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老师是谁?
韩信乃楚汉之际一位风云人物,他有许多的故事,也有许多的谜团,比如他的老师是谁?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兵仙”的军事家,在史书中找不到一点关于其师承伺方的记载,难不战他是天生奇才会打仗?这当然不可能。坊间有传说,他的老师是尉缭。
两个尉缭
尉缭也是一个谜。
因为,史书中有两个尉缭。
一个活动于战国魏惠王时期,一个活动于秦王嬴政时期。
魏惠王乃战国时期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19年在位。此人经历了魏国由盛而衰的剧变,并非庸碌之君,他也曾广揽四方贤能之士,以求兴复,但却未能择贤才而用之,公孙鞅(后来的商鞅)从他手里溜走,孟子与他进行了一番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空谈,后来用了一个庞涓,却害了一个孙膑,招致一场惨败。
尉缭大约即是此时前去应征,最后又无缘而别的诸多贤才之一。
这方面的力证,来自于一本先秦兵书《尉缭子》,从其名,便可知道,此书当与尉缭有莫大关系,其中开篇便有一句:“梁惠王问尉缭子曰。”这里的梁惠王即魏惠王。
再来看看秦王嬴政时期那一位尉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十年……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滑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
其大意为秦王嬴政继位第十年(公元前237年),从魏国大梁来了一个叫尉缭的人,这个人给嬴政献了一条离间计,来对付其他诸侯国,嬴政对他很看重,但这个尉缭在与嬴政相处一段时间后,又有了新看法,称从嬴政的长相就看得出绝非善类,自己常伴左右,怕没有好下场,便跑了。结果没跑成,被嬴政抓了回来,任命为国尉,让他给自己出谋划策。
在判断尉缭是否有可能为韩信老师之前,先来看看这两个尉缭,是否为同一人。
魏惠王卒于公元前319年,从那一年到公元前237年,有八十余年之遥,而能去魏惠王那里毛遂自荐的尉缭,至少也得是个成年人,二十上下,两处相加,也就是至少一百年。曾经二十来岁的尉缭,不得魏惠王重用,隐居山林八十余年,又冒出来,以百岁老者之身,去给秦王嬴政出谋划策,还有精力逃跑,然后被抓回来,继续效力。
韩信钓鱼台
韩信庙
再然后,这个尉缭还成了韩信的老师,传授他兵法。根据史料推断,韩信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30年前后,即便他是神童,起码也得十来岁才能学习兵法,也就是说,尉缭差不多要活一百二十岁,才有可能成为韩信的老师。
有学者认为,古代长寿过百岁者,不乏于史,这个尉缭从魏惠王时期活到秦国横扫六国,有何不可?此说臆测成分太重,难以采纳,两个尉缭,或许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人。如此推断的话,第二个尉缭,从年龄上倒有为韩信之师的可能性,但史料中对此并无一字记载,何以要将他们二人扯上关系?
纵然尉缭真乃一长寿奇人,从代表其兵法的《尉缭子》来看,他给韩信当老师的可能性,也不大。
这个问题,首先要求证于班固,他在其所著的《汉书》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艺文志》,其中对于东汉以前兵法流派做了一个分类,包括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派,共列兵家五十三,兵书七百九十卷,图四十三卷。这是东汉初年对前代兵学系统整理的成果,很遗憾其中大部分都已经亡佚。但从《艺文志》中,可知《尉缭子》同时出现在了杂家和兵家中,兵家中又归属于兵形势一派。
韩信所著兵法也在《艺文志》中有名,列入了兵权谋一派,两者并不同类。
再观那《尉缭子》之内容,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内容,也有具体战术方面的指导,还涉及内政与经济,很全面。
但有一个问题,其所言之状况,与魏惠王所处战国中期比较符合,与秦王嬴政所处之战国晚期,就不太合拍了。如此书所主张的战争观: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兄,利人之贷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血刃而天下亲焉。”
其大意是用兵打仗,要打仁义之战,不要去侵略他国,甚至要力争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实在难以想象这种论调会符合秦王嬴政的胃口,以及秦国横扫六国的大势,更与韩信后来的用兵之道格格不入。
韩信或许曾接触过《尉缭子》一书,吸收了其中一些智慧,但要将他判给尉缭当学生,疑点太多,实在难以成立。
信陵兵法
坊间传说被打破,韩信之师的问题待求解,在探寻出一个可信度较高的答案之前,不妨先来探探此君的出身。
这是他留下的又一个谜。
史书中仅有“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的内容,其大意是,韩信乃是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氏,曾是个普通老百姓,穷困潦倒,一无所长,谋生都成问题……
当时书籍主要还是以竹简的形式存在,是一种有钱人家也未必能拥有的奢侈品,兵书这类本身就带有高度敏感性的东西,更是常人所难拥有,估计除了一些当世闻名的大学者之外,就只有列国贵族王侯那里才有可能放上几卷《孙子兵法》或《吴子兵法》。
那么,韩信是贵族之后?
若韩信乃贵族之后,他最有可能的母国,当是韩国,此国在公元前230年为秦所灭,与韩信生年接近。亡国之初,韩国贵族并未遭到太多迫害,但没过几年,他们中的一些人发动了一场叛乱,招来残酷镇压,随后曾经的“优待”也就不复存在。此时还是孩童的韩信,若为韩国贵族子弟,要么随父母踏上流亡之路,要么一命呜呼于秦国的迫害之中,反正就是没有可能安坐于贵族府邸中,饱读兵书。
从韩信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对于韩国也并无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毫无感情。在这方面,他与货真价实的韩国贵族之后张良形成鲜明对比。张良为报家仇国恨,曾不惜冒着巨大危险,寻来刺客刺杀秦始皇,后又投身于反秦大业中,极力促成韩国的短暂兴复。韩信则不然,他一生所求,都是个人的功名利禄,韩国兴复不兴复,与他毫无关系。
所以,韩信不太可能是韩国贵族之后。
不是贵族,却佩剑,穷困潦倒,却志存高远,有一身本事,却无争霸天下之心,只求货与帝王家,裂土封王。
种种迹象,都指向了彼时另一种人群。
游侠。
游侠,与后来武侠小说中的游侠,不是一回事,前者可算后者的祖师爷。游侠兴起于战国时代,是一种存在于官方势力之外的民间力量。他们大都有一技之长,却难以通过正常的选拔途径为官方所用,便转而游走四方,寻求名主,以图飞黄腾达、出人头地。他们有不同于官方标准的行事原则和行事风格,也就是具有一种所谓的“侠气”。
这些游侠具有不可低估的力量,为一些野心勃勃的贵族王侯所注意,他们大开家门,大量收容此类人等,形成强大势力,也就是“养士”、“收门客”。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此四人被后世尊为游侠群体的四位大佬。
韩信身怀绝学,智略过人,性格孤傲,特立独行,与游侠气质极为符合。若韩信为游侠,则必然对四大佬心有神往,确切地讲,当对四大佬中的信陵君,甚为敬佩。更值得注意的是,信陵君曾留下一部《魏公子兵法》,乃集战国兵法大成之作。
话说当年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不敢回国,长期旅居赵国,后来秦国大举攻魏,信陵君才回国效力。他有极高的威望,各国得他书信,纷纷派兵来助,组成联军,将秦国打得大败,然后一路狂追到函谷关,造成战国时代最后一次六国合纵攻秦的大胜利。此役之后,各国又进献兵法于他,信陵君将其编作一书,即为《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中有记录,其兵法有二十一篇,图十卷,列入兵形势一类中。虽然此书类目上与韩信兵法并不相同,但其既为集战国兵法大成之作,韩信若有幸接触,必可从中得到许多良益,远胜过那内容庞杂又颇为落伍的《尉缭子》。
相传漂母对韩信有“一饭之恩”,她去世后,韩信为其筑家
名将之路
伟大的军事家从来都是书面知识与沙场实践的双管齐下者,韩信也不例外。他或许并无一个确切的老师,如那传说中的鬼谷子一般,来传授他兵法,但他必然接触过一些兵书兵法,受其影响甚大。对他影响更大的,则是他在秦末战争中的实践经历,以及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优良习惯。
公元前208年3月,陈胜、吴广所点燃的秦末战火,已燃烧半年之久,江东有一位楚国将门后裔名为项梁,起兵于会稽,声势浩大,很快发展为秦末群雄中一强。他率军渡过长江、淮水,挥师北上,许多“英雄豪杰”前往投奔,比如后来与韩信、彭越并列的名将英布,刘邦也是在这个时候投到项梁帐下。
等待了许久的韩信,也投了项梁。
只不过与英布、刘邦等人相比,他能带去的“见面礼”,实在可怜,仅有他自己一人而已,人家则是至少有几千人马,所以人家马上当大将,韩信呢,“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估计就是一个普通兵卒。
既然是普通兵卒,那么就必然要上阵杀敌,切实体会战场之残酷。这番基层的锻炼,让他对于兵书兵法所言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更让他对于一支军队的命令,如何从上到下传递,一名士兵如何听令行事,在各种状况下,士兵与士兵之间,与直接指挥他们的基层军官之间,如何保持镇定与秩序,等等,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这是“纸上谈兵”者乃至高居将位者难以得到的基层经验,是韩信走上名将之路的第一步。
后来项梁轻敌冒进,被章邯奇袭击败,战死沙场,韩信转随其侄,也就是项羽。这次韩信有了小小的升迁,从普通兵卒升为了郎中。这个郎中不是看病那个郎中,而是相当于贴身警卫员,因为其主要的业务形态为手执长戟,列于项羽大帐一旁,所以又称为执戟郎中。
秦国兵学,在战国群雄中可谓首屈一指,此兵学在秦朝末年的传承者,主要是以章邯为代表的一批秦军将领,他们与项梁、项羽展开了连番大战,这些战斗,韩信几乎都有参与,他借此得以观察、领悟、吸收秦国兵学中的先进之处。他应该同时还对战国时期的战争史,有过一定研究,特别是对秦国横扫六国之战,获益良多,如他后来指挥的垓下之战,统率三十万大军,对付项羽十万之师,最后则以心理战,摧垮楚军士气,迫使项羽率小部骑兵出逃,最后覆灭。此役就与秦国名将王翦灭楚之战,击灭项羽祖父项燕,颇多相似。
韩信也曾遭遇致命的对手,此人名为李左车,其生平不详,坊间传说为赵国名将李牧之后。在韩信伐赵时,曾献计于赵军统帅陈馀。李左车的计谋十分毒辣,是以主力拖住韩信之军,同时派出奇兵,断其粮道,令韩信之军进退不能,困厄而亡。
可惜陈馀乃迂腐之徒,只知道纸上谈兵,搬出兵书教育了李左车一通,没有采纳。
结果韩信得以逃过一劫,随后摆下一个千古奇阵——背水阵,以少胜多,大破赵军,李左车也成了他的俘虏。
引人深思的是,韩信并未对这个差点要了他命的俘虏有所忌惮,反而引以为师,“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在韩信的虚心求教下,这个李左车后来成了他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在韩信扫灭燕、齐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名言,即出自于他之口。
李左车也曾留下兵法一篇,列入《汉书·艺文志》中,与韩信所留兵法同属于兵权谋一类,由此看来,二人倒可算得上有些师徒关系,或者说师友关系。
至此,经过一番探查,韩信的老师是谁,此问题已有一个大概的答案,他并无一个确切的老师,而是在接触一些兵书兵法之后,经过了大量实战之锤炼,以及个人的学习与思考,在秦末混战中,逐步成长为了一代名将。
作者: 匡济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