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又毁灭了一种动物?

2019年4月12日,苏州天气晴好,略有微风。

久违地见了会日光,苏明哲都不再高喊着“失望”。

此时,苏州动物园内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第五次斑鳖的人工授精。

在授精前,专家组反复确认了两只斑鳖的健康状况良好。因为已经有了前四次的经验,他们对这次行动可以称得上驾轻就熟。

虽然前四次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但秉承着“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繁衍的季节”的心态,专家们仍信心满满地展开了第五次授精行动。

整个过程进行得很顺利,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大功告成之时,万万没想到,意外发生了。

下午6点多,雌斑鳖苏醒了。但很快有人发现它的身体有些异常,立刻对其进行了抢救。

斑鳖姑娘(图源:苏州日报)

遗憾的是,历经了24小时的抢救后,雌斑鳖依然不幸身亡。

比起雌斑鳖老公更伤心的,当属专家组。整整13年,是他们陪着斑鳖姑娘一块长大,看着它嫁人,助它生子繁衍。

他们和斑鳖姑娘一样,都有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就是拯救整个斑鳖种族。

但令人惋惜的是,这场历时13年的伟大计划,因为女主角的不幸离世,只能暂时告一段落。

除了专家组,各界人士也对它的离开表示深切地惋惜和哀痛,知名科普类博主花蚀还曾形容这是全人类的失败。

因为,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后一只雌性斑鳖。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知的斑鳖仅存3只。

斑鳖这个物种,已经几乎可以被盖章为,没有希望了。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斑鳖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它的数量更稀少,且生存环境更艰难,加上国内对斑鳖的认识不够,就连把保护它们提上日程,都是近30年才有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前,斑鳖还被广泛地以为成是鼋或中华鳖,因为这两种动物数量庞大,并没有人意识到斑鳖作为单独物种已经非常稀缺。

从斑鳖真正拥有自己的姓名至今,也不过才短短32年。

可能人类觉得这32年对斑鳖来说不算什么,顶多翻个身眨个眼就过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2006年开展了中国第一届的“斑鳖保护教育研讨会”,会上曾对国内现存的已知斑鳖进行了清点,专家们惊奇地发现斑鳖只有4只了。

还没等他们缓过神,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上海动物园的雌斑鳖没能撑过2006年的冬天;苏州西园寺的“方方”“圆圆”夫妻感情深厚,在“方方”离世后,“圆圆”也消失不见,不排除殉情的嫌疑。

国内已知的斑鳖数量,很快降为了“1”。

仅存的一只在苏州动物园,是只已经110岁高龄的雄性斑鳖,是个老光棍,至今未婚。

2016年4月7日,网友拍摄的苏州动物园内的雄性斑鳖(图源:潇湘晨报)

2007年,第二次斑鳖研讨会如期举行,这次动物园协会向所有动物园下达通知,要求上传园内所有“鼋”的照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专家们终于在长沙动物园回传的照片中找到了疑似斑鳖的身影。

尽职尽责的专家们还特地飞到长沙进行确认,结果令人欣喜,它确确实实是斑鳖,而且是只90岁的斑鳖姑娘。

这个消息无疑是给“挽救斑鳖”行动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一雌一雄,这绝对是神的指引,老天的安排。只要人工干预胚胎,相信很快就能得到活蹦乱跳的小斑鳖。

2008年,两家动物园为两只斑鳖举办了盛大的“婚礼”。斑鳖姑娘背负着复兴整个种族的重担,被送往了苏州动物园。

2015年5月6日,网友拍摄到的斑鳖姑娘(图源:潇湘晨报)

此后,斑鳖姑娘的鳖生就只剩一件头等大事,交配生子。

第一次“圆房”仪式相当隆重,尽管当天大雨滂沱,但丝毫无法浇大家的热情,斑鳖池外围着的满满都是拿笔记录的专家。在他们炙热目光的注视下,夫妻俩很快进行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结婚后的7年里,夫妇俩时常进行亲密互动,但雌斑鳖产下的卵里并没有任何胚胎发育的迹象。

许是雄斑鳖单身太久,没有找到诀窍,抑或是俩人姿势不对,才迟迟不能中标。

但心急的专家组无法在等下去,他们决定该出手时就出手,放手一搏,索性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再挽救一下。

2016年4月7日,专家组将斑鳖姑娘搬上岸准备进行人工授精(图源:新华社)

在准备过程中,专家意外发现交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雄斑鳖,它的性器官不完整且精子活性较差。

听说是年轻时和其他斑鳖打了一架,身上伤痕累累。但我相信,如果它知道打架会影响自己今后的性福生活,肯定不会参与斗争。

不过,上述的客观原因都不能成为阻止授精行动的理由,专家们在两年内进行了三次受精尝试,遗憾的是,均以失败告终。

第四次,专家组采用了当前世界最顶级的队伍和设备进行尝试,但这次,专家们甚至都没找到雌斑鳖产下的卵。

要我说,这换谁谁都不乐意,交配时刻被监控也就罢了,专家还动不动就偷自己的卵,不让斑鳖姑娘自己看管,有这样的“父母”在,我肯定也不愿交出自己的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今年的第五次尝试中,雌斑鳖“壮烈牺牲”。

它离世时,许多大V都做了推送,其中一个标题令人印象深刻:传宗接代太难了,我走了。

回顾斑鳖姑娘这90多年鳖生,着实是有点心酸,单身时异常幸福,结婚后只能为生娃奔波,这难道不就是现代版结婚劝退指南?

怕了怕了,我不结了。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斑鳖如此惨淡的现状?为何全种族的希望都落在这对夫妻身上?

要知道,两亿多年前,斑鳖可是和恐龙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它们躲过了白垩纪灾难,扛过了河流改道变迁,生命力极其顽强。

但这次,它们是可能真的扛过不去了。

河流改道,尚且可以迁徙,寻找新的栖息地,但水质污染就彻底没法子了。

据资料显示,斑鳖曾广泛栖息于我国黄河、长江、太湖、钱塘江、红河、马江等流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斑鳖栖息地之一的太湖,早已被污染,不再适合它们生存。尤其是水体富养化导致了严重的蓝藻问题,太湖内的鱼类大量死亡,斑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物。

无奈之下,它们只得迁徙。

需要提醒的是,斑鳖是种领地意识极强的生物,生存活动都要占据大量的空间,所以面积巨大的淡水湖是它们最佳的栖息地选择。

但试问,现在又有哪里有巨大水域供他们生存呢?

作为地球霸主的人类,就爱建景区和发电站,有时候怕洪水侵袭还得再修个大坝。这些对我们有益的事,却是对斑鳖们的迫害。

它们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在野外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这也导致了现在几乎很难发现野生斑鳖的现状。

环境因素之外,还有人为原因。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的副研究员饶定齐在相关文章中曾表示,上世纪50-70年代,红河流域的斑鳖遭受了有组织的大规模捕捞,部分活体随后流入了个旧、昆明等国内的动物园饲养。

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为斑鳖正名,对斑鳖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够。且早期许多饲养斑鳖的方式、方法,可能完全是错误的,这也导致了不少斑鳖的去世。

更何况,龟鳖,在我们的固有观念里,是长寿的象征。俗话说得好,千年王八万年龟,所以大部分人都觉得,龟鳖如此长寿是断然不会灭绝的。

但实际上,龟鳖们走向灭亡的一步步,少不了我们人类的推波助澜。

图源:SME科技故事

就拿中国来说,中国特色主义吃货的智慧是无穷尽的。龟鳖,在他们口中一直是以形补形的珍馐之物。什么吃多了长寿,治疗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还能养阴壮阳。

所以,那些个养生宴上绝对少不了龟鳖的身影。其中被中国人吃得最多的,就是中华鳖。

别看今天的主人斑鳖块头大,最重时可达100公斤以上,但幼年时期的斑鳖和餐桌上常见的中华鳖并没有太大区别。

受壮阳功效的鼓吹,有太多人对吃“龟鳖”抱有极浓厚的兴趣,市场愈发红火,烹饪的外行人又怎会耐着性子去区分中华鳖和斑鳖呢?

最有意思的,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传闻,和斑鳖同属的另一个种—幼发拉底河鳖,就是被中国工人吃到几近灭绝的。

远赴伊拉克援建的中国工人,都喜欢在下了工后到河边挖宝。听说这里,藏着壮阳的珍馐。

免费的野生甲鱼,了解一下?

老练的高手摸透了这些野生甲鱼的习性,他们会先在浅滩处暗中观察,看好时机再出手,保正一抓一个准。

到手的甲鱼,会立即变为工人们的加餐,各种做法、变着花样地吃。路过中国工地的人们,总会闻到那浓浓的滋补壮阳的气味。

相信在来到伊拉克之前,没人能想到,这群背井离乡、远离亲人的中国工人,居然会在伊拉克的河边找到属于家乡的味道。

本就因为幼发拉底河上游建立大坝丧失了栖息地的幼发拉底河鳖,在遇到了勤劳、富有智慧的中国工人后,数量更是持续下降,现在在伊拉克境内鲜少能见它们的踪影。

但这又如何,反正吃到肚子里都一个样,谁又在乎它到底是什么鳖呢?

所以,幼崽斑鳖们就在我们的餐桌上,一点点地被越吃越少。

不过,更讽刺的是,由人类造成的斑鳖数量减少,却要靠人类自己来挽救斑鳖这个物种。

在挽救它们的道路上,又亲手摧毁了最后的希望。

这一切,宛若一场人间喜剧。

*本文参考文献:

[1]花蚀的人间观察.(2019).最后一只母斑鳖死了,这是全人类的失败

[2]人物.(2017).动物孤独

[3]SME科技故事.(2019).中国最后一只雌斑鳖:传宗接代太难了,我走了

[4]中国科普博览.(2016).斑鳖的前世今生?

[5]爬行天下.(2018).我们不仅失去了斑鳖,还远渡重洋吃光了它唯一的表兄

[6]潇湘晨报.(2019).世界上最后的斑鳖姑娘:我们所知道的她的一生


这里是马路青年,老不正经青年人聚集地,也是一本面向青年群体的电子杂志。用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当下流行的文化和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擅长用犀利的角度、一针见血的言辞戳破表相。

如果你觉得有点意思,欢迎来公众号找我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