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的,还是拉萨的烟火气。
如果,你问我拉萨什么地方最有意思?
答案不是布达拉宫,也不是八廓街,而是散落在大街小巷里的甜茶馆。
作为一个西藏迷,我超级喜欢拉萨的甜茶馆。
不管是早晨还是傍晚,在任意一个甜茶馆里,你都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藏民也有游客,大家谈天说地。
5年前,就因为想念拉萨甜茶,想念甜茶馆里的惬意时光,我跟几个小伙伴跨上单车,一路从西宁火车站骑到了八廓街的光明甜茶馆。
总共骑了2399公里,耗时26天才到。(虽然有点疯狂,不过也是我常给人吹牛的谈资)
这就是我的“宝马",车牌是M0326
不管是早晨还是傍晚,在任意一个甜茶馆里,你都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藏民也有游客,大家谈天说地。
在拉萨,喝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班可以不上,生意可以不做,而太阳不可不晒,茶不可不喝。
有人粗略估算,一个拉萨人一生会在甜茶馆里消磨掉7万个小时。
在甜茶馆里,爱八卦的人能听到别人抱怨自己的老婆不忠;爱热闹的人能跟别人一起下棋、弹石子;互生好感的男女能发展发展感情;转经转累的老人,能坐下来歇一歇……
所以,在拉萨的各大旅游攻略中,去甜茶馆绝对是重中之重。
在拉萨,你可以不进布达拉宫,但一定不能不去甜茶馆里坐一坐。
01喝的不是茶,而是文化
甜茶的制作并不复杂,用料也很简单,主要就是牛奶、红茶和糖。
做法简单、配方固定,但每一家甜茶馆做出的味道都不一样,能不能做出地道的藏式甜茶,全得看老板的手艺如何。
因为拉萨海拔高,水的沸点低,在熬制红茶时,只靠煮或泡都是不行的。
有经验的老板,会将塞满红茶的布袋轻轻浸入热水里,一手拎着布袋不让它完全沉入水底,一手不断舀起热水浇在红茶布袋上,随着一瓢瓢热水浇下,大锅热水的颜色逐渐变深。
将牛奶、红茶、白糖依次倒入传统传统工具“雪董”里,再用长木棍上下不停搅拌,至于它们的融合程度,就全靠老板自己手掌的触觉了。
一锅看似简单的甜茶,想要做好着实也不容易,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差事。
做好的甜茶是乳黄色的,不透明而略稠,趁热而饮,那真是香甜可口。
与酥油茶相比,甜茶会更接地气一些。
几毛钱一杯的价格普通平民也能消费得起,就算买一暖瓶也不过才7、8块钱而已。
只需要花上几块钱,就能找个舒服的地方,享受悠哉悠哉的甜茶时光。
虽然,茶叶并不适合藏区的生长,这也丝毫没有影响茶叶在藏民心中的地位。
藏民对茶的热爱,就跟重庆人对火锅的热爱一样强烈。
即使在最穷的时候,藏民还是要喝茶,甚至宁可要问别人家去借茶叶喝。
既能满足了喝茶的需求,与传统酥油茶相比,又有着更简单的做法、更便宜的成本、更多变的口味。
正因为如此,当甜茶从印度、尼泊尔传来时,很快就在拉萨火了起来,这一火就是100多年。
以至于到现在,泡甜茶馆、喝甜茶都已经变成了当地的民俗文化,也是拉萨给游客的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图片来源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02喝的不是茶,而是社交
甜茶馆里,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不少老板还坚持传统的经营模式——自取找零。
客人都不到吧台买甜茶,而是随手从消毒柜里取个杯子,在大厅区找个位子坐下,同时桌上放上几块钱,随时叫提壶的服务员过来倒茶,服务员倒完茶后取回一杯子的钱再找零钱放桌子上。
整个过程配合都十分默契,失窃事件也几乎没有发生过。
当然,你也可以一次性买一暖瓶的甜茶,跟朋友慢慢喝。
但大多数老茶客,都喜欢按次付茶费,因为他们喝的不单单只是茶,更是一种社交。
就算两个原本陌生的茶客,在轮流掏钱请对方喝上几杯甜茶后,两人的关系立马就拉近了。
两人聊聊八卦、谈谈时事、吹吹牛,简直是不亦乐乎。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过去,甜茶馆是一个信息集中地。旧西藏的噶厦政府下达政令时,都先要在甜茶馆中张贴,这样,政令很快就会传播出去。
大到国际消息和国家大事,小到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行情,都可以在甜茶馆里听到。
这完全就是一个信息聚集地,就像一个线下公共交流平台。
在这样一个地方,是很容易就孕育出很多东西。
有人就研究发现,美国著名的藏学家梅戈尔斯坦的《喇嘛王国的覆灭》和《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拉萨街谣》中收集的大量民间歌谣,都是甜茶馆里客人们的妙语连珠的真实记录。
人都是社会属性,不管多么闲云野鹤之人,都需要在人群中有所互动。
正因为如此,甜茶馆给藏民们提供了一个公共场合,让他们能在茶杯品尝甜茶时,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空间的幸福。
正如作家扎西达娃所说,“很多人进甜茶馆喝茶,他们传递信息,联络感情,满足心灵的需求”。
03喝的不是茶,而是娱乐
去过甜茶馆的人都知道,与法国的咖啡馆相比,甜茶馆真是显得太粗糙了。
它们大都没有豪华的装饰。
一般茶馆招牌就挂在房门顶上,有些茶馆就在门口挂块藏饰门帘。
茶馆里往往布置几方桌子和长椅子。
桌子和长椅子都是木制、粗糙的。有的桌椅油漆剥落,有的桌椅角被磨损得失去了棱角。
除了这些必用东西外,没有任何美观用具和吸引人的设施,但是茶客坐得挤挤的,有些茶客较多的大茶馆里总是座无虚席。
后到的茶客,只好从近处柴火堆上搬来木头坐着。
就是这样的环境,不小资、没情调,却能在拉萨一直火了上百年。
其中缘由很简单,不过是人们能在茶馆里喝出快乐来。
这种快乐,不只是糖刺激的多巴胺,也有整个环境都充满着娱乐的氛围。
聊聊天、下下棋、玩玩弹球,实在不行了,还能免费看看各种电视节目。
这对很多农村的藏民来说,确实是难得的休憩。
就算没这些,只是凑在一起,喝着茶拿着甜茶馆打个趣,也是一种快乐。
比如,他们会给甜茶馆取各种绰号。
有一家茶馆,开张的那天卖的肉包子都是漏底的,人们就叫它“漏底茶馆”;
有一家茶馆,装修很豪华——画梁花柱、壁画艳丽,可他家的甜茶味道淡得像鼻涕,人们就叫它“华丽鼻涕”;
还有一家茶馆,连晚上都营业,这在当地很少见,因此人们就叫它“猫头鹰茶馆”。
不管茶馆的本名叫什么,茶客们都会根据它的特征来取个绰号。
什么“驴夫茶馆”、“羊圈茶馆”、“坡上茶馆”等等。
社交、娱乐消遣都是人的天性,甜茶馆就是为当地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在这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只要花一点小钱就能让自己乐呵大半天。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看起来那么糙的地方,却在当地异常火爆了。
04喝的不是茶,而是自由
如今,街边的甜茶馆林林总总,每家店门口都堆满了装甜茶的保温瓶。
现在坐在甜茶馆里的客人,各种各样的都有,有穿着随意的,也有体面讲究的,身份各不一样,坐在一桌也不觉得别扭。
上世纪20年代拉萨开始出现第一批甜茶馆,而在那时,只有富裕的人家,才能喝得起甜茶。
而能泡在甜茶馆的人,那绝对都是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进出。
不仅喝甜茶区别了穷人与富人,进甜茶馆也区别了好女人与坏女人。
那时,除了少数娼妓外,其他女人是绝对不蹬茶馆的门槛。
如果一个女性去了甜茶馆,这个事情很快就会传遍拉萨的街头,觉得这是一个不检点的女人。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拉萨有一家叫穆江夏的甜茶馆,那时常有烟花女子到这儿来找顾客,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美娼叫做奴增萨珍。
当时从这家茶馆里飞出这么一首流行歌曲:“甜茶馆穆江夏里,有俏丽奴增萨珍,请你莫要伤心哟,马上到你身边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思潮的发展,甜茶馆的门槛越来越低了。
不单单穷人能买得起甜茶喝了,就连女人也都能进出甜茶馆,不会被人指指点点、戴着有色眼镜去批判了。
在甜茶馆里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茶客,有富贵人家也有平头老百姓,有年轻的小伙子也有拄着拐杖的老妇人。
不管贫穷与富有,无论是男还是女,喝甜茶、泡甜茶馆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转经转累的老人,可以喝杯甜茶歇歇脚;小情侣们,可以喝杯甜茶聊会天;来接孩子的家长,也可以喝杯甜茶消磨消磨时间。
在这甜茶馆自由的背后,也是人权平等、社会进步的象征。
05甜茶馆里的拉萨,才是真实的拉萨
作者平措扎西说,他有一个朋友来到拉萨甜茶馆后,就对拉萨人格外失望,觉得他们与自己想象中的纯粹都大相径庭。
他们竟然在甜茶馆里如此浪费时间,如醉生梦死般过活。
但我恰恰相反,对拉萨的喜爱偏偏是从甜茶馆开始的。
曾去过拉萨两次,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泡在甜茶馆里时光。
第一次去,甜茶治愈了我的高反,让我在异乡不那么拘束难受。
第二次去,甜茶让我看到了最真实的拉萨,让我的眼界不仅仅停留在大城市的钢筋混泥土中。
前后两次进藏,甜茶馆都给我深刻的印象。
这种深刻,即使不及转经、磕长头给人带来的震撼。
但它给人展示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拉萨人。
这种真实不单单只是在布拉宫前的虔诚,而是一个立体、复杂、多面的拉萨人。
他们有着极大的包容心,能把外来下午茶文化本土化,能一边喝着甜茶、一边吃着糍粑;能一边穿着藏袍,一边看着电视中北上广的都市生活。
他们一样会八卦、一样会消磨时光、一样会沉浸在糖带给他们多巴胺的快乐中。
这样真实、有烟火味的拉萨人,其实也一样可爱。
参考资料:
1、《西藏的甜茶馆》作者:平措扎西
2、《拉萨甜茶馆的现状与社会作用》作者:张美琳 黄霁虹
3、《甜茶馆里的文化启示》作者:徐寅
4、《西藏传统茶文化的发展阶段》 作者:赵国栋
5、《西藏传统茶文化的社会纽带作用研究》作者:赵国栋
6、《从《格萨尔》看西藏茶文化》 作者:邓雅婷 赵国栋
7、《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拉萨市区甜茶馆文化空间研究》作者:边普
8、纪录片《藏地藏味》
/今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