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基本上等于除掉了秦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一战之后,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他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天下最强盛的兵力,所以他才能够在刘邦已经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之后依然霸道地成为咸阳的新主人。项羽入主咸阳并分封十八路诸侯标志着他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但他也正是在此时开始失去民心,失去开创一个全新时代的机会。项羽入主咸阳前后在多个重大决策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第一、入关之前的杀降事件给项羽带来恶名
在接受秦国将领章邯等人的投降之后,起义军的地位骤然跃居于曾经奴役他们的秦国士兵之上,起义军与刚刚投降的秦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项羽命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天下苦秦久矣”导致了秦末大起义,但是项羽的残暴又意味着秦灭之后天下将要苦于项羽了,坑杀降兵一事着实让父老寒心。后来刘邦与项羽对峙之时,就把杀降事件列入了项羽的“十大罪状”之中。
第二、企图攻打刘邦体现了项羽的追求与胸怀
刘邦入关并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他“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与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但是项羽仅仅因为听说刘邦“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就暴跳如雷,决定次日对刘邦兴兵讨伐。即便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所言属实,项羽也没有多少资格来批评刘邦,更别说兴师问罪了。
1、对于“沛公欲王关中”,刘邦是有依据的——入关之前楚怀王就已经和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啊。
2、对于“使子婴为相”,人家刘邦都已经是关中王了,任命谁为相自然有优先的发言权。项羽和其他诸侯可以将子婴视为头号战争犯而要求刘邦把他交出来,大家共同商议对他如何处置。
3、对于“珍宝尽有之”,就纯粹是项羽不愿意让刘邦独享灭秦之后的战利品了。
如何处理秦王子婴以及秦国留下的财宝,应该是各路诸侯都有资格参与讨论的,但是项羽计划直接凭武力“分赃”,就实在是欠考虑了。
第三、当时的项羽放弃了关中就意味着放弃了天下
项羽入关后没几天就“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一点历来都是后世史学界引为项羽不适合统治天下的论据之一。《史记》中对项羽屠城的记载有十余次,这次他屠的是咸阳城,并且焚烧秦朝宫室,洗劫咸阳财富,最重要的是放弃了依山阻河的关中,为了衣锦还乡而将都城前往彭城。秦朝的崛起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地理优势——它可以“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战国时期山东六国多次发兵攻打秦国,最终都被阻挡在函谷关之外,倘若项羽占据关中,刘邦岂能发动56万联军占领楚国都城彭城,又岂能对项羽形成垓下之围?
第四、大规模分封诸侯给项羽留下无穷后患
项羽“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诸侯罢戏下,各就国”。在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之际,谋士郦食其曾经主张刘邦分封六国之后,以增加盟友对抗项羽,但是他的这个计策被张良提出的“八不可”彻底否决。项羽入关之后的形势与当时的刘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不应该扩大诸侯王的数量。
因为此时大规模分封诸侯有两点不利:
1、项羽入主关中之前天下就已经有很多诸侯王,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项羽此时施行分封就意味着这些既得利益者的权益要被重新划分,最终燕王韩广也因此而率先反叛项羽。
2、项羽分封了更多的诸侯王,并且每位诸侯王都被允许在自己的领地中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无疑就是给项羽自己树立了更多的潜在的敌人,毕竟当时秦国虽然已经被消灭,但各路诸侯直接存在着诸多的利益纷争。所以,此时更加明确的做法应该是减少诸侯王的数量,削弱他们的实力,限制他们的权利,而不是大规模分封。
除此之外,项羽还在坑杀二十万秦军的同时封章邯等三位秦国将领为王、自封为西楚霸王之后又暗杀了义帝等等,他的这些作为都让天下人寒心,当时的人有理由相信,秦国的“虎”刚被消灭,他们就迎来了项羽的“狼”。总之,项羽最终的失败可能并不在于没有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而是他在灭秦之后没有巩固和扩大战果,没有实现自己统治的可持续性。以上几条重大失误就已经昭示着项羽的统治不可能持久,专以武力征伐天下的他最终不是败于刘邦,也将败于其他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