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亮,传说与想象中的乌托邦?

传说与想象中的月亮乌托邦    

高高在上的星辰极易激发人类幻想,其中又以月亮最为“受宠”,在各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它是牢牢占据首席位置的“星一号”。从古代人类留下的女神传说,到今天的科幻故事,月亮总是轻而易举地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占据制高点……

善变的天神

将星辰幻想为天上的神灵,此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大流派,月亮则是群星之中,最早也是最受关注的一位神灵。

在一些文明中,它被幻想成了一位女神。

如古希腊神话中,月神即是一位女神,名为塞勒尼,她是泰坦神族中两位神王结合的产物,她后来与宙斯结合,产下一女,变成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小”月亮女神——潘迪雅,代表满月。这位塞女神,头戴银光闪闪的月牙冠、穿着同样银光闪闪的衣袍,长着一对洁白无瑕的翅膀,驾着一辆神牛拖拽的月亮车,划过夜空,给大地上的人类带去暗夜之光。至于满月时分,塞女神在有了女儿之后,就可以暂时告假,让女儿去做那例行的差事,驾着月亮车,划过夜空……

古罗马神话中,有好几位月神,都是女性,其中颇有名的一位,唤作狄安娜,她的“业务”范围相较于塞女神要广泛得多,除了坐着牛车划过夜空之外,还主管林业、畜牧业、狩猎业、人口繁殖、医疗业等等,令人费解的是,除了这些正面的、积极的“业务”外,她还有一些恐怖的“业务”,比如降下瘟疫与恶疾于人类头上。

有意思的是,古希腊神话发展到了晚期,也多出来一位恐怖程度不亚于狄女神的“第三月神”,其名为阿尔忒弥斯,她是宙斯的女儿,但似乎并不如另一个宙斯的女儿雅典娜受宠。其“业务”范围与狄安娜相似,而在恐怖的“业务”上,此女神除了分管瘟疫与恶疾,还包括部分战争“事务”。

古希腊神话中的另一月神阿尔忒弥斯之塑像

古希腊神话中的月神塞勒尼之塑像

古印度神话的月神,是一位男神,但其号称印度诸神中颜值第一,以及温柔细腻的情感特征,又明显接近于女性。这位名为苏摩的月神也会坐着一辆车划过夜空,以制造出月亮的“幻觉”,只不过拉车的换成了羚羊。苏摩的“业务”也很多,他是一个强大神国的君主,但这位君主在情感方面并不怎么如意,乃至于一度因此失去了那无敌的美貌,精神也大为受损,“开车”状态不好,结果就导致月亮出现了盈亏明暗的变化。

苏美尔神话中的月神,是一位法力无边又低调谦恭的老者,其名为南那,他的实力与影响力,仅次于最强天神恩利尔,结果引起后者的猜忌和嫉恨,摧毁了一座受其庇护的城市。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恩天神竟是南那的父亲。值得一提的是,南那携月亮出场的方式不是坐车,而是驾船。

古老的中华民族,也有大量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类神话传说太多,造成了一定的混淆,比如著名的嫦娥,其实并非月神。正宗的月神,也有好几位,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当属西王母。《庄子》《山海经》等先秦古籍中对这位月亮女神都有记载,后来她又成了道教中拥有至高地位的一位神仙,再后来,她就变成了耳熟能详的“王母娘娘”。

西王母的形象与“业务”,也有较大变化,在《山海经》中,她是“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穴处”的半人半兽怪物,其业务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为主管“厉星”和“五残星”,此两星从名字上看,就不是什么“好星”,其所代表的都是天灾人祸。

到了汉代,这位半人半兽,管天灾人祸的月神,不但换上了高贵典雅的“女神范儿”,还把“业务”换成了掌管生死,秦始皇、汉武帝苦苦寻求的长生不老药,就在她手中。在一些出土的西汉末年文物上,就绘有玉兔、九尾狐、蟾蜍等在西王母旁边加工长生不老药的情景。

上述月神,或有性别与年龄的差异,但在善变这一点上,颇为接近,这实际上是人间事态的一种反映。

古希腊的月亮女神从一个到三个,从给人类带去暗夜之光,演变成业务繁杂,同时兼有破坏的一面,这实际上反映了古希腊诸城邦的发展扩大与激烈争斗。后来古罗马的月亮女神,其业务繁多则是古罗马不断征服、吞并其他文明的结果。吸收被征服者之优秀文化,是古罗马一贯的国策,其月亮女神实际上就是吸收了古希腊、迦太基等文明中相关传说的“合成品”。

至于苏美尔神话中那位饱受父亲欺侮的月亮老人南那,则是大约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持续近一千年的苏美尔各大城邦混战之反映,月亮老人代表的当是其中一座名为乌尔的城邦,他那位充满嫉妒心与侵略性的父亲,则很可能代表一座名为基什的城邦——诸城邦中最强大的一个。

中华文明的月神西王母,其善变之原因,颇为复杂,最初半人半兽的形象与掌管凶星的业务,是远古人类对自然界怀有畏惧心理的产物。随着对自然界了解的深入,特别是天文学的进步,这种畏惧心理逐渐让位于人格化,也就是将人之特征投射到天上神灵那里,以之为载体讲述故事和道理。恰逢此时有秦始皇、汉武帝等人疯狂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活动,原本就能给人类带来死亡威胁的西王母,在阴阳对立转化哲学影响下,又产生了能对抗死亡威胁的属性。道教对西王母的变化影响尤其巨大,这一点从西王母变成了王母娘娘,并深入民心就可以看出来。

月亮上有没有人?

月亮上并无生命的存在,这是现代观月史和登月史已经确定之事。

但在此前,人们对月亮上“有人居住”这件事,充满信心。

日本古代神话中对于“月亮人”的描述以“辉夜姬”为代表,此女不知怎么的,出生时突然从月亮上“位移”到了地球,而且是一支竹子里,一位伐竹老汉发现了她,将她带回家抚养,三月就长大,是国色天香、沉鱼落雁那种,于是各方有权有势的人物都来求婚,当然无一成功,最后连天皇都惊动了,兴师动众,闻讯而来,最后也只落了个可与“辉夜姬”当笔友的结果。数年之后,八月十五,月亮派人将“辉夜姬”接走。“辉夜姬”临走时留下了不死药给天皇,但天皇悲痛过度,将不死药丢进了一座火山,这座火山就是富士山。

日本神话中的“月亮人”,显然具有长生不老的特质,这与月亮神掌管生死的属性倒是很符合。在印度神话中,月亮上所居住的不是人,而是亡者之灵魂,在其轮回之路上,月亮是必经之地。此种学说,被称为“五火二道”,是一种轮回生死观,对后来的佛教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于月亮上是否有人这个问题,古希腊时代的诸多学者进行了严肃的讨论,其中有一位名为普鲁塔克,他在其著作中描述了一个自称是“月亮人”后裔的种族,这个种族存在于古希腊地区的阿卡迪亚,不知是否受此影响,阿卡迪亚后来变成了西方语境中“世外桃源”的代名词。普鲁塔克本人则认为,月球和地球环境相差无几,所以上面一定有人居住,他也认为地球上的人,死后灵魂会先到月球落脚。

月食

凡尔纳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亮》中用来到达月球的大炮弹

日本神话中月亮来客辉夜姬重返月亮之景象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菲洛拉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杰出代表,则在其所创造的魔幻色彩浓重的宇宙体系学说中(哥白尼后来据此发展出日心说),将月球幻想为一个有山有水有森林与大海的地方,那里居住着一些巨人。

望远镜出现后,一些早期的天文学家开始对月亮进行长期观测,但受制于技术水平,这种观测还未达到“揭开神秘面纱”的地步,看得见又看不清的状况,反而激发了这些先行者的想象力,于是一些近代的神话传说在他们笔下产生了。比如著名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就曾写了一本名为《梦中旅月记》的幻想小说,小说主角是一个男孩,他和母亲到达了一颗名为利维尼亚的星球,也就是月亮,那里的环境相比于地球要恶劣得多,但有生物存在。这些“月亮生物”躯体庞大,但寿命只有一天,可谓是譬如朝露,匆匆来,匆匆去。

时间再往下走,人类的天文观测技术越发进步,但幻想之月这个话题,并未随着这种进步而止步。

月亮乌托邦

所谓乌托邦,是英文单词Utopia的音译,其意为理想中的世界,其东方语境中的近义词即为“世外桃源”,当然两者有区别,后者浪漫主义色彩浓重,前者属于幻想但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实际上是人们对于现实社会不满的产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算是乌托邦历史上第一个“文明”,之后近代英国学者莫尔以一部《乌托邦》名垂青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种种社会罪恶的丛生,刺激一些敏感的人,开始寄情于乌托邦的世界中,而那高悬在上、传说有人居住的月亮,就成了他们创造乌托邦世界的绝佳选择。

与开普勒同时代的英格兰主教戈德温,写了一部幻想小说,描述了主人公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后,借由一种岛上的怪异天鹅,飞到了月亮上。那里有着天堂一样的优良环境,月亮人则是生活在快乐和自由中,几乎没有犯罪问题。他们讲着同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不仅听来悦耳,如同唱歌,其语法结构也远远优于任何一种西方语言,是传说中“通天塔”尚未垮塌之前的人类通用语。

尽管这位主教将月亮描绘成了乌托邦,但他还是忍不住暴露了他的殖民主义本色,在小说中,他不止一次的怀疑,这些月亮人与美洲土著有关系,所以他们一看到主人公身上挂的十字架,就极为虔诚地跪拜在地。

十七世纪的法国学者贝尔热拉克,写了一部名为《另一世界:月亮帝国史》的幻想小说,在小说中,月亮被描述为一个充满了文艺气息的地方,那里的人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用货币,不蓄金银,买东西都是拿自己写的诗来交换。

俄国是另一个乌托邦思想的起源地,也出现过不少月亮乌托邦作品,而且明显带有一种反专制主义色彩。如瓦西里·列维斯欣在1784年写就的一部幻想小说中,月亮被描述为一个没有统治者的美好世界,无政府主义者的乐土,作者借由月亮人之口,讽刺地球上的人类实际上早已迷失自我,步入愚蠢之路。另一位俄国作家米凯尔·朱可夫在其1789年写就的一部幻想小说中,则将月亮乌托邦描绘为一个“众生平等”之地,不仅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这种关系还发展到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与这样的天堂相比,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地球就是地狱。

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月亮乌托邦的幻想故事开始朝着更加“现实”的方向发展,比较突出的地方在于,以往那些乱七八糟,一看就不可能的“旅月”方式,开始由一些看起来比较有技术含量的手段所取代。如1827年一位美国律师阿特利所写的幻想小说中,一种具有反重力特性的神奇元素,成为了飞向月亮乌托邦的关键,这种神奇元素被装载到一艘铜制飞船上面。作者还注意到了月球与地球之间存在真空的问题,将飞船设计为内部密闭,可以防止空气泄漏。数年之后,此人的一位学生,后来名震文坛的爱伦坡,也写了个月亮乌托邦故事,其“旅月”方式则是乘坐热气球。

伟大的科幻小说大师凡尔纳在1865年写了一部《从地球到月亮》,描述了一群冒险家通过制造一门超级大炮,然后乘坐炮弹“发射”到月球上的幻想故事。因为当时对于月球上的情况争论十分激烈,凡尔纳不想卷入其中,便将描述的重点转向“旅月”,对于月亮上有没有乌托邦世界,并未提及。不过根据这位大师在其他科幻小说中表露出来的倾向,他心目中的月亮,很有可能是一个类似于“神秘岛”那样的乌托邦。

二十余年后,一位凡尔纳的粉丝写了一部《未知世界:旅月两年记》,将凡尔纳未尽之言道出。作者笔下的月亮乌托邦,糅合了此前诸多作品的成分,比如月亮人说着音乐般的语言,平等友爱,没有犯罪,等等。也有大量新内容,比如居住在月球表面以下,有着从空气中提取能量发电的高科技,有类似于后来电视的东西,交通靠地铁,等等。作者还对这个月亮乌托邦的人口数量进行了估计——一千二百万。此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这些幻想成分上,而在于结局:从地球来的旅月者,最后还是决定离开这个美好的乌托邦,回到地球世界,因为此处太美,美到他们受不了……

时间再往后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已让月亮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登月计划也在美苏两国的较量下,被提上日程,但月亮的幻想依旧在继续。美国科幻大师海因莱因在1966年写了一部《月亮是个严厉的女人》,书中月亮被未来的地区政府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后来这里的犯人在一台具有自我意识的超级电脑协助下,发动起义,最终赢得独立。

3年之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这个神秘异域从此完全暴露于人类的目光之下,死寂与荒凉,没有“月亮人”,没有乌托邦。

但月之幻想,依旧在继续。

2009年上映的一部科幻电影《月亮》中,那里变成了克隆人采矿的工作地,与之相对的是,地球上则生活着唯利是图的商人,奴役并操控着月亮上的人……

作者: 匡济   

来源:《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