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尔兰传统节日却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呢?居然是因为土豆

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  

每年三月十七日是圣派垂克节(St. Patrick’sDay)。这个节日在五世纪末期起源于爱尔兰,以纪念基督教圣徒派垂克(Patrick)。美国人从一七三七年起开始举办庆祝圣派垂克节游行,这也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首次庆祝该节日的游行活动,而爱尔兰的第一次圣派垂克节的游行活动则是于一九三一年在都柏林举行的。为什么爱尔兰的节日游行率先在美国举办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圣派垂克其人,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爱尔兰移民潮有所了解。

圣派垂克是一位基督教传教士,约于公元三八七年出生在苏格兰境内的凯帕垂克(Kilpatrick)。这个地方至今仍保留着不少有关派垂克的遗迹,吸引很多人前往朝拜。少年时代的派垂克并非基督徒,后来皈依基督教,则缘于生活中出现的一场灾难。在他十六岁那年,一群爱尔兰人袭击了他家所在的村庄,派垂克被抢走,后又被卖到爱尔兰农场为奴,放牧六年。在这期间,他时常守着一群羊,与孤独、寂寞、恐惧、无助相伴。据派垂克自己说,一天,上帝派来的天使给他送信来了,叫他逃跑。于是,在神的引导下,他安全逃离爱尔兰。路上,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可全都化险为夷。他把这一奇迹归功于神的召唤。

逃出了爱尔兰,派垂克就立下志愿,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完完全全地贡献给上帝。于是,他一头扎进高卢的修道院,师从圣哲美恩(St. Germain)主教,潜心研习基督教义凡十二载。取得牧师资格以后,挥之不去的爱尔兰情结促使他鼓起勇气向上请缨,希望重返爱尔兰,帮助那里的异教徒皈依基督,灵魂得救。

公元四三三年,派垂克受命来到爱尔兰,从威克洛(Wicklow)一上岸,便遭到当地异教徒围攻,性命几乎不保。但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顺手摘下脚边一棵三叶苜蓿,形象地给那些异教徒阐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他的辩才打动了在场的异教徒,使他们接受了这个传教士。

经过派垂克近三十年的努力,爱尔兰人彻底皈依了基督,大量基督教寺院在爱尔兰建立起来。在公元六世纪和七世纪,以寺院为中心的爱尔兰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爱尔兰僧人又将基督教传到欧洲的很多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传教士的派垂克功不可没。因此,他这个并非出生在爱尔兰的人成了爱尔兰的守护神(the patron saint of Ireland)。爱尔兰民间流传许多关于圣派垂克的传说,譬如,爱尔兰没有蛇,人们说是因为派垂克在山顶传道,将所有的蛇赶出了爱尔兰。显而易见,这个传说是对派垂克使爱尔兰人民皈依基督所作的隐喻。公元四六一年三月十七日,圣派垂克逝世,为了追念他,爱尔兰将这一天定为圣派垂克节。

那么,为什么爱尔兰的节日后来成为美国的一个重要节日呢?这和土豆、爱尔兰大饥荒、移民潮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近代历史上,爱尔兰可以说是“成也土豆,败也土豆”。土豆的通用名称是马铃薯,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班牙人将土豆带回本国和葡萄牙种植,而后传入意大利和欧洲各地。一开始,欧洲人看不起土豆,对土豆持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直到现在,英语中的“小土豆”仍然用来形容那些无足轻重的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是,正是这小小的土豆,对欧洲近代的发展扩张产生了重要作用。它在欧洲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欧洲人降低婚龄,人口大量增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人口的压力又为欧洲国家向海外扩张提出强烈要求。工业革命的率先成功使欧洲人在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占尽先机,为他们对外扩张,征服世界提供了物质保证。

土豆起源于土地贫瘠、低夜温、干燥、短日的环境,移植到欧洲许多地方后,土豆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比小麦和大麦高多了。即使其他农作物歉收,土豆仍有收成。土豆的优点被发现后,人们才逐渐改变了对土豆的偏见,大量种植,使之很快风靡欧洲。

然而,传统观念是很难改变的。在引进土豆的初期,欧洲各国政府为使农民多种土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才使土豆在欧洲扎根。意大利政府利用教会,在弥撒中教人们种土豆。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迫农民种土豆,违者重罚;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更甚,在一七四六年修改法令,立法规定农民把十五分之一的土地用来种土豆。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人引进了第一批土豆,但未能普及。到十九世纪中期,沙皇颁发了一道命令:农民必须大规模种土豆并以土豆为食品,土豆种得好的农民予以奖励。在实施这种强制性政策后,土豆在俄罗斯也安家落户。

爱尔兰和土豆的关系比其他欧洲国家就更加密切了。爱尔兰位于欧洲西北部,土地贫瘠,农业落后。土豆于十七世纪初传入爱尔兰,后被广泛种植。到十八世纪末,土豆已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它不仅解决了爱尔兰长期存在的粮食问题,促进了人口迅猛增加,也使爱尔兰经历了令人恐怖的土豆大饥荒,导致爱尔兰人大量移民海外,并把爱尔兰文化推向世界各个角落。

土豆在爱尔兰普及后产生的一个社会现象是:大龄青年数量锐减,婚龄普遍降低。土豆普及前,爱尔兰小伙子结婚前的一项沉重负担便是攒钱买地,买一块足够维持家庭生计的土地。这对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此,不少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爱尔兰小伙子在攒钱买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大龄青年。土豆的普及为适龄青年带来福音,一小块种植土豆的土地便能养家糊口,因而,用以结婚成家的土地面积得以缩小,攒钱买地的时间便大大缩短,结果是婚龄普遍降低。土豆的高产和婚龄的降低直接导致了人口剧增。据统计,爱尔兰人口在一六六○年约有五十万,,一六八八年约一百二十五万,一七六○年约一百五十万,到了一八四一年猛增到八百一十万。从一六六○年到一八四一年的一百八十年里,人口增加了十七倍。如果没有土豆,以爱尔兰的贫瘠土地和落后的农业技术是很难生产足够的谷物以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的。

土豆为爱尔兰人口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爱尔兰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选择土豆作为大多数农民维持生存的唯一粮食作物,虽然暂时缓解了人口和粮食压力,但却大大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八四五至一八四六年爆发的大饥荒就是由土豆枯萎病造成的,它给依靠土豆为生的爱尔兰以致命一击。一八四五年,一种引发土豆枯萎病的真菌(Phytophtorainfestans)首次侵袭爱尔兰,使土豆变黑,在地底下枯死。由于爱尔兰的土豆品种不多,全部都没有抵抗真菌的基因,真菌很快肆虐全国,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土豆大饥荒。只几年工夫,饥荒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达一百多万,另有一百五十万人为逃避饥荒移民海外。据土豆饥荒结束后的一八五一年的人口统计,爱尔兰的人口只有六百五十万,十年之内锐减百分之二十。当然,天灾往往伴随着人祸。据历史学家考证,尽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豆颗粒无收,爱尔兰毕竟还生产其他谷物,但这些谷物绝大部分都出口到英国去了。

尽管土豆饥荒给爱尔兰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但也给爱尔兰人在海外发展创造了机会。英国人占领的北美洲和澳洲沃野千里,地广人稀,缺少劳动力,因而,那里便成了爱尔兰移民开拓新生活的广阔天地。早期移民北美的爱尔兰人大多是生意人、手艺人和专业人士,很快融入以清教徒为主导的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的当地社会,他们在北美迅速发家的故事极大地鼓舞了爱尔兰国内各阶层民众。那时候,用不着偷渡,只要买得起船票,想去就去,不用签证。于是,攒钱买船票去美国就成了许多贫苦的爱尔兰农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初级目标。从一八一五年到一八四五年,大约有一百万爱尔兰人横渡大西洋来寻找他们的美国梦。

早期爱尔兰移民为爱尔兰移民潮涌向美国开辟了道路,而一八四五年爆发的土豆大饥荒是形成这次移民潮的主要原因。为了逃避饥荒,大批的爱尔兰人,抛家舍业,挤上开往北美的船只。美国人口统计数字显示,爱尔兰土豆饥荒爆发的第二年,即一八四六年,移民美国的爱尔兰人有九万二千四百八十四人;一八四七年,猛增到十九万六千二百二十四人;一八四八和一八四九年,分别是十七万三千七百四十四人和二十万四千七百七十一人;一八五○年为二十万六千零四十一人。从土豆饥荒开始的一八四五到一八五四年的十年间,大约有二百万人移民美国,约占爱尔兰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数据引自https://www.spartacus.schoolnet.co.uk/USAEireland.htm)。

土豆饥荒引发的移民潮具有规模大人数多时间集中的特点。这次移民潮不仅对爱尔兰,而且对美国社会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土豆饥荒改变了爱尔兰和美国的人口分布结构。土豆饥荒前的一八四○年,爱尔兰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到二十世纪中,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据统计,从一八○一到一九二一年,有超过八百万爱尔兰人移民到美国,其中有约五百万人是在土豆大饥荒发生后的一八四五年至十九世纪末移民美国的。目前,世界各地的爱尔兰裔人有八千万人,其中美国有四千一百万,而爱尔兰本国人口仅四百四十五万(二○○九)。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圣派垂克节的庆祝活动要比爱尔兰热闹的原因。

移民潮为美国的工业革命及时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在伊利运河,自由女神像横穿北美铁路等大型工程的工地上,在芝加哥的工厂、宾夕法尼亚的煤矿和纽约的货运码头上,都能见到大量爱尔兰农民工的身影,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美国工业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移民潮还在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社会向多元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熔炉”。如果说美国的早期移民大多是单向融入美国以新教徒为主导的主流社会,那么,土豆饥荒后的移民潮,则为美国社会注入了不同文化元素,使主流社会变得更加多元。

土豆饥荒后的爱尔兰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痛苦过程。大批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登陆美国东部沿海城市使美国社会原本对饥民的同情迅速转化成对天主教的恐惧和敌视。在这种环境中,一文不名又无一技之长的爱尔兰农民甚至没有能力在美国买地种地或迁移到其他城市发展,他们只能在这些刚刚落脚的城市中爱尔兰人聚居的贫民窟里蜗居,以农民工的身份在社会底层谋生。女的当保姆,男的卖苦力,是爱尔兰农民工普遍的职业选择。

由于天主教信仰和浓重的乡村口音,爱尔兰移民从一开始就被主流社会看不起,很多人认为他们怪异、贫穷、缺少教育、酗酒卖淫、犯罪率高,不可能被主流社会所同化。房东对爱尔兰房客敲诈勒索,雇主对爱尔兰农民工百般欺压,许多招工广告公然写上“爱尔兰人无需申请”的字样,反爱尔兰和反天主教情绪愈演愈烈。许多美国人甚至天真地认为,随着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口的增加,罗马教皇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最终会威胁美国的政治独立。在波士顿和费城居然还发生了烧毁天主教堂,杀害爱尔兰移民的事件,在巴尔的摩、圣路易斯、新奥尔良等大城市都出现过反天主教移民的暴力冲突。

面对严重的社会歧视和艰难的生存压力,爱尔兰移民并未卷铺盖回国,相反,他们在美国顽强地生存下来,最终成为美利坚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总统肯尼迪就是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杰出代表。爱尔兰移民之所以能够如此,有着各方面原因。

首先,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是爱尔兰人移民美国的直接动力。尽管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底层,并且承受着弥漫于社会各阶层的反爱尔兰和反天主教气氛的压力,爱尔兰移民依然选择留在美国。当时,在爱尔兰工作一天的工资是八美分,而美国则是一美元。在大城市当保姆的爱尔兰妇女更能近距离体验到爱尔兰和美国生活水平的悬殊。于是,他们省吃俭用,攒钱寄回国内,帮助亲朋好友。自一八五○到一九○○年,估计有二亿六千万美元自美国邮回爱尔兰,侨汇对爱尔兰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爱尔兰独特的文化传统也在爱尔兰移民的奋斗过程中产生了凝聚作用,使他们在美国这座“大熔炉”中能够保持自己的传统,同时给这座熔炉添加了异质材料。爱尔兰人喜欢聚居在自己人的社区,一起喝酒聊天讲黄段子,释放生活压力,而天主教堂更是爱尔兰人社区生活的中心。为了建教堂,当保姆的妇女都会慷慨捐款。一座座精美的天主教堂拔地而起。教堂不仅是爱尔兰移民的社区活动中心,也提供免费教育、医疗服务,还组织体育和娱乐活动,使新移民能够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社区的力量。这无疑向世人宣示:天主教也来到了美国!

再次,美国的政治制度也为爱尔兰移民艰苦奋斗,实现美国梦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如果没有政教分离的政治制度,天主教可能就很难来美国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也使人多势众的爱尔兰人迅速获得人多选票多的政治优势,使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爱尔兰人集中的城市的爱尔兰裔政治家如鱼得水,利用爱尔兰人的选票在政坛打拼,从而也提升了爱尔兰人的政治地位。土豆饥荒移民的第二第三代大批加入工会,参加民主党,竞选公职。著名工人运动领袖、有美国“劳动节之父”称号的皮特·麦克奎尔(Peter McGuire)雄踞波士顿政坛近四十年;曾任波士顿市长和马萨诸塞州州长的詹姆斯·迈克·克利(James Michael Curley);一九二八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纽约州州长阿尔·史密斯(Al Smith)均是爱尔兰移民后代。

现在,爱尔兰人已成为美国最富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教育水平、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他们并未以牺牲自己宗教和文化传统的方式融入美国,相反,他们把自己的文化传统带进美国并形成气候。现在,圣派垂克节不仅仅是爱尔兰人的节日,也是美国人共同庆祝的世俗节日。美国人庆祝圣派垂克节的规模也比爱尔兰本土要大得多。每逢三月十七日,美国人在圣派垂克节这一天,许多大城市通常要举行游行。在这些庆祝游行中,要数纽约市的游行规模最大最为壮观。自一七六二年开始,纽约市每年举办圣派垂克节大游行已经成为传统。芝加哥不但每年举办圣派垂克节大游行,自一九六二年开始,还将芝加哥河水用蔬菜染料染成绿色,以增加节日气氛。

在人类历史上,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改变历史进程的事,多得不胜枚举,咖啡曾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对美国人和爱尔兰人来说,,在他们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作用的小东西,无疑就是土豆。

 作者:王辉云     

来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