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本书生,奈何从军?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蒋百里尴尬的一生

卿本书生,奈何从军  蒋百里的尴尬一生   

蒋百里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官至陆军上将却从未带兵杀敌;一生无党无派,却屡被北洋政府、民国政府重用;更无厘头的是,以一名职业军人身份写作《欧洲文艺复兴史》、与胡适、徐志摩等人一起创办新月社(即白话诗俱乐部)。

1938年,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陆军大学奉命从湖南桃源县迁往贵州遵义。代校长蒋百里(蒋方震,字百里)本来就有心脏病,为抗日、迁校积劳成疾。从衡山出发时他的心率已经超过一百。到桂林后由于不断受邀演讲、接待来访,身体感觉不好。到柳州后开始夜间出冷汗,随后胸口疼痛、大汗不止。勉强到达宜山县后,11月4日夜9点50分,夫人左梅发现蒋百里失去知觉,经抢救无效,因心脏麻痹症逝世。时年57岁,抗日壮志未酬。

蒋百里去世的噩耗传出后,全国为之震悼。

蒋百里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身为陆军上将却从未带兵杀敌,首先提出抗日持久战思想却娶了日本妻子,无党无派却是官场不倒翁。更无厘头的是,以一名职业军人身份写作《欧洲文艺复兴史》、与胡适徐志摩等人一起创办新月社(即白话诗俱乐部)。

章士钊《挽百里》诗“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可谓是中肯论断,说出了蒋百里亦文亦武、半文半武、不文不武之尴尬人生。

奇遇改变命运 才华雄冠一时

蒋百里的传奇人生或许要从他父亲说起。蒋家是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大族,父亲蒋学娘生下来就有软骨病,右臂残疾,因而遭到家人嫌弃。蒋学烺离家出走,准备去庙里出家。如果蒋学娘出了家,就没有后面百里什么事。

上天自有安排。蒋学烺半路被父亲的一位行医的好友劝到自己家里,不仅传授医术,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他。他们的孩子在光绪八年(1882年)出生,这就是蒋百里。

蒋百里13岁时,父亲学娘病逝。孤儿寡母,生活困顿。但是“一灯荧荧之下,机抒声与书声相应和”,蒋百里的童年在勤奋的学习中度过。到了18岁,蒋百里考中秀才。家境贫寒,蒋百里无法继续求学,只好去私塾当了老师。

某日,因为族人在邻县桐乡也做塾师,蒋百里就去访友。碰巧族人忙,蒋百里在书桌上看到一张县令的“观风卷”,也就是新任县令发下来给当地文化人的摸底试卷,目的是用来发现人才。蒋百里把题目抄下来带回,做好后寄出。结果,蒋百里考取超等第一。县令方雨亭大为赞赏,请他到邻县相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方县令资助蒋百里进了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一切费用由他承担。这算一次奇遇,也由此改变了蒋百里的人生。

求是书院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人是当时的杭州知府林迪臣,优秀学生由林知府资助日本留学。1901年入秋,林知府、方县令两人从俸禄中出钱,资助蒋百里留学日本。那时候的留洋是生死两茫茫,国人向来“父母在,不远游”,因而一片非议之声,但蒋百里母亲态度坚定,支持独子乘风远行。一百二十年前,一位中国浙江农村老太太,那见识、那做派。有母如此,想不成才都不行!

蒋百里到日本先入成城学校,1904年入士官学校第三期,同期的中国同学有李烈钧、张澜、许崇智、蒋尊簋等。在当时,蔡锷、张孝准和蒋百里号称日本士官学校“中国三杰”。步兵科的蒋百里勤奋刻苦,除了步兵课程,对骑兵等其他科目也是深有心得。他骑马不用马鞭、马鞍和缰绳。几年以后在德国军队实习,一位德国教官看他走路的步态,就判断出他精于骑术。

当时的日本,革命党和维新派彼此竞争激烈,也各尽所能拉拢留学生。蒋百里组织了浙江籍留日学生会,创办《浙江潮》刊物,撰文宣传西方先进思想,指点江山,一时风流。他与蔡锷结成生死之交,并通过蔡锷拜梁启超为师。

可能是缺少父爱,蒋百里特别崇师。他的一生也因老师而起伏。

一个事实是,蒋百里没有加入革命党,终生无党无派。这也决定了他作为一名军人不会受到最高层的待见,因为蒋百里始终是“外人”。

1905年,蒋百里以第一名成绩毕业。按士官学校惯例,第一名由天皇赐刀。蒋百里获此殊荣,日本学生引为奇耻大辱。故而从第四期起,士官学校有些课程中日学生分开授课,防止第一名再被中国人夺取。

想想他是有多努力和多聪明。在国内他学过法语和英语,到日本后先过语言关,再过体能关,战胜所有中日精英,于1906年载誉归来。这个时候的蒋百里等留日学生,如同镀了金身般光芒万丈,如果选择得当,人生不可限量。

武人中的文人 官人中的外人

此时,蒋百里在求是学堂的老师陈仲恕做了盛京将军(后改称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幕府,在他的推荐下,蒋百里任训练新军的总参谋长,年仅24岁骤登高位。

三杰另一杰张孝准也去了东北。蔡锷先后受邀到江西、湖南和广西。后广西巡抚李经羲升任云贵总督,蔡锷受召任协统(注:相当于旅长)。这一次选择,对他们留学生而言,没有高下之分,都是各省的抢手货。

但接下来蒋百里的发展,问题来了。清朝走向末路之际,新旧矛盾尖锐。蒋百里是新军代表,臭名昭著的张勋和土匪出身的张作霖作为旧军阀代表,视蒋百里为眼中钉。为免矛盾激化,蒋百里躲到德国第七军任实习连长,于宣统二年(1910年)回国,在朝廷禁卫军训练大臣良弼手下任管带(营长)。

次年,宣统三年(1911年),赵尔巽任东三省总督,奏请上谕,蒋百里派往奉天以二品顶戴(副部级)任用。这本来是他人生的一个拐点,选择不同,人生不同。如果第一次去东北是不明就里,这一次再跳火坑就不明智了。要么,蒋百里过于重感情,老师陈仲恕和老上司赵尔巽面子上却不了;要么,蒋百里对张勋、张作霖等人的心黑手辣认识不足。兵者,诡道也。不理智决策是谈兵大忌。果然,这一次去,差点出大事。

8月19日,武昌起义爆发。巡防营统领张作霖等旧军阀趁机对蒋百里动手,蒋百里坐火车南逃,侥幸在厕所里躲过一劫。回国6年,留日同学蔡锷等人此时已经是手握兵权的一方诸侯,而蒋百里总算保了一条命回到原点。

性格决定命运,蒋百里的性格做文人也许是长处,但干军政这行,吃亏。1912年,攫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提议、陆军部总长段祺瑞任命蒋百里为保定军官学校校长。袁世凯想拉拢一批留洋新人平衡他的北洋老班底,对蒋百里只是利用。陆军部总长段祺瑞等人已经尾大不掉,对袁世凯器重的人多有掣肘。这样,蒋百里在北洋政府里面两头都不讨好,始终是一位“客人”。看起来很尊重,实际上当外人。

但蒋百里不这样想。一腔热血、一身才华,他太想有个平台释放自己。保定军官学校就是他心中大展宏图的平台。蒋百里仍然像个年轻的书生,面对1500名军校学生发表施政演讲:“方震如不称职,当自杀以谢天下!”说话不留任何余地。

军中无戏言!很快,牛皮吹大了,需要兑现。蒋百里按照德日惯例,一心想把军校办成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摇篮,其心可嘉。但这需要一个大前提:现代化的社会背景和现代化的政府。指望那时的北洋政府?他们忙于内战,财政吃紧,哪有钱给军校。屡次申请经费,陆军部都劝他维持现状不要过于超前改革。蒋百里负气辞职,袁世凯不批;亲向陆军部催款,始终没结果。

1912年6月18日早晨5点,蒋百里集中全校师生训话,愤而开枪自杀。总统袁世凯得知消息,连连跺脚,请日本公使派最好的医护人员救治。所幸子弹没中要害,蒋百里又捡回一条命。因工作原因自戕,也算是书生意气使然吧。

养病期间,蒋百里却赢得日本护士佐藤屋登的芳心,娶得美人归。因其爱梅,改中国名字为蒋左梅。蒋百里本有原配夫人,名叫查品珍,金庸的同宗姑妈,蒋百里日本留学回国时迎娶。怎么看,怎么是名士作为。

之后,蒋百里被袁世凯安排在总统府任参议,与留置在京的蔡锷同事。两人都属于人事管理中的“控制使用”干部。再之后,袁世凯野心暴露,蔡锷举义旗再造共和。蒋百里也南下反袁。伸大义不徇私情,赢得一片赞誉。当然背后有梁启超鼓动的很大因素。

蔡锷壮志未酬就身患绝症,病逝日本。1917年,蒋百里亲送蔡锷回湖南岳麓山安葬。为友情万里扶棺,再获一片嘉许。

袁世凯死后,蒋百里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这又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拐点,他怎么就不知道转弯呢?既然已离开北洋政府,为何又再次回到总统府呢?日本留学没有加入孙中山的革命党,已经落后时代一步。辛亥革命以后,仍然久留北京让人很是费解。

实际上,蒋百里很看好当时的广州革命政府,也让自己的学生好友前去投奔,可就是自己没有行动。原因仍然是梁启超。此时梁启超是段祺瑞的大红人,亦师亦友的梁启超将蒋百里吸引在北京。但是一个没落的政治集团没有前途,很快段祺瑞垮台。梁启超的政治梦最终破灭,宣布潜心研究学问。

梁启超政治失意后于1918年到1919年赴欧洲考察,同样失意的蒋百里全程参加。这又是让人费解的事,文人梁启超改当国学大师,你蒋百里一名军人跟着闹个什么劲?蒋百里完全生活在老师梁启超的阴影之下。一直到1925年,除了短暂做过吴佩孚的讨奉参谋长外,蒋百里完全变成了一个文人。蒋百里一度北行与胡适等参加了徐志摩所发起的“新月社”,跟一帮海归公子哥混在一起。期间他写下了《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作序时下笔不能止,序文竟比原书长,改成《清代学术概论》一书,另写序文。此事成为一时文坛佳话。可对于一名职业军人,这不啻一个笑话。

蒋百里回国二十年,耗在北洋政府里面,受尽憋屈,毫无建树,只落下个资历和虚名。根本原因在于跟错人、入错门。满腹的才华无处伸展,把自己混同于文人雅士。从政大忌啊。以才华自居,跟一帮骚客肆意抒情写意,任谁都会产生“且去填词!”的排斥心态。

这就决定了这类人物的悲剧命运。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才华,这时候真正成了拖累。同盟会、辛亥革命、北伐等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蒋百里都是一名旁观者。北伐胜利后,蒋介石命刘文岛备专车迎接蒋百里进南京,几次长谈,内容很少涉及军事。也因为他的无党派身份,没能重用。尴尬了!

蒋介石对蒋百里见外,蒋百里内心也没拿蒋介石当自己人。1929年,蒋百里学生唐生智通电逼蒋介石下野,当局在蒋百里家中搜出电台和同谋嫌疑电稿,蒋百里入狱。后经多方说情才放出。以后几年,蒋百里始终不入蒋介石法眼,基本被晾在一边。

纸上谈兵出高论 抗战未了身先卒

1936年底,蒋百里奉命出国考察回来汇报,蒋介石在西安请他面谈。蒋百里12月11日飞到西安,张学良、杨虎城12日晚设宴招待中央要员,13日早晨发动西安事变,蒋百里稀里糊涂跟蒋介石一起作了阶下囚。正是这次与蒋介石的共患难,改变了蒋百里边缘化的处境。

其时,日本侵略形势迫在眉睫,蒋百里奉命秘密视察全国各地防务,呼吁建立中国空军,进行陆海空的联合作战。“七七事变”以后,蒋百里与周恩来、胡适等30人受任国防参议员。

早在1923年,蒋百里就认为中国东南低平的地势易攻难守,“将来对日作战,津浦、平汉两线必然被敌军占领。现代国防应以三阳为根据地,即洛阳、襄阳和衡阳。”1937年,蒋百里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文章汇集成重要著作《国防论》,大力提倡瑞士的民兵制,藏兵于农,在广大的农村进行游击战,要发挥中国地大人多的特点,“拖”倒敌人。著作出版后轰动一时。

也许是蒋百里的军事理论影响太大,也许是蒋百里与自己有共患难之谊,蒋介石忽然想到蒋百里是陆军大学校长最合适的人选。自北伐起,校长一职一直是蒋介石本人兼任。两蒋关系,先有西安事变共患难,后有面对强敌同声主战。蒋百里的抗战谋略,凭借西南大山抵消日军武器优势,使日军南北两线出击战线过长,全国总动员人自为战等等军事思想,深得蒋介石认同。可惜,蒋介石重用蒋百里不到一年,“硖石才子”蒋百里殉职。

可以告慰蒋百里的是,全民抗日的持久战成为共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艰苦抗战八年,最终赢得了胜利。

民国大师们的人生痛点各有不同,有为名所误,有为情所困,有为识所囿,有为嗜所坏。

蒋百里,为才所累。

参考书目: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三辑《蒋百里先生传》陶菊隐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蔡锷自述》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1年

《人民网》2013年12月27日“线學森徐志摩瓊瑶金庸‘一家親’金庸族親圖譜曝光”

作者: 陈燕青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