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为什么是让他追求完美和极致?

物道君语:

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一句话:“所谓完美的文章并不存在,就像完美的绝望不存在一样。”

每一次物道君写稿写不下去,或总是忍不住一改再改,怎么改都不满意时,我便会想起这句话。

有时候拖延症、强迫症,只不过是因为内心的完美主义在作祟。

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追求完美和极致。因为,完美并非生命的常态。

常言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不完美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很多人总会追求完美,以完美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比如,追求每一件事都要按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然就不是100分的生活。比如,很抠细节的人,会坚持“细节成就完美”。比如,为了一切都完美,时常要等很久才开始做事。

白岩松曾说: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追求完美和极致。

不完美,才是生活的常态。完美,是极大概率的不可能。追求一个极大概率的不可能事件,会得来幸福吗?

过分追求完美

往往过得并不完美

最近有一部剧叫《小欢喜》,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她希望所有的事情,包括女儿的生活、成长都按照她心目中完美的样子来。一旦有任何不合意的地方,便非常焦虑,并把这种压力转接到孩子身上。

比如,考试得了第二名,她说:“都考第二了,这有什么可高兴的?”

比如,女儿喜欢科学,想考南京大学的航天系。不行,要考就得考北大清华,这种一听就是最好的学校。

结果母女俩的关系都很紧绷。做母亲的,好像一直在走钢丝,充满焦虑、控制欲很强,任谁和她相处都很累。做女儿的,总是忐忑不安,要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不对哪件事不顺就爆炸了。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能够一直完美。以完美来要求自己,是一件徒劳的事。以完美来要求他人,是一种不近人情的苛责。

过分苛求完美,往往会导致更可怕的焦虑情绪。家里要一尘不染,事情要一步步按计划来,稍有一丁点不如意,便害怕出问题,完全放松不下来。

太过追求完美,往往过得并不完美。

追求完美是种病态

可能会毁掉自己

2000年的时候,白岩松是最火的主持人之一。那时,奥运会直播里有他,各种大型活动都有他,在节目中大放光彩,连中央领导们都和他握手。

一切都炙手可热,欣欣向荣,他被看作一个完美的人。可是他隐隐不安。

那时,作家刘恒和他说:“小白,如日中天,可要小心太阳落山啊。”

白岩松回答:“大哥您放心,我换个地平线再升一回。”

转过身,他在生日的那天,把自己的几个职务全辞了,几乎停工一年,从零开始,专心钻研新节目,打磨自己。昨日灿烂,已成过往。明天辉煌,今日奋斗。

一年后,他带着新节目归来。还是人们熟悉的白岩松,但又多了不少沉淀。

后来他在一次演讲中说过,年轻时会以为什么都要最好,自己什么都应该得到,有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如果迎着那个心态活下去,便永远都觉得世事不圆满,一定要再盛再火才行。

但太阳到了顶点就要落下,水太满了则会溢出来。人怎么可能永远在顶点呢?

人生总有高高低低,时刻拥有归零心态,才能抵达更好的未来。

因此,白岩松才感慨地说:“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接受残缺

才是生命中的完美

曾国藩是清朝的官员。那时,大平天国起义,他以一举之力平定了战乱,民心纷纷所向。

作为一名汉人,他几乎已经走到人生的顶峰,快要触碰到权力的顶点。但他亲手剪掉了。

在上报有功的人员时,刻意淡化了弟弟的功劳,把成果让给他人。又将自己亲手带出来的湘军裁掉,以慰朝廷之心。甚至还劝服弟弟不去上任巡抚,表明不会功高震主的决心,这也得以保全了他的家族。

很多人都觉得他太过谨慎了,甚至劝他要起兵造反,此时朝廷哪里敢不答应他。

但他没有,一来这不符合他对自己人生的目标,二来他有一种求缺心态,时刻知道人生的分寸在哪。

曾国藩给自己的书斋取名“求阙斋”,意为不追求完美,但留有一点残缺。

他最崇尚的话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花未全开,虽未饱满,但有欣欣之态。月未全圆,亦有渴望的那一颗心在。

人们总觉得,花开得最盛时,月最圆时是最好的。但其实,达到鼎盛,往往就是转折。甚至有人说:“到达极致后,人生就会有所转变。”

《道德经》里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想要拿点什么,总要先给点什么。哪里会有什么完美,生活里一定是有残缺的。

接受残缺,才是生活中的完美。接受缺憾,才会懂得取舍,懂得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有人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这也是一种求缺的智慧。凡事唯有留一手,才能够在真正重要的时候出手。

总是追求完美,只会让自己掉入“我应该拥有的,怎么却没有的”沼泽地里,只会以为一切都要最好的,不然就不值得过的心态里。

别太追求完美,不太要求极致,花未全开月未圆,人在山坡往上走,才是人间好风景。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