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规模庞大,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堪称巨量。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15年提供的数据,我国人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440千克,并以每年8%-10%的速度在增长。
而垃圾分类可以使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减少三分之二,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尤其干、湿垃圾混合处理,会造成很大危害。比如,湿垃圾焚烧热值很低,容易因为焚烧不完全而产生有毒气体二噁英,加大无害化处理的难度;而不可燃的玻璃在焚烧后会软化附着在炉壁上,影响焚烧效率。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告诉记者,简单地说,垃圾分类目标直指“减量”,垃圾分类是提升垃圾的回收率最经济、最节能的路径。我国的垃圾来源多种多样,形态也不尽相同,垃圾分类后从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可回收垃圾的干净度和再利用的价值。从操作层面来说,垃圾分类可减少末端垃圾处理总量,减少末端垃圾设施处理、处置的压力。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说,垃圾是我们公众日常生活当中产生的物质,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把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提高它的利用价值,并降低后端处置的压力,这实际上也是社会文明程度进步的一种体现。如今,为了提高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我们从法律的层面进行强制。实际上就是要让公众抛开以前认为自己在配合政府做事情的意识形态,转变成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必须对垃圾分类落地实践。
蒋建国说,其实,生活垃圾分类既是关系居民生活的小事,也是社会发展的大事,一直以来,垃圾治理都是一道难题,而破解这道难题,表面看是垃圾治理,本质上却是对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综合考验。
知名环保人士黄小山认为,其实,垃圾分类,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环境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垃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它要到哪儿去?”
他认为,目前大家普遍理解的,由居民在家完成的分类投放,应是垃圾分类的狭义概念。广义的垃圾分类应包括居民在家完成分类投放和政府所建立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垃圾管理体系。
本文来自:北京科技报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