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并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中,重创了明军,到了1626年,努尔哈赤病故以后,新的继任者皇太极陆续启用了范文程与洪臣畴等汉人为高级官员,并于1636年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从此女真人要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努尔哈赤像
到了1643年,皇太极带着入主中原的梦想病故。但是历史还是将机会留给了他的弟弟:多尔衮。在历史的轮盘的带动下,多尔衮终于走到了历史的最前沿。(多尔衮在满语里是熊的意思)。
▲多尔衮铜像
时间到了1644年正月二十六日,多尔衮在沈阳接蒙古鄂尔多斯部报告,大顺军去年十一月接连攻克陕西延安、榆林、庆阳。已濒临鄂尔多斯边境,多尔衮立刻与范文程商议后决定派汉人迟启龙以大清国的名义递交国书,表达要“取中原,然后共富贵”。三月初七李自成收到榆林守将王良智转来的这封“国书”,没有回应。
▲皇太极像
到了四月初四,当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开始攻打北京城的消息传到沈阳以后,范文程递给了多尔衮一份“征明启”。范文程的这份启文,主要讲了三个问题。第一,明朝内忧外患,病入膏肓,“已不可治”,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之良机,进兵中原,否则天下将为他人所得。第二,清之主要对手,已非明朝政府,而是农民军,“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第三,第改变以往克城不守的袭掠作风,宣谕“今取中原之意”,基本政策是“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定能争取远近归顺,“大河以北,可传檄而定也”。
这道奏疏,为清取天下提供了政治决策和基本政策,起了很大作用。另外在以洪臣畴(1642年明清松锦会战中战败被俘后投降了皇太极)为代表的一批汉臣的力主下,多尔衮决定出兵明朝。四月初九,顺治皇帝授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偕英王阿济格,豫王多泽统兵12万伐明。四月十五日凌晨,清军刚行军至翁后所(原属明朝广宁城置所),一个更令多尔衮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了:明军请兵。
送信的人是原宁远副总兵杨坤与山海关游击郭云龙,而信是以多年宿敌“辽东总兵”吴三桂的名义写的。信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清军从“中协,西协”入关,“与其合兵以抵都门”共同灭贼,事成“裂土以酬”。多尔衮收到这样的书信肯定心存疑虑。因为对吴三桂的招降从皇太极的时候就开始了,吴三桂却一直都是置之不理,现在突然来请兵,多尔衮在反复询问了原是辽东总兵的也就是吴三桂的“老上司”洪臣畴,而洪臣畴一开始也想不通为什么吴三桂会有如此反常之举,甚至认为是吴三桂的某种策略,但是如果吴三桂请兵属实,那无疑是清入主中原的好机会。最终经过洪臣畴的反复分析,向多尔衮建议:“时机转瞬即逝,直趋山海关。”多尔衮听后还是不放心。同日范文程赶到多尔衮大营,并向多尔衮陈述己见。
范文程不仅赞成洪承畴的决定,还认为大顺军在军事上可以“一战而破”在如此的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多尔衮立刻令大军停止西行,掉头南下,前往山海关。十六日,多尔衮行至西拉塔拉(原广宁城南牧马场),复书吴三桂,诱其投降。多尔衮的意思已经很明显:吴三桂必须投降。所以两个人的信可以看作是各谈各的,一个是向对方“请兵”。一个是要对方“归降”。但是多尔衮只用一封信就巧妙的回避了吴三桂所营造的主动地位。不仅如此,在清军的入关路线上也没有遵从吴三桂的要求。其实回复吴三桂的书信送出去以后,清军虽然重新调整了进兵路线,可也并未日夜兼程的急行军,因为多尔衮对吴三桂这个曾经“誓死不降”的大明忠勇之将还是心存疑虑。
十九日,面对大顺军的大军压境,吴三桂出于想自保,只有继续前去清朝借兵。于是他派郭云龙,孙文焕带着第二封署名为“平西伯”的亲笔信送至多尔衮处。信中对多尔衮的诱降之意不予理睬,但对清军改变入关路线的做法表示欢迎。可以说此时吴三桂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大顺军真到了山海关,想要保住关辽军的财产,就只有打了,而要打,没有南方援军的情况下,关辽军的胜算其实并不大。所以只有请求多尔衮出兵,首尾夹击。
二十日,多尔衮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他所率领清军刚行至连山(今葫芦岛连山),看完信以后,他知道形势已经刻不容缓,当即命令全军不许生火做饭,然后下令以最快速度的急行军直奔山海关。在经过宁远城时,命令驻防的清军一起南下。这样,二十一日晚,率先到达山海关的清军总兵力达到了6万,已经足够应付一切可能发生的状况。
二十日,山海关守军与辽东军总共集结5万人在山海关的内城,开誓师大会。吴三桂与关辽军以及山海关当地官绅歃血为盟“誓讨顺贼”。也在同日,李自成率领的第一梯队大顺军6万人抵达永平府沙河驿。一场三个不同阵营之间,在山海关进行的决战,即将开始。而这场决战也改变了整个华夏民族未来300年的命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