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居上的伊斯兰教——沙特与伊朗的恩怨如何由来?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穆斯林自费赴麦加朝觐的人次越来越多。据伊斯兰教规定,凡具有条件的穆斯林,毕生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才算完成天命。中国约有二千多万穆斯林,现在也加入到这股洪流当中。

穆斯林朝觐麦加克尔白(天房)的情景

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的麦地那和麦加一带,创始人是先知穆罕默德(约570-632)。但是按照伊斯兰教的观点,穆罕默德不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只是正道的复兴者。

阿拉伯半岛位于西亚,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东延。地貌主要以沙漠和山地为主,全年降水稀少,缺少大河和湖泊,饮水多靠干涸河和水井。半岛早有人类活动,但生产力发展极慢,主要是游牧,还有少量的绿洲农业,伴有初级的商业。虽然比邻古埃及和两河文明,可是受制于地理条件,并未造就出另一个古希腊文明。不仅如此,所有早期兴起的帝国都不愿意光顾阿拉伯半岛,最多是附属关系。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块土地既无利益,又无威胁。

6世纪末,半岛上已经形成众多部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受某个时段降水增多的小周期影响,生产发展,人口增加。但是继续提升的空间有限,所以随即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乱象丛生,部落战乱频繁,底层民众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半岛迎来了统一的契机。

穆罕默德(约570-632)出身于麦加的没落贵族,受一神论思想影响,创立伊斯兰教,号召人们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反对多神和偶像崇拜,宣称自己是安拉的使者、最后的先知,并主张废除世俗的等级观念,将平等思想融于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登霄图。相传621年某天穆罕默德一夜遨游七重天,并拜见真主

在麦加传教过程中,伊斯兰教遭到信仰其他宗教的贵族反对。622年穆罕默德率部分信众迁往麦地那,继续传教,还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其后,穆罕默德通过一文一武两方面的努力,势力渐强。630年重回麦加,捣毁天房中之前供奉的偶像。到631年阿拉伯半岛基本实现统一,大多数部落接受伊斯兰教,并且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穆罕默德率众捣毁偶像

相比世界其他主要宗教,伊斯兰教诞生最晚,所以在创建初期,自然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除了阿拉伯半岛的原始宗教,还包括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摩尼教、基督教。这样的诞生过程与基督教脱胎于犹太教一样,只是更为庞杂和成熟。

穆罕默德不仅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政治家,在这点上与传说色彩浓厚的释迦牟尼、耶稣有重要区别。他所建立的宗教团体,同时还是经济、军事、政治团体。《古兰经》对世俗社会的多项内容都有指导和规范,造成伊斯兰教在创立之初,就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且取得强势地位。真主一出世,比上帝和佛祖的创业阶段既有权威,也更阔绰,所以伊斯兰教缺少悲惨的前世,只有灿烂的今生。而且这一传统非常稳固,基督教、佛教的政教合一都无法与之相比,某些地区甚至延续至今。这种登台即为主角的经历在宗教史中非常罕见,是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本史书中的插图,骑驴的耶稣和骑骆驼的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教义中,耶稣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先知,但穆罕默德超越了耶稣

穆罕默德去世后,继任者称为哈里发,掌管宗教和军政大权,其宗教地位和基督教中的教皇相似,不过该制度没有能保持到现在。当时的阿拉伯人已经不满足于半岛的贫瘠土地,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北方富饶的波斯萨珊王朝和西北方的拜占庭帝国。

萨珊王朝(226-651)是帕提亚王朝的继任者,彻底清除希腊化影响,恢复波斯传统,并确立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该教曾传入中国,称为拜火教或祆教。萨珊王朝在崛起之初,首先击败东面的贵霜王朝(约1世纪中叶-425,由大夏后裔建立,主要疆域在今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在与罗马帝国的长期对峙中不落下风,逐渐壮大,于6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此后萨珊王朝与东面的厌哒王朝(大月氏后裔,也称白匈奴)和西面的拜占庭帝国对抗,国力逐渐削弱,最后遭受到阿拉伯人的致命一击。

新兴的伊斯兰军队似乎是无敌的,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高举“吉哈德”(Jihad,也被译作“圣战”)的旗帜,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在强大的精神感召下,军事占领和宗教传播同时进行。到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时期,萨珊王朝已经灭亡,末代国王的儿子辗转逃至中国,还受到唐高宗的善待。拜占庭帝国在北非的领土尽失,亚洲部分仅剩小亚细亚。661年阿拉伯人中的倭马亚家族经过一番内斗,取得政权,不再遵从哈里发的选举制度,改为世袭,建立倭马亚王朝(661-750),定都大马士革,一个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出现了。

在阿拉伯人东征西讨的初期,综合实力并不比对手强,在军事上也并未掌握什么新技术,稍微有些特色的是骆驼骑兵,在沙漠地带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机动性。不过对手此时都陷于内乱困境,露出衰败之象。而用伊斯兰教武装的军队在战斗力上略胜一筹,仅此一项足以形成以战养战的良性循环。丰厚的战果激励着将士,勇猛的将士取得胜利,再获得更丰厚的战果。

只有战斗力的军事帝国往往是昙花一现,但是阿拉伯帝国并非一介武夫,军事上的胜利没有造成文化上的专横。阿拉伯人勤奋学习各种先进的技术、知识、制度,进行各种文化交流,同时不断雇佣、吸纳、提拔其他民族的优秀人才。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强迫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一定皈依伊斯兰教,而是比较宽容的对待他们,尽管有时候也未遵守。这一传统由先知穆罕默德确立,一直延续到奥斯曼帝国。当然各种宗教不可能完全平等,信仰其他宗教的人至少要缴纳一项特殊的人头税,另外在不同历史时期也会受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倭马亚王朝后期,帝国的疆域已经非常广阔。西部全部拥有北非,甚至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地区和拜占庭帝国对峙于小亚细亚,同时扩展至高加索山脉。东部的势力范围到达印度河、帕米尔高原和天山一线,与千年以前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比较相似,而且质量更高。出现这样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又能存续时间较长,实属不易。随后大帝国的通病准时爆发,王朝内部出现斗争,教派、民族以及贵族之间的冲突同时发作。

在帝国创立初期,精诚团结是取胜的法宝。但是随着利益的增多,内部矛盾也逐渐增多。由于穆罕默德在去世时没有指定继承人,也没有给信徒们留下推选接班人办法的遗嘱,因此围绕这一问题,各方争论不断,直到现在依然困扰伊斯兰世界。

早期的四大哈里发都是穆罕默德的战友和至亲,尚能服众。第四任哈里发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娶了先知的女儿法蒂玛。他们的后代具有先知的血统,被尊为圣裔。主张拥戴阿里后代为哈里发的集团后来演变成什叶派,他们当时反对倭马亚王朝。

波斯人皈依伊斯兰教后,所受待遇低于阿拉伯人。而波斯人认为自己拥有上溯至波斯帝国的古老文化,不愿久居人下,因此也不满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后来在16世纪萨非王朝时期,波斯人主要接受了什叶派教义,一直特立独行于伊斯兰世界。

另外一支反对倭马亚王朝的力量是阿拔斯家族,他们是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后代,与先知也有血缘关系。以阿拔斯人为主,集合了什叶派和波斯人,三股势力结成联盟,终于在750年推翻倭马亚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750-1258,中国史书称黑衣大食),定都库法,762年迁至巴格达,将阿拉伯帝国引向极盛时代。而倭马亚家族的一名后裔逃至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王朝(756~1031,中国史书称白衣大食),脱离了阿拔斯王朝的管辖。

强盛时的阿拉伯帝国

阿拔斯王朝遏制了阿拉伯帝国过早分裂的局面,迎来了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与中国的唐王朝双星闪耀,而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则逊色许多。王朝确立以逊尼派教义为主的伊斯兰教为国教,哈里发集政教大权于一身,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大融合,首都巴格达的富丽堂皇让南来北往的人惊叹不已。国家富强,文化繁荣,各路学者集聚一堂,大量翻译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遗产,并且有所发展和创新。不过时间一长,政权的管理能力下降。从8世纪末期开始,各地纷纷建立自己的小王朝,只是依然承认哈里发至高无上的神权地位,所以没有出现大的动荡,直到11世纪东面的突厥塞尔柱人到来。

8-9世纪时的《古兰经》书法作品

由于什叶派坚持圣裔的最高地位,所以不能得到大多数伊斯兰权贵的支持。10世纪圣裔在突尼斯、埃及建立法蒂玛王朝(909-1171,中国史书称绿衣大食),自立哈里发,奉什叶派为国教,对抗阿拔斯王朝,但是没能坐大,后来被逊尼派王朝取代。逊尼派普遍受到官方扶持并广泛流传,也被此后的大多数伊斯兰王朝定为主体,故称“正统派”,而什叶派逐渐萎缩成少数派。后来逊尼派和什叶派、阿拉伯和伊朗的矛盾皆源于此。其实伊斯兰世界的矛盾远不止这些,各种小教派多如牛毛,逊尼派、什叶派的内部也经常打得不可开交。自先知去世后,从教义到教派,再到宗教势力和政治势力,各种争论和斗争就从未平息,直到今日,依然如此。

伊斯兰教的诞生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出现,增强了中亚、西亚及北非的综合实力,同时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除了依靠武力和政府行为,也借助商业和商人的活动,并且成效非凡。想成为穆斯林,过程并不复杂,只要念诵一句话即可:“我作证,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句话很简单,内中却似乎具有无穷的力量。伊斯兰在该地区教取代了之前许多更悠久年长的宗教,甚至后来居上,压制和清除已经有些成绩的基督教和佛教。从此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并立,基本确定了欧亚和北非这片古老文明大地上的宗教版图。

作者: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