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创立的山丹军马场为什么能存续2100多年?


大国崛起的步伐

公元前201年,汉王朝刚刚立国一年,根基未稳,百废待兴。这年秋天,北方匈奴部落的冒顿(mò dú)单于以10万铁骑围攻马邑城(今山西省朔州市境内),韩王信叛变。

汉高祖刘邦一怒之下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但不料却在白登山被围困整整七日,最后还是用珠宝首饰拉拢了冒顿的老婆阏氏(yān zhī),借枕边风说服了冒顿撤兵。

“白登之围”后,刘邦知道打不过人家,只得忍气吞声与匈奴和亲,从此一个个汉室公主和大批金银细软被源源不断地送去了匈奴的营帐。

然而毫无合约精神的匈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满足,仍常常骑着快马到汉朝的北部边境烧杀劫掠。

公元前209年,冒顿一统大漠,占据河西走廊,把势力范围向汉朝的国都长安逼近。

这就差不多是给汉王朝的脖子上架了一把刀。凭借河西走廊的地形优势,匈奴向西可控制西域诸国,向南可笼络羌族各部,向东则对汉帝国的西北疆土虎视眈眈。他们甚至可以随时骑着马儿哼着曲儿来劫掠长安。

公元前156年,汉武帝刘彻登基。这位皇帝不肯继续忍气吞声,对匈奴的战略,从妥协到抵御,从反抗到出击,一步步拉开序幕。

张骞的使团出发了,大将军卫青闪亮登场,骠骑将军霍去病也跃马而出。

张骞出使西域与汉军反击匈奴线路

(制图孤城)横屏观看▼

公元前129年到公元前127年,卫青率部深入草原,大退匈奴,收复河套平原。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霍去病一路向西,冲杀驰骋,夺取河西走廊。

汉武帝沿河西走廊建造长城,并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上阳关和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

汉帝国从此解除了西北边疆的威胁,并牢牢掌控了河西走廊。这无异于为中国版图增添了一只有力的臂膀,同时也打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拉开了中国对接全世界的大格局,一个东方大国的雏形俨然形成。

河西走廊与河西四郡(制图孤城)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王朝强势崛起的同时,匈奴人则唱着战败的悲歌向西迁徙。

远眺焉支山(摄影孤城)▼

在同匈奴骑兵作战的过程中,汉军深切地感受到了战马的重要性。

然而中原地区原有的马种,由于长期圈养,其速度和耐力均大大降低。根本无力和匈奴骑兵彪悍的草原马对抗。

卫青和霍去病之所以能打败匈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出色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所统帅的军队拥有从草原部落引进的良种战马。

汉王朝从立国伊始就很注重对马匹作战性能的改良,在同诸多草原部落的贸易中,良马永远是汉朝最渴望得到的物品。

然而,引进好马总是受制于人,利用杂交改良马种的方法进展又太缓慢,且在内地长大马也很少能承继草原马的优点。于是总处于紧缺状态的战马,就成了包括汉王朝在内的历代中原王朝捍卫边境的软肋。

山丹军马场的出现,让这一窘境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军马场的位置(制图孤城)▼

把匈奴人赶出河西走廊后,霍去病随即下令在焉支山和祁连山冷龙岭之间的肥美草原上建立一座军马场,为汉王朝的骑兵供应良种战马。

这里驯养的山丹马,从此便伴随着汉家将士驰骋在黄河以西的广阔土地上,保家卫国,开疆拓土。

冷龙岭与大马营草原(摄影孤城)▼

自汉朝以后,凡是据有河西走廊的政权,无不在霍去病开创的马场上驯养战马,山丹军马场也由此而成为一个存续了2100多年的组织,并活跃至今。

如今的军马场,方圆2100多平方公里,比深圳市的面积还要再大一些。但由于现代化的军队不再需要战马,马场的职能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养马,也养殖了很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毛驴和牦牛,天然草场出产的草料不能满足牲畜的需求,人们便大面积开垦,将其变成人工草场,种上了产量更高的燕麦草。

祁连山下的人工草场(摄影孤城)▼

因为对马匹需求的锐减,养马的效益也大大降低。还好军马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虽然旅游开发尚不成熟,但已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游客付费体验骑马也成为牧马人的一项重要收入。

山丹军马场的鸾鸟湖(摄影孤城)▼

骑马穿越窟窿峡(摄影孤城)▼

进出马场的路不太好走,我们在各个分场之间几经颠簸,才终于找到了可以住宿的地方。

我们放下行李,跑去骑马,询问一圈后,有个大姐淳朴的回答打动了我,她说他们的马好,温柔、懂事、有耐力,能走到峡谷里面,能走很远。

祁连雪山下的骏马(摄影孤城)▼

是的,这里是霍去病亲手建立的皇家马场,这里曾见证了中国强势崛起的步伐,这里也曾为历朝历代的王师牧养着体力超群的战马,这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军马场,这里从来都不缺好马。

关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错过!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图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录

各平台账号,搜索“地球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