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纸甲冲锋,与拒马共存亡,南宋靠这些“自干五”才坚持那么多年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几篇文章,曾指出过南宋军队存在的一些问题。于是有读者奇怪,既然南宋后期军队那么烂,那么为什么面对蒙古人却还能坚持到1279年呢?其实就如我们之前有文章指出的那样,南宋虽然军队成问题,但为了强化边防,对镇守边疆的帅臣和地方官员进行了放权。制置使、安抚制置使、宣抚使、都视军马、都督军马之类的监军官地位上升,都统制的权力下降。制置使等文官成为各大军实际统兵官,独揽一个地区的军政、民政和财政大权,从而让一个特殊的群体崛起。

虽然殿前军和驻屯大军已经不堪用,但是这群人,却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保家卫国。这些人就是被称为忠义人的南宋新军。在战场上,他们承担和正规军几乎相同的任务,但是在表现上却超过了南宋正规军。我们以利路义士忠义人为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大将姚仲奏复行于梁洋大安巴蓬五郡,得二万一千馀人。绍兴二十八年姚仲(就是那个摆错阵导致惨败那个)招到两万多忠义人。这些人很有从军热情,那么战斗力如何呢?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散关之战,南宋驱忠义人,使在官军之前,其人勇健善战,亦屡有功。明年,段彦攻原,姚仲攻巩州,皆拥正军被重甲以自卫,独驱义士【衣褚】先登,为敌人所拒,歼焉,仅存六千馀人。以上记载说明这些忠义人士气很高,但是装备很差。往往还要承担敢死队的任务。在金国的记载中,一些负责看守拒马的忠义人为了保护拒马。甚至把脚锁在拒马上。面对女真人的长枪,他们可都没后悔过。

而且还有个记载更是说明忠义人的不容易:《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役也,宣抚司调梁洋义士万数,授以楮甲【纸甲】,使之先登。比交锋,官军先遁,义士死者大半,西人痛之。”在开禧北伐的时候,这些忠义人也有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在南宋兵败的时候,这些保家卫国的人纷纷拿起武器抵抗。正如袁甫所说;“开禧丙寅之事,弃甲曳兵而走者,皆平日厚廪于县官者也。其间稍以立功自见及控扼关隘之人,大抵皆义勇、民兵、万弩手,雄淮、敢死诸军耳。近者调兵分屯,遣将四出,而却虏师于中渡者,乃强勇军之桀黠者也。戎帅耻己不如,力加沮毁。”等到了宋金最后交战时候,扬州和庐州都部署有招募边民组成的强勇军,这两支军队后来都成为淮军主力。

经过开禧北伐,南宋君臣发现,原来的殿前军和驻屯大军日趋没落,所以以这些忠义人为基础,开始大量组建新军。南宋勇将毕再遇除了义勇、民兵、万弩手等乡兵外,又在此基础上“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屡立战功。除了强勇军以外,淮南运司也招辑边民组建新军,“号雄淮军”。这都是另外组建的新军。“雄淮军几十万人”,嘉定初“和好既通,其存者尚众,改刺武定,分屯淮右者三万人,又刺忠勇,别屯巢县者三千人”。南宋在淮南通过大量组建新军,有力地巩固了淮南防御。军阀李全最后就是被淮南新军消灭的。

在蒙古入侵南宋的战争中,虽然蒙古攻势比金国更加猛烈。但是无论是窝阔台南下,还是蒙哥汗南下。蒙古人都没有达到占领淮南,达到渡江的目的,而元军南下灭宋也是走的襄阳,顺流而下。

在襄阳围城战中,最后打破元军封锁突入城中的宋军,也是民兵首领张贵张顺兄弟。当时张顺兄弟面对可能有来无回的任务直接说出:“虽千万人,吾往矣”。最后兄弟两个先后战死。

即使到了崖山,面对已经无力回天的状态,还有不少淮南新军的士兵选择殉国。所以,南宋在殿前军不堪一击,驻屯大军腐朽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几十年,这些新军忠义人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啼则与果:南宋的忠义人与朝廷的应对政策、论南宋蜀士群体的政治境遇与政治人格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双尾猫,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