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萨缪尔森如何让经济学摇身一变成为数学?

萨缪尔森的风采    

我曾目睹萨缪尔森的风采。那是我在哈佛七年以及随后在美国任教的八年,曾经有多次聆听他的发言。我刚到哈佛的时候,萨缪尔森已经从MIT退休,但是还经常出来参加活动。萨缪尔森出场参加活动都是衣冠楚楚,打着领结,身着非常得体的西装,这在当今的经济学界,尤其是MIT这个以工科见长、老师和同学习惯于牛仔裤打扮的大学氛围中鹤立鸡群。

萨老的每次发言都事先准备好文稿,总是会以比较快的速度来诵读。他的稿子文采飞扬,大量使用西方语言中的从句结构,句型复杂,但结构对称、用词优美,极其讲究修辞。因此,不仅对于我这样英语非母语的外国人,就是对美国人来讲,当场听起来都有点吃力。但其内容充满睿智和幽默,效果斐然。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每当他念完一句话之后,过了好一会儿,当他下一句话已经读了一半的时候,现场的观众才回过味儿来,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萨老的幽默还可以通过学术界尤其是和他同代的大学者们的趣闻轶事看出来。至今仍令我难忘的是,有一次他说道,MIT有一位鼎鼎有名的大教授被学生追问怎么才能成功?教授说:我也很困惑,为此我研究了很久,终于列出了成功的公式,在这公式里,有各种变量,包括勤奋、天赋、机遇,但是这个公式太复杂了,我试图进行简化,简化来简化去,不幸的是最后这些变量都消除掉了,只剩下了一个随机变量。

萨缪尔森的风采更多的体现于他的经济学研究风格。毫不夸张地说,萨缪尔森是改变了经济学的大师,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经济学最完美的时代的化身。正是通过萨缪尔森之手,那个时代的经济学体系彻底地建立在完美的数学体系之上。这个体系的确是太完美了,完美得像牛顿力学。但是,这个体系显然有很多地方与现实不符,于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致力于修修补补,到今天,经济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支离破碎了。每个人抓住一个具体方面修一修补一补,到最后整个经济学大厦变得千疮百孔。

萨缪尔森时代的经济学,被后来者称为新古典综合,那就是把凯恩斯的一些思想,和马歇尔所倡导的古典经济学完美结合在一起,最难得的是,它是用一个完美的数学体系结合的,而萨缪尔森就是这个数学体系的重要的建造者。在这一体系中,消费者的行为包括对产品的需求是由消费者偏好所推导出来的,而消费者偏好是由上帝所赋予的、是外生的,不需要借用效用的概念,效用无非是偏好的一个表达工具,因此绕开了长期以来大家对效用理论的批判。在这个体系里企业追求利润极大化,其约束条件是企业的生产函数,其派生的一个结论是成本极小化以及企业对产品的供给和对要素的需求。 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交织在市场中,产生了一般均衡。而一般均衡的性质可以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加以分析,福利经济的第一基本定理阐明一般均衡是帕累托有效的,第二基本定理说给定一系列条件,任何帕累托有效的生产和分配都可以是某一个经济体的一般均衡结果。福利经济学的各种评判标准应运而生。这套理论体系还可以延伸为动态经济的过程,可以研究这代人和上一代人的交互关系,可以研究经济体最快的最优的增长路径,这一体系产生出的结论完整优美。萨缪尔森在建立这一体系中的功勋无人能比。比如说,萨缪尔森从消费者的行为反推出消费者的偏好,这叫显示性偏好。萨老在这一定理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即显示性偏好的强公理。在这个条件下,我们可以从观察到的消费者的选择,反推出消费者的偏好。再比如说,萨缪尔森研究过价格等外部变量的变化对消费者和企业的最优选择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现在称为夏特利尔原理(Le Chatelier Principle)。

萨缪尔森还把这一体系延伸到国际贸易,研究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国际贸易模型。他还和斯托尔珀(此人是后来我在密歇根大学工作的同事)提出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此定理的一个直接推论是,穷国与富国进行国际贸易,穷国的廉价劳动力会受益,而富国的高技能劳动力会受益。正是基于这一理论,他的侄子、当今美国总统的头号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曾公开说,美国没有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预想的那么多好处,因为美国的低技能工人受损了并且不易补偿。在国际贸易领域,萨缪尔森还与巴拉萨提出了巴拉萨—萨缪尔森定理。该定理的一个重要推论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贸易商品生产价格会高过可贸易商品的生产价格。

这一体系至今为止是现代经济学最完美的体系,当然这一体系中间,后来人们发现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说,在这一体系中假设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极小化,但后来专门研究企业的经济学家发现企业追求的目标是非常复杂的。再比如说,在这一体系中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或者说偏好的最大化,今天研究心理学的各种学者认为消费者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在跨期之间的选择。再比如说,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信息是完全对称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现实生活中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产生了各种市场交易成本,甚至导致很多交易难以实现。还比如说,这一体系认为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改善社会福利,但是后来发现,政府的行为远远不是那么简单的,往往是政府有政策,民间有对策,因此出现了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经过这一系列的修修改改,经济学的完美大厦已不再完美,萨缪尔森代表的那个时代不幸的离我们远去。

萨缪尔森的贡献不仅仅是完善了上述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并使之完美建立在数学表达之上,他的重要贡献更是体现在把凯恩斯理论的数学化。凯恩斯理论是上述完美理论体系的重要背离。 凯恩斯假设人的行为是不完全理性,消费者倾向于少消费,投资者或者过于乐观导致过多投资,或者过于悲观乃至不投资,外加市场价格的变化来得比较慢,因此导致宏观经济的非均衡,即,或者是总需求不足引发经济衰退,或者是总需求过高带来过快的经济扩张。自然的结论是需要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积极的干预调整。

萨缪尔森是凯恩斯的信徒,用他的话说,在大萧条年代,他的同窗好友每人发出的三百多封求职信都石沉大海,他自己四个大学暑期根本找不到工作,这证明了凯恩斯理论的正确性,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己本科就读的芝加哥大学,还在讲授市场经济中工资率会自动下调,公司用工需求会自动上调,从而就业市场恢复充分就业。为了自己的信仰,萨缪尔森奉献出自己的数理经济学才能,第一个写出了凯恩斯主义的投资乘数加速模型,随后不断努力,力图把凯恩斯理论与古典经济学体系完美结合起来,形成后来被大家称为的新古典综合学派,乃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末,哈佛与MIT成为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大本营,这也是两校经济学科发展的一个高峰。

正是因为如此,萨氏学术上的天敌就是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这两位矮个子的犹太人为此展开了漫长的学术竞争与论战。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学术上的竞争,萨氏占了上风,其学术体系数理逻辑的美捕获了无数年轻学子,在学术界的影响恐难有人出其右。而在思想领域,弗氏的追随者似乎更多,毕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保守主义占了上风。 未识时务的萨缪尔森屡屡抱怨说,每次与弗里德曼辩论,每一个逻辑环节自己都是赢家,可不知为什么听众却偏向对方。难怪笔者一九八五年到哈佛以后,萨氏基本退出学术和思想领域的第一线。

萨缪尔森的经典教科书,其文笔之流畅优美,无疑是笔者读过的最好的教科书,至今我还推荐给那些希望了解经济学的朋友们。我曾真心建议大家买两本,最好是十二版以前的旧版,其文笔更好。我还建议想学好英文的朋友们买一本原著,作为英文读物,非常合适。

笔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大学读书的,当时的清华大学还没有自己的经济学教学体系,作为学生,我像一个饿汉到处寻找读物。经人介绍,在图书馆发现了萨缪尔森的第十版经济学,借回来一读,才发现经济学如此精彩!萨老的经济学表达流畅、完美。各种道理、各种说法,娓娓道来,这对于思想刚刚解放的八十年代的学子恰如久旱逢甘露。

萨缪尔森的离去带走了一个完美的时代,带去了经济学完美的体系,唤起了笔者这一代人对八十年代读书年代的美好回忆。

让我们向这位奉献了完美经济学体系的经济学家深深地鞠躬致意!

作者:李稻葵     

来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