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长征七号于25日晚20:00在新建成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一段时间前“海南文昌 ”也许还是一个让人感到陌生的地名,但最近,它却已经成为了新闻中炙手可热的关键词:位于海南文昌的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即将迎来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首次发射。这也是文昌发射基地的 “处女秀” 。在去年长征六号和长征十一号成功发射后,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又将有新成员登台亮相,助力种花家的兔子们向着星辰大海的征程。
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航天器要 “上天” ,要由运载火箭将它们送至太空。自“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 ”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我国陆续研制了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系列的运载火箭。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每个长征型号火箭都是一个大家族,如长征二号火箭,就有 ”金牌火箭” 长征2C、发射神舟飞船的高可靠性 “神剑” 长征2F等诸多型号。迄今为止,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完成了两百多次成功发射。虽然火箭的各项系统的技术在不断改进,但这些火箭的总体技术水平仍然停留在上世纪 90年代。按照我们国家对于未来航天事业的规划,在 2020年左右要建成20 吨级的空间站,并长期进行载人飞行和军事、科学应用,需要频繁的发射货运飞船对空间站进行补给。之前研发的火箭,其推力相当于 “小货车” ,已经不能满足空间站的货运需要。于是,“大货车 ”长征七号应运而生,将成为今后空间站的货运主力军。
在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组成的我国新一代火箭家族中,长征七号是它们中的 “二哥” ,运载能力仅次于长征五号。它搭载的“乘客 ”,除了“天舟一号”等货运飞船外,也可以是近地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的人造卫星。神舟飞船和天宫空间站运行的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一般为几百千米,这种轨道被称作近地轨道( LEO)。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可达 13.5吨,是发射神舟飞船的长征 -2F火箭运载能力的 1.5倍多。
运载能力的增加,来源于新一代长征火箭脱胎换骨的动力系统。长征七号火箭芯一级(即助推器包裹的火箭本体一级)和助推器采用的都是 YF-100液氧- 煤油发动机,单台发动机的推力为 1223.5KN,比长征2F 火箭使用的YF-20B发动机的推力高出了 67%。 YF-100发动机采用了高压补燃技术,燃料在发动机中经过两次燃烧,相比于 YF-20B发动机的单次燃烧,能够减少燃料的浪费。这种发动机采用已经在去年发射的长征六号火箭上小试牛刀,同时也会运用到未来发射的重载火箭长征五号上。在长征 2F火箭的芯一级上,需要安装四台 YF-20B发动机来提供足够的动力,而长征七号芯一级仅需安装两台YF-100,就可以提供足够的推力。发动机数量减少,带来的是可靠性的提升。在美苏的登月竞赛中,美国的土星 5号火箭和苏联的 N-1火箭的总推力相差不大,但成功发射阿波罗飞船登月的土星 5号仅安装了 5台大推力发动机,而 N-1火箭则安装了多达 30台推力较小的发动机,动力系统过于复杂,飞行试验全部失败,终结了苏联的登月计划。
(长征七号使用的YF-100发动机)
长征2F使用的 YF-20B发动机和其他上一代火箭基础级发动机,使用的燃料都是偏二甲肼 -四氧化二氮。这种发动机虽然具备技术成熟、燃料可以在常温下储存的优点,但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都是剧毒物质,在燃料的生产、储运过程和火箭加注燃料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对操作人员产生致命的威胁。同时,如果火箭在发射期间出现意外,未燃烧殆尽的燃料也会在爆炸和冲击之外构毒气危害。长征七号使用的 YF-100发动机,以液氧-煤油为燃料,它们都是清洁无毒的材料,而价格也要比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低好几倍。同时,液氧 -煤油燃料的密度高比冲也较高。如果把火箭比作一辆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采用液氧 -煤油后,同样排量的汽车,百公里的耗油量降低了。加满一箱油后,能够行驶更长的距离。液氧注入火箭时,温度达零下 183摄氏度,和海南的热带气候相比可谓 ”冰火两重天“ 。通过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火箭并不用穿上厚重的 ”大衣“ ,仅需要在低温贮箱外部之一层 1~ 2厘米后的隔热结构,就能避免火箭结冰。由于新燃料的使用,长征七号在发射时会比以往的喉间喷射出更长的火焰,这将成为新火箭的 ”看点“ 之一。
以往,我国的大部分火箭采用的都是 ”分级转运,垂直总装,垂直测试 “的发射准备模式,火箭和卫星在到达运到发射场后,先分别进行测试,再一件一件的运到发射台,像搭积木一样自下到上拼装,最终在发射台上组成准备发射的完整火箭。而长征七号则采用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的“三垂”模式。火箭在总装厂房完成拼装、测试后,整体转移到发射台,缩短了火箭在发射区的射前准备时间,提高了发射可靠性。文昌发射场常有风速随高度变化的浅层风,风速随高度变化。在地面上刮起微风时,火箭顶端的风速可能已经相当大了。为了克服这种风对火箭转运的影响,让竖立着的火箭能够稳稳当当的转移到发射台,长征七号使用了“防风减载装置”,来抵御转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强风。
长征七号还是中国首个 ”数字化“ 火箭,在火箭研制过程中,以往厚重的图纸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数字化建模和数字化仿真。火箭的不同部件,往往由不同的单位、部门设计,他们之间的装配和就协调工作,也由计算机中的数字模装代替了实物模装。这些数字化技术,在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设计和生产协调上的效率。在火箭研制过程中,还应用了时下最流行的VR技术,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佩戴设计人员通过佩戴“ 3D头盔显示器”及“位置跟踪设备”,对三维数字火箭实现虚拟维修。
这次发射,是海南文昌发射基地的第一次航天发射。之前,我国建立的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发射基地,都处于内陆地区,火箭运输只能通过火车进行。受制于铁路隧道的限界,火箭的直径被“锁定”在3.35米,不能再增大,限制了大推力、重载火箭的发展。文昌基地投入使用后,火箭可以通过轮船运抵发射场,直径可以进一步增大。这次发射的长征七号,考虑在一段时间内还要“兼容”之前使用的发射场,直径仍未3.35米。但可以期待,个头更大的火箭将在不久的将来从文昌发射。除了运输方便,文昌的地理纬度比较低。在这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更强。火箭升空时,除了可以使用自身发动机产生的动力,还可以借助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加速。同时,文昌发射场周边都是海洋,火箭抛落工作完成的部分时不用担心意外的发生。其实,在中国航天起步之初,发射场的设计者们就已经相中了海南。但考虑到沿海目标容易受到外国攻击,不得不将发射场建在了内陆。现在,航天人不但不用担心敌人袭击,还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来对待这次发射,提前公布了发射的最佳观看位置。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发射中国自己的大型空间站、载人登月飞船和火星探测器,发射场附近还将建设一座航天主题公园,使文昌成为中国的“卡纳维拉尔角”。
延伸阅读:
火箭发射时,都有哪些安全措施?
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8524
长征六号火箭有哪些技术突破?
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5690
技术加持:大火箭家族长征七号首飞解析!
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15985
长征七号发射瞬间400吨水喷下?
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15993
长征七号首飞,有哪些创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