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胖人实际上获得了健康益处?

肥胖既坏又好    

为什么有些胖人实际上获得了健康益处?

19世纪初,比利时数学家阿道夫·凯特勒迷恋统计学中的钟形曲线。凯特勒在帮助一次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提出,诸如身高和体重之类的人体特征遵循钟形曲线(即统计学中所说的正态分布)。在定义“正常人体”的过程中,凯特勒证明人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落在他钟爱的钟形曲线上。1823年,他设计出所谓的“凯特勒指数”,这便是今天所说的身体质量指数,即体重与身高的比值。但凯特勒从未想过要用他的“指数”来定义肥胖。近200年后,医生、研究人员和健康顾问却还在依赖这个计量标准来分类人群:瘦子、健康者和胖子。现在,日益堆积如山的证据暗示,这样的分类不能准确反映出清瘦的风险和肥胖的好处。

如果身体质量指数等于或高于30,就被定义为肥胖。尽管围绕健康型肥胖还有大量争议,却据估计大约有10%的美国成年人虽然肥胖,但从代谢方面讲依然健康。而在那些身体质量指数正常的人群中,则有多达80%的人代谢不健康,出现抗胰岛素性和循环血脂水平低等征兆(就算他们还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就是说,从肥胖角度去评估一个人所面临的疫病风险,光看身体质量指数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好的新陈代谢健康指标。

肥胖的风险——例如心脏病、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风险高——已是人尽皆知。但一些胖人(所谓“胖得合适者”)看来在许多健康标准方面都得分不低,例如他们的死亡率更低,对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的反应更好,老年痴呆发病率也更低。研究发现,死亡率与U型曲线中的肥胖相关。如此看来,肥胖究竟是有益还是有害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需要阐明这个肥胖悖论的代谢理由。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美国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家古达兹·达纳埃及其同事分析了来自于9项研究(总共涉及超过5.8万名参与者)的数据,旨在梳理肥胖及其他已知的新陈代谢风险怎样影响冠心病。用药物控制诸如高血压和高胆固醇之类的风险因素,比控制肥胖本身要容易些。如果控制住肥胖,就能避免一些疾病风险。但如果控制住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同样能降低疾病风险,而这后一种控制就目前看来要容易得多。

达纳埃团队分析了诸如收缩压、血清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等代谢标记物。这3个标记物只能解释所有9项研究参与者升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中的一半。对这些胖人来说,另一半风险看来是由脂肪本身调节的,有可能是通过炎症标志物或其他间接机制。虽然达纳埃旨在对肥胖怎样损害健康进行研究,但结果却发现了多余脂肪组织可能借以施加自己影响力的未知机制。这项研究揭示了肥胖的负效应,但这些未知机制是否能提供有助于解释肥胖悖论的线索?

其他科学家暗示了更多可能性。例如:一些炎症标志物有助于缓解慢性肾病之类的疾病;或者,肥胖让身体更能对取决于全身需求的血流改变做出改变,以及更能忍受这样的血流改变。美国宾州大学内分泌学家米歇尔·拉萨尔认为,解释肥胖悖论的关键或许在于脂肪组织被假定的两种无排他性运作机制。其中一种机制叫内分泌论,它认为脂肪细胞分泌或不分泌足够的某种激素分子,这些分子影响其他组织(如肌肉或肝脏)中的葡萄糖平衡。第一种被发现的这类激素是瘦素,后来又发现了多种脂肪细胞分泌因子,其中包括脂联素、抵抗素和不同的细胞激素。

另一种假设被称为满溢论,它暗示存储在脂肪细胞里的脂质有某些好处。脂肪组织或许能隔绝脂溶性内毒素,并产生脂蛋白,结合并清除来自血液循环的有害脂质。然而,当脂肪细胞装满后,这些内毒素被储存在肝脏、胰腺或其他器官中,这时麻烦就开始了。对“胖得合适者”来说,与肥胖有关的高胆固醇或糖尿病等问题之所以可能被避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脂肪细胞清除了更多的内毒素。拉萨尔说,按照这种假设,如果你能在脂肪细胞中储存更多脂肪,你就会更胖,但却可能免受与肥胖相关问题的困扰,这是因为你也在保护其他组织不被造成麻烦的脂质充满。这可能是目前对“胖得合适”的最流行假设。

尽管肥胖会大大增加二型糖尿病的风险,却并非所有肥胖者都会得二型糖尿病。与此类似,一些有“正常”身体质量指数的人得二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有相同指数范围的人更大。为何会这样,目前仍不清楚。拉萨尔指出,解释为什么一些胖人不会得糖尿病,与解释为什么一些体重正常者会得糖尿病一样重要。查明这个悖论背后的基因因素或生物标志物,无疑是很必要的。

对拉萨尔等科学家来说,越来越明显的一点是身体质量指数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度量标准。可是,要想找到更好方式来分析一个健康体重,已被证明是一大挑战。科学家已经测试过其他多个度量标准,例如身体形态指数或腰-臀比例(它旨在测量被认为比位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更有害的内脏脂肪)。然而,这些度量标准仍未被普遍用于临床,而且它们几乎都不如身体质量指数那么直截了当。

不过,撇开度量标准不说,有关体重控制的健康信息是没有异议的:身体锻炼和健康饮食习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有益的。无论怎样,胖人减肥都是有必要的——不要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就是那种不受心血管病影响的“胖得合适的人”,否则你会受害更严重。

肥胖看来与肠道微生物组有关。这究竟是怎样的关联,以及两者为什么会有关联,目前依然是未解之谜。不过,科学家对此已有大量思考。

肠道细菌与肥胖

11年前,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克德取得了一个惊人发现:把取自健康鼠的肠道微生物添加到没有细菌的实验鼠肠道中,会导致后者的身体脂肪明显增加。这一发现促使另一名科学家建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洛柏·柯莱特:把你用来比较微生物的新型计算工具,应用于肥胖和苗条的实验鼠。2005年,柯莱特等人发表研究结果指出,肥胖鼠和苗条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或称菌群)的确不同。这一发现最终引发了对微生物组与肥胖之间关系的更深入研究。

柯莱特及其同事辨识的苗条鼠与肥胖鼠肠道菌群差异(尤其是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的比例不同),后来在人类身上被证实。后续研究发现,不管是把取自肥胖鼠还是胖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肠道菌群的苗条鼠肠道,都会让进食高脂肪饮食的苗条鼠增加体重。而把来自苗条鼠或健康瘦人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无肠道菌群的苗条鼠肠道,哪怕这些苗条鼠进食高脂肪饮食,它们的体重也不会增加。进一步研究证明,高脂肪饮食本身就能改变肠道菌群的细菌之间相对数量,并且降低菌群多样性(即细菌种类减少)。然而,对这些细菌和体重为什么会改变以及怎样改变,还有对我们应该怎样调控我们的微生物组以对抗肥胖,科学家们依然争论不休。

最直截了当的解释是,某些微生物能从我们所吃食物中更好地获取营养值,以及更有效地把后续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在体内。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知道微生物能消化我们所不能消化的纤维多糖。但是,他们以前并未想到过细菌还能处理我们摄入的其他大分子。然而,最近一项研究暗示,斑马鱼肠道菌群组成会影响它们对脂肪的吸收,而饮食则会影响斑马鱼的肠道菌群组成。

在处理我们所摄入食物的同时,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供养人体,并作为信号分子进入血液循环。某些细菌特别擅长产生有益的短链脂肪酸丁酸盐,它为肠道提供能量,并且强化肠道屏障,阻止不需要的化学物质渗入血液循环。对于缺乏一种免疫受体的老鼠来说,丁酸盐还能控制食欲。

然而,科学家对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尚未透彻了解,原因是其他短链脂肪酸被认为是有害的。细菌在高脂肪饮食下制造的短链脂肪酸看来会弱化肠壁。与此同时,高脂肪饮食本身既会通过增加肠道黏膜屏障的渗透性而来弱化这道屏障,又会支持细菌成分从肠道进入血液循环的活跃传输。这堪称祸不单行,其总体效果就是让人出现全身性低度炎症。

尚不清楚这种与肥胖相关的微生物组(以及与此有关的在能量采集和炎症方面的改变)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肥胖开端,或者这些改变是不是肥胖造成的结果。尽管如此,科学家已经在调控微生物组,希望由此逆转肥胖。益生元是一种膳食补充剂,它通过提供一种宿主无法消化的能量源来促进细菌生长。益生菌则是装在胶囊或奶酪中的活菌培养。这两种东西目前都相对便宜、可得。在老鼠实验中,益生元已被证明能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改善血糖耐受性,降低血脂。最近,科学家又发现益生菌在胃分流术中有类似效果,能增加对维持健康体重有益的一种细菌数量。因此,从2015年底开始,科学家已在临床试验中测试这种细菌补充剂对肥胖患者的效果。但另一方面,益生元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尚未开展。

其他科学家则已在调查更具有争议的手段。在动物以及人体试验中,生命初期的抗生素治疗看来与肥胖有明显关联。另一方面,也有研究发现高剂量抗生素能抑制由饮食引起的肥胖。还有证据表明,粪便移植能改善胰岛素敏感度和体重。但在确保这些手段的安全性之前,它们还不能大规模投入使用。

微生物组的这种既能作为肥胖原因、又能作为肥胖结果的神秘角色,凸显了肥胖的复杂性。在了解细菌、代谢功能、代谢产物以及所有这些因素怎样促进对能量平衡的调控方面,科学家才刚刚起步。

 

来源:《大自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