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饭的选择困难,到生活的手足无措
每一个上班族在吃饭的问题上都有选择困难症。
今天中午吃什么?这是自从我来到北京后每天要思考的问题,随着上班时间的增加,我的发际线后趋,日益成熟,自认为能轻松驾驭各种职场上的各种突发问题,但每天中午吃的选择却依旧是我的阿喀琉斯之踵。
之前我一直用排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吃这家,不行,换一家,还是难吃。直到有一天周围所有的餐馆和外卖都被我吃遍了,依旧没有找到一家能吃的店,心情如同找不到心仪滑板鞋的庞麦郎一样惆怅。
前两天早上上班的路上,我看到经常去的麻辣烫和兰州拉面被城管拆除了,我有些崩溃。这两家饭馆虽然不是最优选,但比周围的外卖还是要强一些,一群阳痿中挑硬汉,这俩家店已经算是我对午饭最后的底线了。而如今看着这俩倒霉饭馆被拆,我也彻底厌倦了这种屎里找巧克力的游戏。
人口向大城市聚集,各个地方的人混杂在一起。商家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吃,遵循了中庸之道,做出一堆不甜不咸又不辣的食物。所有门牌上写着XX特色的饭馆都对菜品进行了大众化的改造,从而失去了特色。
又或者是一个全能的馆子,恨不得把八大菜系共冶一炉,从瘦肉粥到胡辣汤,从猪肉炖粉条到新疆大盘鸡,全都有,且全都不伦不类。于是就能看到东北人和上海人能在同一家馆子吃家乡菜,还都吃得有滋有味。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养殖场里鸡。现在我们吃的肉鸡在营养配比合理地喂养下,饲料转化率已经达到了2:1以上,也就是说只要不到2斤的饲料,鸡就能长1斤肉。倒不是这种鸡吃不得,而是我们每天吃着这种最廉价可获得的肉食,日子也变得像那鸡一样:每天被困在方寸之间不能动弹,被统一制式的饲料所喂养。
曾经有段时间,我和同事们一样中午靠外卖度日。为了凑单和节省运费,经常几个人一起点餐。我手贱充了外卖平台的会员,理所当然地成为下单的那一位。
中午一到,几个像恶狗一样的同事就开始让我点外卖。
老郭来自山西,要吃面;老曾来自湖南,要嗦粉;老鲁来自四川,要口味辣一些;老林来自浙江,要清淡一点。这时候,我就像一个殚精竭虑的老母亲开始为孩子小心翼翼地挑选营养午餐。一个个店的浏览,一个个菜品的研究,还要盘算着满减和优惠券。
下单慢了,就能听到一阵吆喝:“外卖来了嘛?!怎么还没来!”
问别人要饭钱,又是一件让人头秃的事,谁试谁知道。不久之后,我便卸载了外卖软件,开始到办公室外觅食。
本来饮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在工作的环境里,吃什么也变成了一种困扰。或者我们对饮食的选择恐惧,意味着我们对生活同样手足无措。
当我们无法再吃到心仪的食物,所有的进食都变成生存需要,“凑合”的食物让人疲于应对午饭。每天草草吃上几口,勉强说服一下胃,总不能给予它满足。
资深上班族吃饭都贼快
屁股决定脑袋,既然选择了做一个办公室贵族,吃饭的问题还不是仅限于选择困难这么简单。我们向往“田园式的市井生活”,吃饭往往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珍一馐都需要慢慢品尝。
然而这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们吃饭就一个字:快。
如果不吃快点,饭碗就没了,拿什么吃饭。
之前有幸和公司一位领导吃饭,第一次见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吃得跟狗一样快”,我这边还吹着热气呢,他那边已经吃完去和客户打电话了。不禁让人感慨自己当不上领导是有原因的。
我的boss(你们的脸叔),是登上2018年福布斯榜的男人。但你无法想象的是,他几乎每天中午吃得都是KFC。单从吃的方面看,生活品质还不如我这个入行没多久的编辑。
选择KFC的原因很简单:速食,顶饿。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便宜,但是这位福布斯榜上有名的男人是不会承认的。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的老板,每天有见不完合作伙伴和投资人,公司里面事无巨细还都要张罗着,会议一个接着一个,时间自然所剩无几。但时间就像乳沟一样,挤挤总会有的,把吃饭的时间压缩一下,一天的时间就稍显宽裕些。
油炸食品节省了他的宝贵时间,同时也赠送给他一个礼物——他正在以肉眼可见地速度变圆润。
在创业之前,他在国内一家知名视频网站工作,工作所在地是号称互联网公司的风水宝地的理想国际大厦。从新浪到百度,从爱国者到ofo,那里是中国工资水平最高的地方。
在外卖还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的前些年,那些领着数百万年薪的人在加班的时候饿了,最吸引他们的不是那些精致的小资餐厅,而是楼下摆摊卖十块钱一碗的炒饭。
原因也无非是就近、快捷,随便扒两口就能继续投入战斗。
即使是在城管最不可爱的时候,这个小摊依旧在那。据说小摊老板有盘算好的生意经:就算这一三轮车家伙落被查收了,摆两天摊就又能攒一新的。
足见其炒饭这个产品的用户之广,痛点切入之深。
大佬如此,普通上班族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一般公司的中午吃饭加休息时间是一个小时。如果你是一个新媒体狗、商务狗、广告狗、运营狗、设计狗、程序狗,这个时间就不可能会太安逸,你要时刻准备好应对甲方、领导、用户、同事、宕机和其他一些突发情况。工作量是无穷无尽的,微信里总有回不完的消息,手机吃一口饭就要瞄一眼。
所以说,吃饭是不能好好吃饭的,这辈子只要上班都不可能好好吃饭的。
中国青年报民意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就年轻人的吃饭问题,对193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5%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年轻人吃饭“凑合”。仅次于为了省钱,年轻人吃饭“凑合”的罪魁祸首正是:“工作紧张,没有时间”。
匆忙的一餐过去了,匆忙的一天也过去了。每天靠最基础简单的食物度日,日子好像只过了一天,并重复了365次。回想起过去的一个月,你记得自己有十分满足地吃过一顿饭么?
同事的朋友圈里,经常看到这样的自我安慰:忙完这阵我要好好吃一顿犒劳自己。算一算中国人吃饱饭的日子不过几十年,如今生产资料极大丰富,在吃的问题上却似乎有些“返祖”。这个产能过剩的花花世界每一处都在挑逗着我们的欲望的时候,一粥一饭反倒成为最美好的追求。
每个人都是被上班困住的美食家
我的内心住着一个美食家,想要吃遍世界美食。但实际上在吃的方面,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糙货。
在我的姐妹给我科普冒菜、串串香、钵钵鸡、冷锅串串、麻辣烫的区别之前,我甚至一直以为这些都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叫法。
我希望每一天都能慢慢地享受一餐,然而现实使我只能在周末孤身一人的时候,才能认真地拣起外卖里的每一颗花椒,叹息这不紧不慢的一餐来之不易。
上班是为了什么?赚钱啊。赚钱是为了什么?吃饭啊。
哦。因为要吃饭,所以要上班,因为上班,我就很难好好吃饭。这个问题似乎陷入了一个莫比乌斯环中,无解。
前两天一个朋友问我:我背井离乡、起早贪黑、掉头发、挤地铁,浪费大好时光去上班,为什么现在连好好吃个饭都这么难?这日子还有搞头么?
我说,我不知道,但你这个问题是个哲学问题。
这里是马路青年,老不正经青年人聚集地,也是一本面向青年群体的电子杂志。用独特的角度去挖掘当下流行的文化和现象,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元化视角进行解读,擅长用犀利的角度、一针见血的言辞戳破表相。
如果你觉得有点意思,欢迎来公众号找我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