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和“清末新政”有什么关系?

1900年庚子事变,被八国联军“赶出”北京的清帝国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狩”至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回銮京都。痛定思痛的慈禧同意了推行“新政”,看来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老佛爷也开始认识到:大清若再不变革,只有死路一条。

实际上,自从鸦片战争后,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强迫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大清帝国开始走上了屈辱又具有革新性的最后的岁月,此时内忧外患,社会所有阶层都“跃跃欲试”。根据徐义生《中国近代外债史统计资料》统计:1894--1911年,清帝国向外国借款共计112笔,总额为库平银12亿余两,实收6.6亿余两。不断向外举债期间,晚清政府为了尽快还掉列强的“赔款”,对老百姓更是加快了搜刮。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让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步,使人们对政府逐渐失去信心,乃至失望透顶,当时人们常在茶楼或酒馆里看到“莫谈国事”的横幅。

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时已是1899年,当时山东十分混乱,因为义和团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了,很快就席卷了袁世凯管辖的山东。随着义和团逐渐被捧上神坛,清朝廷里的守旧大臣认为团民既然能够“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何不让他们去和列强们干呢。这样一来可以一石二鸟。于是,这些大臣们开始怂恿慈禧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排外,意图压住西方列强的阵脚。很快,义和团就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反洋货、攻入天津租界、大量屠杀洋人及教士。许多在华居住的洋人全家迁入西北安居,希望能躲过义和团的追杀。各国公使要求晚清政府全力镇压义和团,但是一直就想借义和团的力量打击列强的清政府干脆装聋作哑。

次年5月8日,在各国驻华公使会议上,英法美等八国正式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8月中旬,2万多人的八国联军从天津进攻北京,于14日侵占全城,慈禧慌忙携光绪帝西逃。除希望镇压义和团外,西方列强也希望清政府能够做出内部“整改”,“然而,当议和真正开始了以后,对于内部改革的提及却被遗漏了。清政府就像是得到了鼓励似的,认为只要在他们以往所做的事情上让步,他们那古老的政权便不会受到千扰”(《帝国的回忆一<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甚至,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写道,在《申报》报道里曾提到“皇太后、皇上起銮回京,每到一处,除一切供给外,一日索宫门费两千四百金,抵河南渐臻至四百余金,皆经宦官之手,地方官借此大差,勒索民脂民膏,饱其宦囊。河南各官莫不发财,百姓困苦,怨声载道。”

最后,双方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退想斋日记》云:“朝廷附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己,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赔款乌能凑足?谣言起人税每丁金一两五钱,起间架税每屋一间金三两,又起田税,每亩金二两。”

“庚子事变”给清政府和人民的负担更重了,整个帝国已崩溃至极点。

内外之困,一场改革在所难免。其实早在1900年6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初三),袁世凯致电盛宣怀时,就提出“急症当变宜缓药”(盛宣怀《愚斋存稿》)表明了自己的变革主张。

此后,袁世凯多次上奏、电函清政府,提出变革主张。在致电刘坤一时,说:“前数日曾致书,行在谓和议将成,赔款甚巨,此后愈贫、愈弱,势难自立。如蹈常习,故直无办法。宜请旨饬内外臣工条陈富强之策,以备采施各语,惟承乏疆寄,未便畅言。(盛宣怀《愚斋存稿》)”

于是,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七年),慈禧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同年2月6日《申报》1版《本馆接奉电音》:“……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着于论语……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难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祥悉奏议以闻……”??

自1901年11月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清末新政的实际促动者、领导者与实施者之一。次年1月19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参预政务大臣,筹划新政。

实际上,早在维新变法时,袁世凯就与维新派来往频繁,对维新派提出许多改革建议,发起为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以及建立报馆、图书馆等募捐,自己还捐了五百金,还和康有为等人讨论开设书局之事等。

1897年,发生德国侵占胶州湾事件后,袁世凯上书支持变法的翁同龢说,“各国之所以富强者,不过用变法之人,行变法之政;我之所以贫弱者,不过用守旧之人、求变法之治。人与治殊,才与事违,以此望治,是欲南辕而北其辙也,必无幸矣!(孔祥吉《袁世凯上翁同龢说贴述论》)”

不过,这些还是难以判断袁世凯一直都有革新思维,直到他推动北洋各方面改革,创办新式官报样板《北洋官报》。

1901年,中国近代社会开始“转型”,和“清末新政”的全面展开有着莫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