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产生和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从贝币、布币、刀币、楚币、圜钱到方孔圆钱、纸币和机制铸币,走过了一条循序前进、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漫漫的货币历史长河中写下了无数中华文明的辉煌。今天我们来讲述一下我国古代的四大货币体系中的——圜钱。
圜钱
圜钱亦称圜金、环钱,属先秦时期的古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魏两国。钱体由青铜所铸,呈圆形,中央有圆孔,孔道大小因地而异。钱上铸有文字。
圜钱
关于圜钱的来源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圜钱从远古时代的纺轮或玉璧中演化而来,其制作简单,大小适中,较刀、布类货币更加便于携带使用,兼具钱币的实用性和便携性,因此它很快被当时的人们接受。值得一提的是,圜钱是方孔钱的前身。
齐家文化玉璧
当然因为圜钱出现的地域为西北地区,所以有关它的起源猜测除去来自纺轮(生产工具起源说)和来自玉璧(文化起源说)之外,还有一个泊来说,该猜想认为西北地区圜钱的出现很可能是受到小亚细亚等西方文化的影响。该观点看上去似乎有些荒诞,但是从我国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传播上来看,该观点似乎又有考古依据。总之,这三种观点对于圜钱的起源都有一定的,不同深度的剖析,具体是如何得出的这三种观点,在此笔者就不再一一论述了。
齐家文化陶制纺轮
通过参考考古学出土文物资料,我们把与圜钱相关的实物聚集起来后发现,与其类似的器物有:青铜璧、环形金属垫片、环形金属配件,这些器物有些是礼器,有些是当时随处可见又方便携带的小器物,因此它们很自然地被改造上升到货币的高度,然后加以铭文、标上重量就可以赋予它们权威性。(例如:半两、五铢都是表示钱的重量)。
秦半两 钱币厚重 重量不减当年
有关圜钱的来源,虽然意见还不统一,但是钱币界基本上一致认为圜钱可能最早产生于魏国,后来被秦国所采用。也有认为本身就是秦国最早铸造的。在魏国故地,可以找到从环状配件到无文货币型铜环,再到对应形态环钱的连续分形节点。
齐家文化 铜石并用 铜璧与玉璧
战国时,魏国社会经济速度空前,顺应经济的发展魏国铸造了多种形制的货币,但最终选择了圜钱。魏国所铸钱币的共同特点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体较大,一般不小于4厘米,无廓,背平素,无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铸有字,如垣、共、屯赤金等。圜钱铸字并非魏国原创,而是受到了邻国秦国圜钱铸字的影响。
圜钱
从钱币相互影响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战国列国之中,秦、魏两国的交流要远比其他各国密切。除过钱币之外,就连变法改革方面秦、魏两国也是深有交集,在魏文侯任用李悝主持魏国的变法工作和法制建设后,魏国国力大增。秦国甚是羡慕,于是在秦献公、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就是以魏国李悝变法为蓝本进行的。
但是,在魏惠王东迁大梁后,魏国的国策为之改变,魏国从此转移战略方向,逐渐舍弃西北事宜,以经略中原为主,这样以来就使得魏国经济更为发达,国力大增。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战争也就随之而来。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在战国时期这个法则被战国时期的列国所遵循。正当魏国高歌猛进之时,魏国迎来了大败,据史载“魏,东败于齐,西丧于秦,割地七百余里,南又辱于楚”。随着这次东、西、南三向受挫,魏国开始衰落。后传至魏王假,任用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到魏惠王在位时,魏国又一次称霸于诸侯之中。
但是,魏国的战略转移给魏国经济带来大量增长的同时也使得魏国逐渐傲慢,忘却了自己曾经的劲敌——秦国,对秦国疏于防范。于是在公元前293年,秦国在伊阙歼灭韩、魏、东周联军,秦将白起全歼韩魏联军24万余人,攻占伊阙,使魏国精锐损失殆尽,再无力单独御秦,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魏王假降,魏亡。
光绪元宝雕母
总之,钱币不管是经济更是文化、政治、外交的一种体现,在战国时期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