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的“安史之乱”通常被认定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甚至也被认为是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上的重要转折点。这场叛乱之后的唐朝被地方割据势力孤立起来,最终也被藩镇势力所取代。那么,“安史之乱”后已经出现了唐朝走向灭亡的趋势,而唐朝国祚为何又继续维持了长达一百五十年呢?
近代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论稿》中表达了这一一个观点:唐朝经历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后仍然能够在八世纪后期和九世纪幸运地维持其统治,主要原因就在于唐朝征服成功地维系了西北-东南的轴心。
这个观点显然是是在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的,但唐朝之所以能够在“安史之乱”后全国大部分藩镇已经摆脱中央的控制,出现“朝廷专事姑息,不能复制,虽名藩臣,羁縻而已”局面的情况下,依然苟延残喘了长达一百五十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征服成功地将四个对它至关重要的区域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剑桥中国隋唐史》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这四个关键区域中的第一个当然就是京畿地区的关中道,关中地区虽然在经过安史叛军的占领及掠夺之后已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唐朝中1央政·府所依赖的资源也已经大幅缩减,但是长安依然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依然是诸多依然愿意效忠李唐皇室的百姓心中的圣地。
第二个关键区域就是西北的边境。在唐代宗(唐玄宗的孙子)晚期,幽州、魏博、承德、平卢、襄阳、淮西这六个节度使可以说是已经完全不受唐朝中央的控制,但是它们都集中在唐朝的东北方向,而西北方向虽然曾经也发生过叛乱,但是朔方、邠宁、凤翔、山南西道等西北边境的藩镇因为缺乏独立发展的地方资源而无法摆脱唐朝中央的控制。它们依然向唐朝效忠就意味着唐朝能够以一定的实力防止来自西部的最大的外部威胁而专门从事压制东部藩镇的工作。
第三个关键地区就是长江淮河流域。“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的经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但是战乱较少的南方则受到了较小的冲击。长江和淮河流域在南北朝和隋朝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其拥有迅速扩大的生产力、急速增长的人口以及繁荣发达的商业等方面的优势。而在“安史之乱”后这里更成为维系唐朝命脉的关键地区之一。
第四个地区是运河地带,南方的众多资源都依赖于运河传输到关中地区,所以运河堪称唐朝的命脉所在,失去它则失去了关中的补给。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在西北边境和运河地带倾力部署了大量军队,一方面用以保持西北边境的安宁,在内忧不断的情况下避免外患;一方面则是用以维系唐朝中央的补给线,让唐朝在缺乏地方经济来源的条件下依然能够维持其自身的生存。然而,唐朝中后期的即位皇帝(尤其是唐德宗)虽然曾经尽力控制藩镇势力,但也因为唐朝政府在“安史之乱”后威信扫地并且势力锐减,他们最终没有把大权再次收回,强盛的唐朝最终因地方势力太大而再次走向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