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不止在沙场!为什么中美竞争已到了文化竞争

大国博弈不止在沙场!原来中美竞争已到这一步……

8月18日凌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正式突破40亿元,继续打破着中国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不仅如此,《哪吒》之后还将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上映。

《哪吒》如今爆火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更加宏大的命题。

曾经有人说,之前的一个世纪里,美国是靠着“三个片”影响世界——芯片、影片(胶片)、薯片。

“三片”分属美式科技、美式娱乐和美式生活观念,它们之间,其实构成了互为表里的整体性。

但时至今日,我们必须以乐观和自信的姿态承认:

这一两年来,确实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既具有中国文化独特气魄意蕴的,又在剧情、画面、技术、表演上全面看齐国际先进潮流的优质作品,屡屡成为话题中心和热议爆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宏伟命题之下新的经典。

它们的存在如同罗盘,为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走向,指明了行走的方位和天际的曙色。

中国的文化自信,到了发出自己声音、形成自己风格、锻造自己品牌的时刻了。


文 |聆雨子影视学博士、影评人

编辑 | 蒲海燕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神话与科幻:重新发现传统宝库

就这个暑期而言,《哪吒之魔童降世》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国产电影——尽管它只是一部动画片。

当大家开始描述这部作品的时候,故事流畅、情绪饱满、人物立体、画风时尚、动作场面气势雄浑,都是直观可见的东西。

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评论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一个词:“封神宇宙”。

中国原本就站立在一块远比他人丰厚的土壤之上,相比建立才200多年的美国,属于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浩瀚典籍,本该是中国文化生产不可代替的优势。

只不过,很多年来,很多人一次次从这片土壤里打捞石块和沙土、却忘记了这片土壤上足以建起一座宫殿。

不少人对传统的使用过于零敲碎打,却不曾系统性地整合与升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打白骨精,都是相当精彩的单体故事,但它们并未被安放进一个体系,一个自带规则与逻辑、能进行无限故事派生的体系。

这就是动画学界常说的“世界观”:一个故事的人物关系网和情节线,被放置在怎样的架构当中,怎样的地理、水文、种群当中,遵循着什么样的身份规则和技能点进阶规则,有着怎样的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社会属性、职业特征等,内含哪些历史元素和宗教元素。

中国还没有自己的指环王、冰与火之歌,自己的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因为中国动画的“世界观”一直过于单薄乃至低幼。

其实早在将近五百年前,《西游记》就已经提供了一个由“四大部洲、东土西天、三界五行、诸山列国”组成的完整“世界观”布局。《封神演义》也是一样。

这个属于古代神话元哲学的“世界观”和属于当代动画思维的“世界观”,需要完成一次对接与融合:这成了中国动画长期以来跋涉的方向,从《梦回金沙城》到《魁拔》,从《秦时明月》到《大鱼海棠》,从《大圣归来》到《白蛇:缘起》,直到《哪吒之魔童降世》。

换句话说,中国早就拥有了“封神”,要做的,只是一步步把它建设成“宇宙”。

所以这次,观众终于看到了符咒、封印、结界、石化,看到了神族、龙族、人族、妖族的分野与对立,看到了水系魔法和火系魔法相生相克的碰撞共舞,看到了法宝的层出不穷,看到了启示录般的杀劫,以及置身于这个杀劫中的身世之谜与宿命抗争。

全世界终于目睹了一个辽阔玄幻的东方大陆,一个属于中国的诸神盛典。

此刻,很多人开始相信,如果真能在银幕上复活华夏神谱,那《哪吒之魔童降世》,就相当于中国的《钢铁侠》与《美国队长》,《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就相当于中国的《复仇者联盟》与《X战警》。

同样是人类想象力的重要表征,同样是电影艺术的重要题材类别,如果神话是民族基因中可随时调取的材料,那科幻看起来似乎与中国关系甚远——毕竟,农耕文明特有的实用主义态度,让中国文化的历史源流中既缺乏科技理性、也缺乏幻想感性,无论“科”还是“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期积累都很薄弱。

然而2019年初,《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几乎一举颠覆了这一刻板认知。

没有人能在生搬硬套和亦步亦趋中实现自己的成功。

拍出中国特色的科幻,关键在于,能否给科幻这个来自西方的范式,加入中国文化的思辨与反刍,用科幻这个载体,来实现中国的表达。

笼统而言,科幻的本质就是想象未知,所以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整体思路不外乎:

未知之境地和未知之种群在侵略人类,构成了人类的威胁;

未知之境地和未知之种群在召唤人类,构成了人类的目标和机会——或者地球面临危机,或者地球飞向宇宙,这就是欧美的二分法。

《流浪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它同时满足了上述的两个类别:是地球在面临危机,所以地球要飞向宇宙,这就是东方的辨证思维:生与死是相辅相生、互为因果的,末日和重生,本就二元一体。

美国科幻电影喜欢建构平民救世主、让普通人承担大责任,《流浪地球》也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很不像英雄的叛逆少年拯救世界,但是中国人骨子里对传承、对家族血脉的重视,让电影赋予了少年一个高贵的血统,让他自带一种来自父辈的英雄基因,故事只是唤醒了这个英雄基因而已:他还没有成为英雄的成长过程,恰恰是父亲缺席的一个过程,等到父亲的回归、他重新接受父亲的时候,就是他真正成为英雄的时候。

在这里,父亲或者父亲所代表的家族责任,成为了能力、责任、勇气、担当的代名词。

至于《流浪地球》里一直贯穿着的那种对于土地和血缘的眷恋感、那种永恒的乡愁意识、那种对于“家园”的守护和礼赞,无疑都是独属于中国的诗意。

主创者也不遗余力地在所有细节里反复提醒观众这是一个中国人主导的故事:社会运行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国家治理方式乃至于“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宣传语,都在用着我们最熟悉的形态。这种主导一直延续到了影片结束的高潮段落:世界各国的车队在一个中国小女孩的感化下、百川归海式地聚拢在几个中国年轻人周围,这在以前的观影经验里,是只有美国人才能做到的号召力。

《哪吒之魔童降世》代表了现代美学对远古神话的浸润,《流浪地球》则暗示了东方情韵对西方题材的调适,前者是传统素材的隔代重述,后者是传统哲学的异地再生,前者是实体性的,后者是观念性的。

它们都是中国电影对中国文化营养宝库所完成的一次重新发现,它们共同验证了中国电影的逐步成熟。

2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旋律”电影这两年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无论是《战狼》系列,还是《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都已经有了某种、不逊于国际一流战争片的神采。

《战狼2》与《红海行动》都将视点选在了“打击索马里海盗”上,与传统国产军旅题材里“保家卫国”的“反侵略”叙事相比较,无疑更吻合当下“大国担当”需要的高格局文明观。

无论《红海行动》中的恐怖分子,还是战狼系列里的雇佣军,他们在影片触目惊心的镜头中一次次屠杀平民、欺凌弱小、逼迫无辜者染上毒瘾、指挥儿童充当人肉炸弹,这种暴行与其说是“反中国”的,不如说是“反人类”的,这就让中国军人们顺理成章地拥有了替天行道的自我认同。

曾经的阵营对立、从此升华成了文明对立。也就是说,中国正在代表世界,开启正义对邪恶的讨伐。

站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点上,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维度。

战狼系列熟稔地为自己植入了一种单线式的、主角光环无限巨大的剧情,反复出现的长镜头里,冷锋以一人之力消灭所有反派。

从吴京每时每刻挂在嘴边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以及这句话所给予他的力量和鼓舞即可看出,影片的最佳策略,是将国族之力量和主角之力量绑定在一起,是将“中华”人格化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战神,以后者之无敌,隐喻了前者之无敌。

这是中式集体主义和美式个人英雄主义的一次成功缝合,它闪现出的效果,已经被一个个票房奇迹所验证。

至于《红海行动》和《湄公河行动》,则更传统地延续了“集体英雄”的群戏模式,但是:

一来,它并不停留在抽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这个笼统命名里,而是坚持赋予“群像中的每一个个人以具体的、特殊的性情”;

二来,它打破了主题先行怪圈,开始前所未有地重视技术、视效、场面的震撼力与感官刺激,无论是对重型直升机、运输机、防空导弹的高仿真使用,还是对多兵种配合做战的立体全景呈现,都具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身临其境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执导《红海行动》的香港导演林超贤,他在动作设计、拍摄技巧、调度诀窍、剪辑节奏、表演方式上对港片经验、尤其是警匪片经验的吸纳和再造反向确证了,爱国原来也能激发足够的肾上腺素——这也是“主旋律”的海纳百川。

3

民族复兴与电影勃兴:注定同步共生

以故事形态和哲学形态重生的、源源不断滋养着创作的传统文化血脉;

掌握商业叙事规则、启动全球视野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的“新变”后的主旋律;

敏锐、纯粹、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的现实题材,不以脱离观众曲高和寡为代价的深刻思考。

——这就是这两年里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及它为我们所带来的希望感。

尽管还面临着艺术品格和商业价值的两难选择,尽管泛娱乐化、鱼龙混杂的忧思始终存在;

尽管在运营环境、盈利能力、从业人员素养、技术创新、营销误区、衍生产品开发意识上依然保有巨大的可努力空间;

尽管有识之士都明白打造属于自己的盛世绝非一劳永逸的旦夕之功、完成探索和实现超越还是任重而道远……

但时至今日,我们必须以乐观和自信的姿态承认:

这一两年来,确实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既具有中国文化独特气魄意蕴的,又在剧情、画面、技术、表演上全面看齐国际先进潮流的优质作品,屡屡成为话题中心和热议爆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这个宏伟命题之下新的经典。

在软实力竞争大行其道的时代,在眼球、人心、观念、认同感成为黄金资源的时代,很多人都总结过:

之前的一个世纪里,美国是靠着“三个片”影响着世界——芯片、影片(胶片)、薯片。

此“三片”虽然分属于美式科技、美式娱乐和美式生活观念,但它们之间,其实构成了互为表里的整体性:电影是科技进步的伴随物,电影是生活观念的承载物,电影又同时构成了新科技和新生活的最佳宣传推广物。

这就是电影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本民族文化血缘的存留介质与国家文化风貌的呈现端口,作为传统文化营养的重构契机与现代文化精神的言说渠道,作为极具公众感染力的主流艺术形态和大众文化消费品,在国家文化凝聚力的养成结构中、在国家文化影响力的输出结构中,电影,始终占据着最核心的、提纲挈领的角色。

世界日益趋向多边主义和多元对话,既然美国是如此,那现在和未来的中国,当然也是如此。

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中国电影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电影的勃兴,注定是同步共生的。

中国电影,注定应在当下的国际政治新格局和全球经济新常态中,匹配、呼应、助力中国的崛起,对中国形象、中国诉求、中国价值、中国理念、中国模式、中国梦想,承担起完整、全面、积极、健康的表达和塑造。

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期待。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