是中国传统建筑大门门环的金属底座。它一般被做成怪兽的形状,嘴里衔着圆环,全称为“铺首衔环”。中国人历来重视居所的大门,视其为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在大门的形制和装饰上有着很多的讲究,铺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铺首的由来

铺首之名至迟在汉代就已出现。《汉书·哀帝纪》中有“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的记述。唐人颜师古解释称,门上的铺首是用来衔环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也有“铺,著门铺首也”的释文。由此可知,铺首是指大门上特定的构件。事实上,依据清人段玉裁等人的说法,铺首本作抪首,抪首是做成兽首的推门、叫门的门把手,后来演变成了铺首。

铺首之名虽然始见于汉代文献,但衔环铺首的造型却可以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殷商时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多件青铜罍上,曾铸有兽首衔环的造型,它们被对称地铸在青铜罍的肩部,作为器物的两耳,既有提手的实际效用,又有美化的装饰效果。罍是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盛酒器和礼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流行于殷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除青铜罍外,殷商其他青铜器上少见兽首衔环的造型。

最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兽首衔环就已经被装饰在大门上了。截止到目前,被国内外收藏的4件最为著名的青铜铺首也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它们是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河北易县战国立凤蟠龙纹青铜铺首,虞坚收藏的战国错金银饕餮纹铺首,比利时尤伦斯夫妇收藏的战国错金银皇者铺首和周意杰收藏的春秋浑铸超精细青铜铺首。

其中,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的战国立凤蟠龙纹青铜铺首有“中国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之誉,是这一时期青铜铺首的代表作品。该青铜铺首出土于燕下都遗址的宫殿遗址区。燕下都遗址位于现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这件铺首体量巨大,纵74.5厘米,横36.8厘米,重21.5千克;为兽面衔环造型,兽面浮雕,宽眉鼓目,锯齿状鼻,嘴角有锋利勾牙;口下衔八棱形半环,半环下套衔环;全身共雕塑有7只禽兽,龙凤蛇颈首均突出于器面之上,通身装饰有细密的羽纹和卷云纹。

*战国立凤蟠龙纹青铜铺首(河北省博物馆)

延至汉代,铺首被广泛装饰在门户之上。司马相如《长门赋》中有“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句,扬雄《甘泉赋》中有“排玉户而飏金铺兮,发兰蕙与穹穷”句。其中,“金铺”就是鎏金的铺首。汉成帝时流行这样一首童谣:“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唐人颜师古解释曰:“铜色青,故曰仓琅。铺首衔环,故谓之根。”其中,“仓琅根”一词准确地描绘了当时铺首的质地、色泽及式样。

在汉代,铺首不只被装饰在大门上,还被装饰在墓门上,甚或出现在明器上。河南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的门扉上就饰有一对铺首,西汉南越王墓的两个墓门上各有一件铺首,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后室的双扇石门上也各有一件铺首,均为鎏金铜铺首。出土于南阳的汉代陶楼作为随葬用品,其正门两侧的桃形门上也饰有一对铺首。

有研究者认为,汉代巫风盛行,人们关注门户吉凶,称阳宅大门为“气口”。活人可以由门户出入,鬼魅也可以由此进出。为了确保宅院安宁,人们便采取各种方法抵御邪祟,安置兽面铺首的目的就在于此。自汉而后,铺首作为大门上的重要构件一脉相承了下来。

铺首的兽首

事实上,由于铺首出现早、传承远,各代铺首的造型并不完全统一,有作蠡状者,有作兽吻者,有作蟾状者,也有作龟蛇及虎形者,等等。如前述《汉书·哀帝纪》中提到的“龟蛇铺首”,那是在汉代非常流行的“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一——玄武的造型。因此,自古而今,有关铺首兽首的原型也多有讨论,主要有饕餮、螺首、椒图等几种。

饕餮是传说中贪食的怪兽。因为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造型一般都有首无身。《吕氏春秋》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山海经》中称其形状是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齿人爪,音如婴儿。有研究者认为,先秦的这些兽形饰物,有一些纹饰“有首无身”,是符合饕餮特征的;但绝大多数则“有首有身”,称之为饕餮有失偏颇,称为兽面纹则更为合理。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记录了一则公输般画蠡作铺首的传说:“公输般之水上,见蠡,谓之曰‘开汝匣(头),见汝形’。蠡适出头,般以足画图之,蠡引闭其户,终不可得开,般遂施之门户,欲使闭藏当如此周密也。”蠡就是螺。《后汉书》记载:“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故以螺著门户。”人们之所以仿螺形制作“金铺、金兽”(铺首),取的还是“紧闭其户”的意思。事实上,现存的铺首实物并没有发现类似螺状的造型,也与传说中蠡的形象相去甚远。

“龙生九子”的传说由来已久,但究竟是哪九种动物却一直没有固定的说法。明代杨慎在《艺林伐山》中称“椒图,其形似螺蛳,性好闭,故立于门上”,将门上铺首与“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联系起来。椒图,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其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以守护大门。

事实上,不管是饕餮、螺首还是椒图,它们都有好闭、善守的特性。人们借助这些特性,以驱避邪祟、保家人平安的意图却是一致的。

铺首的形制

从造型上看,铺首主要是以兽首的鼻梁为中线,两侧纹饰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目的两侧有耳。

从制作方法上看,铺首主要采取镂雕、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并饰鳞形纹、三角纹、回形纹和麻点纹等。具体到各个朝代,又有所区别。商周青铜器的铺首是兽面纹饰;汉代开始出现狮、虎的造型;明代则出现龙头造型,铺首整体呈圆形,五官突出,额头上有一对犄角,脑门凸起,周边有一圈卷毛。

从材质上来看,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鎏金的,称为金铺,鎏银的称为银铺,其他的还有锡质和玉质铺首等。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对大门的形制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对大门上的兽面铺首同样也有着材质与造型上的限制。据《明会典》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这其中,等级最高的要数帝王皇宫大门上的铺首,它们在尺寸、用料、工艺和制作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清皇家建筑的铺首一般为龙头铺首,达官贵胄家的铺首多为狮、虎形,而三品以下官员就不能用兽面铺首,只能用摆锡环。

与王侯宫院大门上的铺首不同,寻常百姓家大门上的铺首追求的是实用和美观。一般有铜制和铁制两种,造型也相对简单,多为圆形、六角形,边缘做出花卉、草木、卷云形花边图案,配以圆圈状的门环或菱形、令箭形、树叶形门坠,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如北京四合院民居大门上的铺首,宛如一对倒扣在大门上的铜镲,客人来了,用手拍击门环或门坠,发出清脆的撞击声音,主人听后知道有客来访,开门迎客。

综上所述,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大门上的铺首,起源于信仰,兼具着实用,融入了审美,最终演变成中国传统建筑大门的重要构件,成为中国传统建筑门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责任编辑】王 凯

作者: 刘汉杰   

来源《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