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直恋爱和一直单身都是一种“病”?

40岁生日那天,萧亚轩公布了新恋情。新男友黄皓年仅24岁,于是网友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没有人能永远年轻,除了萧亚轩的男朋友(和小李子的女朋友)。”

        其实早在两年前,台媒就拍到这位“白衣嫩男”在萧亚轩家留宿。在萧亚轩意外滑倒、受伤停工的一年半里,黄皓一直陪伴着她,一起度过最低落的时刻,令她感动到直言“想为男友生小孩”。所以网友推断,萧亚轩是在长时间稳定交往后,才选择生日当天公布恋情。        17年换16任男友,每一段恋情都极其认真,审美也一如既往的稳定,只爱帅气多金、爱运动爱社交的优质男孩。还有网友制作了萧亚轩恋情一览表:        尽管前男友众多,萧亚轩却是知名的“零差评前女友”,对待每一任男友都尽心尽力,堪称完美女友。所以每次都能和平分手,且收获前任的祝福。也能迅速投入新恋情,几乎没有空窗。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自认识起,她就一直处于恋爱中。每一段恋爱,她都会给自己添置很多新衣服,去做头发,做美甲,换香水。她每天都会和男朋友打很多个电话,还会认真地计划什么时候和对方结婚。

让我诧异的是,她的这一系列行为,以及她对恋爱的积极与热忱,和对方是谁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在每段恋爱中她的表现都是很相似的,有时我甚至会怀疑,她是不是自始至终没换过伴侣。

这样的吸桃花体质,恐怕会让母胎solo的姐妹们羡慕不已。然而,一直恋爱和一直单身,都是会“上瘾”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恋爱惯性和单身惯性。        事实上,“恋爱成瘾”(love addiction)这一隐形的“心理问题”至今都不是一种可诊断的状态。之所以说它是隐形的,是因为它看上去很像是爱情;而它难以被诊断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像“瘾君子”一样渴求着爱(Smith, 2010)。

在一段对爱成瘾的关系中,不安全感和依赖性是主旋律。恋爱过程中,成瘾的那一方会丧失自我,占有欲和嫉妒心都会越来越强。一旦与恋人分开,甚至会产生坐立不安、嗜睡或食欲不振等生理症状(Hauer, 2015)。

简而言之,恋爱成瘾者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恋爱这件事本身的痴迷。他们沉迷的是求偶、开始一段新关系,以及保持这段关系的过程,而不是恋爱的对象。他们通常认真对待每段感情,却不断投入新恋情。尽管他们在关系中的模式会给每段关系都带来不好的结果,但他们仍然会不受控地重复下去。

有没有可能一个人虽恋爱不断,但并没有“上瘾”呢?

 ——有的。有一些人喜欢追求新鲜和刺激,喜欢将此当作自己的“功勋章”。还有一些人,可能是习惯性用立刻找新欢来治愈自己上段关系中还未平复的伤,这是一种反弹式关系(rebound relationship)。        为什么这些不断恋爱的人难以忍受空窗期呢?

1. 缺乏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不论是恋爱上瘾,还是将“对象一个接一个”作为谈资的人,本质上都是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对前者而言,他们只有在为另一个人付出、在被Ta需要时,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他们害怕独处,因为他们不能从和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中获得任何东西。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完完全全依附于另一个人。

而后者则需要以“受欢迎”、“可以轻易找到下一个”这些标签来证明自己有价值、有魅力,他们没有办法从内心赋予自己价值。当自己的“好”不再能被变作某种类型的谈资,被别人看到和羡慕,他们便也不再认可自己。        

2. 没有自己丰富的情感支持系统

无法忍受空窗的人往往怀抱着同一种期待,那就是伴侣,或者说恋爱,应该要满足他们所有的情感需求——但这种期待显然不切实际。他们一恋爱,就很少把时间分给朋友、家人等其他重要的人,希望时刻和伴侣绑定。

而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他们原本的情感支持系统会渐渐瓦解,使得伴侣进一步成为他们唯一的中心。但其实,人的需求可以分成很多部分,由不同的人来满足,我们的情感支持系统应该是丰富的,能够有合适的人来分散满足我们的需求。

当情感支持系统中唯剩一人时,人们显然就无法忍受失去这个承载了自己所有需求的人,需要立刻找下一个人来填补空缺。        很多单身的人会抱怨自己难以脱单,会表达自己想要恋爱的愿望,但这些人不一定能意识到的是,一直单身也是因为你一直在选择单身。

除了容易想到的独身的自由,单身还可以避免面对很多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power struggle)。除了最理想的状态——“互相体贴和信任,亲密和距离维持在一个好的平衡上”外,亲密关系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权力的游戏。两个人都想要从对方身上索取更多,控制对方,由自己来决定这段关系该是什么样子。

另外,对于那些曾经在感情上有过创伤的人,进入一段关系意味着,过去的伤痛被唤起的概率大大地提高了。因为关系中的每一次不悦,都有可能成为让他们再度陷入痛苦的刺激源。

所以,孤单却安全,可能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单身上瘾的第一点原因。

单身成瘾,还有可能是因为已经有了其他和亲密关系功能类似的情感寄托——一种更加安全的情感寄托方式。这种情况之下,单身的“瘾”可能会更难剔除,因为你甚至不必勉强自己忍受孤独。

最常见的一种替换恋爱的方式是追星。我们在“你去脱单吧,我有白起就够了”中提到,粉丝与偶像之间存在一种“虚拟的关系与联结”,粉丝可以将自己对亲密关系所有的幻想和期许都投射在“偶像”这个客体之上(McCutcheon, 2002)。

任何能够让人们长期、稳定地投射自己恋爱幻想的存在,都会让人们更容易单身成瘾。有时,甚至是长期的心理咨询也会成为脱单的阻碍(Mallinckrodt , Gantt & Coble, 1995)。

当一个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其他的可以投射自己幻想与情感的客体,那么他们即便内心相信自己想脱单,也难以真正产生动机去引导他们在行为上为此付出努力。        虽然我们更多地在说不健康的恋爱与单身成瘾,但我们并不否认,一直恋爱或一直单身,也可以是一种健康的状态。就像萧亚轩,尽管失恋十几次,依旧爱玩爱闹,对每一场新恋情都乐在其中。因此,那些觉得自己一段段恋爱谈得津津有味,和一个人过得潇洒快乐的小伙伴们,大可不必紧张。

那,该如何鉴别自己这种长期单身/恋爱不断的状态,究竟健康与否呢?以下有三条标准:

1. 这种状态是你自主选择的,而不是被动的、不受控的

不论是持续恋爱还是单身,你明白自己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只是暂时不想改变而已(able but unwilling to do it)。且,你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它,你的理由足够令自己信服,也符合真实情况。

但如果你想要改变现状的意愿很强烈,或者你不改变的原因是逃避、恐惧以及对离开舒适区的巨大焦虑,那么你可能并不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之中。

2. 你的生活是充实的

如果你的生活几乎只有恋爱这一件事,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它;或者,你持续、频繁地感受到自己在恋爱方面的情感需求,又并没有别的渠道来满足,那么你的惯性可能是不健康的。

但假如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整体上是积极而充实的,那么即便你偶尔为其担忧,它可能也只是生活中众多小烦恼中平平无奇的一个而已。

3. 你有独处的能力,不会在和自己相处时有大片的空虚感

健康的第三个标志,是拥有和自己相处的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在什么都不干的时候,你仅仅是与自己呆着。当想获得陪伴但无法从他人处获得时,拥有独处能力的人能够被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或感受等)所陪伴、安抚和慰藉,并不感到无聊或空虚。

这种能力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一个人的情感成熟度和精神独立性高度相关。如果你能做到安然和自己相处,那么无论你是选择再与另一个独立的灵魂建立联结,还是在精神上自给自足,就都无可厚非了。        若你发觉自己的“成瘾”状态是不健康的,我们有以下三个建议:

1. 不再借恋爱/单身来回避自己本该面对的问题

 文章中已经提到了很多恋爱/单身成瘾背后的实质。如果你是因为缺乏自我价值感,那么你应该先解决“爱自己、接纳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是对恋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你或许要先认清,世界上不存在一个与你完美契合的人,恋爱也不是万能的魔法。

总之,去面对惯性背后那个原始的问题。先解决它,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才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2. 尝试建立约会观

有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误把恋爱看作一件太“重”、门槛太高的事了。在美国,两个人关系确立之前,会有一个固定的约会(dating)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普通朋友之间过于随意的见面、吃饭、活动,又并非是已经正式在一起后,可以放心做所有情侣间做的事,且需要承担关系中必要的责任的状态。

在约会阶段,双方处于一个彼此都有好感,想要以类似情侣的状态再多接触和相处一下,看两个人适不适合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状态。两个人都可以自然、真诚地互相了解,如此相处几次,就基本能确定自己想不想要进一步发展。

这个阶段并不是暧昧。暧昧最大的特点是模糊,但dating的目的是双方都明确的。Dating期通常不会太长,但却很有用——可以让恋爱成瘾者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对方是不是真的是适合自己、自己想要的人;也能够帮助单身成瘾者没有过多压力的、循序渐进的从单身过度到下一个阶段。

3. 多元化自己的人生投资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Financial Portfolio Theory)这个金融投资领域的理论,被认为同样适用于人生规划和决策中。它强调应该结合多种类型的投资,以便将风险降至最低,并实现最大回报,它最终的宗旨是多元化(diversification)。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生活多方面的可能性,建立更多样的社会身份,就不至于被某一种社会关系限制住。

对于恋爱成瘾者来说,多样化自己的人生投资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样的,对于单身成瘾者而言,更丰富的人生投资组合,也意味遇见和自己可能志同道合、能够成为伴侣的那个人的概率和机遇,也大大的增高了。

以上。

KY作者 / 咯咯

编辑 / KY主创们

References:

Hauer, S (2015).Insatiable: A Memoir of Love Addiction.

Gong, P., Liu, J., Li,S. & Zhou, X. Serotonin receptor gene (5-HT1A) modulates alexithymiccharacteristics and attachment orientation.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50,274–279 (2014).

Liu, J., Gong, P., &Zhou, X. (2014).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omantic relationship status and5-HT1A gene in young adults. Scientific reports, 4, srep07049.

Mallinckrodt, B., Gantt,D. L., & Coble, H. M. (1995). Attachment patterns in the psychotherapy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of the Client Attachment to Therapist Scale. Journal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2(3), 307.

Marshall, T. C.,Bejanyan, K., & Ferenczi, N. (2013). Attachment styles and personal growthfollowing romantic breakup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distress, rumination, andtendency to rebound. PloS one, 8(9).

McCutcheon,L. E. (2002).Are parasocial relationship styles reflected in lovestyles. Current Research inSocial Psychology, 7(6), 82-94.

Smith, A (2010). How ToBreak the Pattern of Love Addiction. Psychology Today.

Strobel, A., Gutknecht,L., Rothe, C., Reif, A., M?ssner, R., Zeng, Y., ... & Lesch, K. P. (2003).Allelic variation in 5-HT 1A receptor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xiety-anddepression-related personality traits.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 110(12),14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