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风的流行,暴露了人们审美无能的尴尬境地。
01
大部分年轻人,或多或少都吐槽过爸妈的“土味时尚”。
大红大绿,山水鱼虫,年轻人早已不堪其扰。
在他们心目中,时下最受欢迎的性冷淡风,才能够代表他们高级的审美。
所谓性冷淡风,是极简主义的一种形式,它极力追求简约,并且排斥所有违背“简约”的事物。
视觉上,用简练的线条和颜色搭配,代替以往精雕细琢的繁琐设计,将简单发挥到极致。
看似不费心思,其实是为了还原事物最本真的面貌,释放复杂生活带来的压力。
但许多人并未真正理解性冷淡风背后的极简内涵,肤浅理解其定义并歪曲张扬,让极简风有些变了味。
以为大刀阔斧就是极简,却抹杀了其中的艺术美感,留下一堆四不像的残渣。
把精细贴上“土味”的标签,看似是品味提升,实则暴露了人们审美无能的窘境。
那些藏在极简背后的复杂心思,也让追捧者陷入自我尴尬。
02断舍离就是极简?
极简主义有一个法则,就是通过断舍离,净化视觉效果,从而获得自由、舒适的内心空间。
但作为一股潮流,很多人没来得及分析其中的意义,跟风而上。
曲解“极简风”的结果,就是舍弃鲜明的色彩。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黑白灰成了高级感的代表。
无论服装还是家居,通通舍弃了温暖的色彩,代之以黑白灰的“性冷淡风”。
看上去仿佛充满品质感,但显然缺乏色彩和亮度,给人冰冷无情的感觉。
试想下,上完一天班,从钢铁丛林回到水泥工厂,却分不清自己在家还是在公司。
治愈倒罢了,反而还有可能抑郁。
而中国人向来讲究坐北朝南,更讲究家里摆点花花草草,为的就是那抹亮丽的生命色彩。
但许多年轻人为了彻底告别大红大紫的审美,走向了去色的极端,把身边的一切都“性冷淡”化。
原本图的是还原本真、释放压力,可到最后却扭曲成人们自我压抑的牢笼。
这样的极简,纯粹是为了跟风而跟风。
在这股风之下,被断舍离的不仅是色彩,同样还有实用性。
一位同事呕心沥血几个月,把家里装修成极简风格,过上极简生活。
为了维持风格的统一,她坚持少买或不买东西,就连厨房也只有一锅一碗、一勺一筷。
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的小物件太杂太多了。很快她就发现,这样的生活方式给自己造成了许多困扰。
但不要里子也得要面子,重金砸出来的极简主义,最后变成天天吃外卖。
说到底,如今很多对极简风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
以为空无一物就是极简,却又无法适应极简的生活,所以一边买买买,一边断舍离。
为了追风而打肿脸充胖子,不懂得极简的意义何在,自然也享受不到真正的极简带来的乐趣。
03极简就是时尚?
既然极简风并没有真正提高生活的质量,为何人们又对它趋之若鹜呢?
因为,作为时尚的一种风格,“极简”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
我身边就有一位“时尚达人”,常年追随所谓流行色和流行元素。
除了直接购买店主准备好的套装,她还热衷于尝试创新搭配,但效果往往很灾难。
直到极简风出现,她彻底与以往的田园小清新、甜蜜初恋风告别,把整个衣柜换成黑白灰。
从衣服裤子,到鞋子包包,全身上下除了红唇,绝无鲜艳的色彩。
对于她来说,比起深入研究颜色、线条的设计,了解复杂的艺术理念,黑白灰更容易模仿。
加上媒体的造势,极简风几乎成为了时尚标配。
既降低了对审美能力的要求,还能让人们轻易踏入“时尚圈”,凸显自己的品位和逼格感。
低门槛的流行趋势,与求美心切的跟风者,当然一拍即合。
但把简单粗暴曲解为极简设计,扼杀了艺术的美感和创造力,实则是审美的懒惰与无能。
另一方面,极简风大受欢迎,也不乏崇洋媚外的心态作祟。
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当下的极简风有两大代表,一个是北欧极简,一个是日式极简。
前者注重颜色质感,后者强调空间设计,而国内大部分的产物,只不过是东拼西凑的“四不像”。
「 装饰复杂,空间拥挤,色彩单调,拙劣的模仿处处踩雷」
归根到底,不过是看中了它的产出地。
其作用、内涵不重要,适不适用自己的生活也无所谓,只要跟外国扯上点关系,就是好的。
只有从外国引进的潮流,才能代表真正的审美;只有贯彻他国的艺术理念,才能占领时尚高地。
正是因为我们在无意识中认同了这种观点,才会肤浅地曲解极简主义,不求神似而求形似。
至于它真正的价值,早就不重要了。
04真正的极简
极简主义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当时的人们认为,金钱和物品激发了人内心的欲望,当人们有所获得的时候,想的不是适可而止,却是越多越好。
把生命的意义定格在拥有多少钱、多少房、多少车上,一个人的价值变成TA所拥有的多少。
所以,极简主义提倡的是,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和周围的人身上,去享受适当的物欲和温暖的情感。
性冷淡的色彩搭配也好,丢掉旧物净化视觉效果也罢,这些都是极简风的表面形式。
真正的极简,是繁中求简的生活态度,是从精神上断舍离。
身处在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一点一滴的琐碎堆积起来,足以掏空一个人的精力。
同时,我们还要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现状。
我们习惯了戴上面具示人,伪装出完美的自己,到头来依然疲惫不堪。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享受简单、恬静,似乎是一种奢侈。
而极简生活,就是让人们降低过分的物欲,减少没有必要的社交关系,把精力放在真正值得的人和事情上。
表姐就是一个无法拒绝别人的“老好人”。
该做的工作还没做完,就答应帮同事核对报表;明明身心俱疲,还要强装笑脸去参加各种聚会。
等到完成任务回到家,儿子已经带着泪痕入睡了。
她时常抱怨自己的时间被占用,抱怨他人不懂得体谅自己,却不敢夺回自己的生活主权。
这种苦恼绝不是个例。
很多情况下,我们处在一种“讨好型社交”中。
总想着面面俱到,设法维护好每一段关系,最后却忽略了自己和家人的感受。
甚至当别人越过自己的生活界限,我们都会选择不说、忍耐,或者干脆将界限模糊化,理所当然的接受越界行为。
完美人设的背后,往往是一个破碎的自己。
所以,切断无效社交,保留真正的亲密关系,才能真正简化生活。
同时还要明确个人的生活界限,让越界者知道自己的想法和不愉快,会省去很多麻烦。
但最重要的,是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去思考“我”到底是谁。
真正的极简,不是花钱作表面功夫,而是简化我们的精神生活,在喧嚣的都市里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05极简,中国早就有了
人人都以为极简是种新奇的外来潮流,殊不知中国早已有了自己的风格。
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神似、达意。
高山耸立入云,江水泛起迷雾,这样朦胧又壮观的景象,用颜色是极难勾勒出来的。
画家们干脆让它空着,没有线条,也没有颜色,就这么一片空白。
然而,这种极简的处理,不仅真切地还原了山高水远的自然景观,也给了观赏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 借山图之十五齐白石 」
大道至简,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智慧。
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流传百世,仅用寥寥数语就传神地描绘出一幅雪天江景图。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便说尽了天地间的广阔与雪白,道尽了古人远离世俗的高贵气节。
虽然简单,意境却空灵,让人回味无穷。
这种中国式的极简主义,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创作,也深入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棋盘上的一黑一白周旋厮杀,如果为了围困对方而不留任何余地,反而会堵死自己的路。
人际关系、为人处世也是如此。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留有距离,才能够产生美。
那些充斥着夺命连环call、步步追问、查手机记录的亲密关系,永远是紧张、恐怖、令人窒息的。
用爱的名义绑架距离,本该是避风港的温暖胸怀,也变成了避之不及的人间炼狱。
所以,再亲密的关系也要留白,这空白既是尊重别人的自由,也是留给自己省察的空间。
老祖宗的这些智慧,就是从复杂回归简单,教会我们从灯红酒绿中感受自然万物。
这不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极简吗?
如果心里装得太多,家里再怎么空无一物,也得不到简单、自在、平和的生活。
与其东施效颦,不如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什么。
学会给生活做减法,舍弃无谓的欲望,才能摆脱从众心理的奴役,享受真正的极简。
/今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