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诠释的是什么意思?

一、先说出处

唐敬宗(李湛)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

在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刘禹锡写了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详如下:

《金陵五题·并序》

唐·刘禹锡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yōu]尔生思,欻[chuā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二、再看其诗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三说乌衣巷

三国时期,此地是吴国戍守石头城(今江苏南京)的禁军驻地,因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称此地“乌衣营”。

建武元年(公元317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立宗庙社稷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建武二年(公元318年),司马睿正式登基,改元大兴。

司马睿之所以能立足于建康,顺立重组政权,使晋王朝得以延续,多都得力于王导的谋划和周旋。

当日,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以谢安为代表的谢氏家族,都居住在孙吴乌衣营旧址。那时,乌衣营已改称为“乌衣巷”。

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

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

作为名相,王、谢令后人追怀。

当日,王、谢家族也是人才辈出。

王氏家族的王羲之与另外两位大书法家王献之、王洵的书法成就登峰造极;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与谢氏后裔的大诗人谢惠连、谢朓,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谢”。

四、四说朱雀桥

朱雀桥是六朝建康秦淮河上二十四航(浮桥)中最大的一座,因面对六朝时期都城正南门朱雀门,故名。

朱雀桥即朱雀桁,历史上又称大航、大桁、朱雀航,为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时为交通要道,是六朝时期分布在石头城至清溪之间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桥,其遗址在清代时,已难寻觅。

五、五说朱雀桥与乌衣巷

朱雀桥附近的乌衣巷,有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

朱雀桥横跨秦淮河,是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旧日桥上装饰著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六、六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朝时期,乌衣巷已沦为废墟。

刘禹墟的《乌衣巷》全诗是说: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了野草野花;乌衣巷口的断壁残垣,在夕阳的斜照之下,更加凄清。

当年在王氏、谢氏两大家族屋檐下筑巢燕子,它们的子孙如今还在这里栖宿,只是换了朝代、换了人家,这时,燕子出入的,已不是王侯人家,而是寻常百姓的室屋。

七、七说诗歌寓意

作者通过凭吊昔日东晋朱雀桥和乌衣巷,追想当年的繁华鼎盛;面对此时此日,此地的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来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王侯将相而是今朝的平头百姓这一寻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全诗用词浅显,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