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卯时,被李自成大军所围困的北京城黄沙漫天,箭矢如大雨般向城内倾泻,吓得守军胆颤心惊,不填铅弹,以空炮向外鸣放。士兵甚至向城外大顺军挥手致意,等大顺军稍稍退去,才将空炮射出,唯闻空响。
午时时分,李自成此时出人意料的派来了投降的太监杜勋来到城下喊话,提出大顺军要求“割地讲和”的方案。此时的崇祯皇帝正在奉先殿坐立不安,听说杜勋前来谈判,立即秘密召见了他,内阁首辅魏藻德随侍在旁。《甲申传信录》记载了当时的情景:杜勋恢复太监本色,跪倒在崇祯脚下,奏道:“臣奉秦、晋二王令旨前来拜见陛下,尚乞陛下赦臣死罪。”
首先打着两位投降了李自成王爷的旗号,接着传达了李自成的三项谈判条件,此三项条件也被记录在《甲申传信录》内:“是日,贼遣叛监杜勋缒城入讲和,盛言李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并犒赏军银百万,退守河南。勋具以事白上,且言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制辽沈,但不奉诏与觐耳。”
意思就是:一,请崇祯帝封李自成为王,割西北地归大顺军管辖;二,发给大顺军犒赏银百万两,大顺军随即退守河南;三,大顺不受朝廷节制,不奉皇帝召见,但是可为朝廷平定内乱,并以强兵劲旅阻止清军南下。杜勋希望崇祯接受李自成的提议:“闯贼既封必然内可遏制各地起而造反的草寇,外可以强兵阻挠辽东强藩的入侵”。
事实上如果此一方案得以实施,明末清初的历史必将改写。可当最后的机会在崇祯面前出现的时候。崇祯却还是没有把握住。作为一个面子比命重要的皇帝,哪怕崇祯知道此刻已危在旦夕,却依然不愿意自己去承担骂名,于是他下令新上任的内阁首辅魏藻德去主持议和,想把“黑锅”甩给他,结果魏藻德此时却一言不发,气得崇祯当场写下一句话“文臣皆可杀”。然后一脚踢翻了龙椅,甩手退朝。魏藻德等人也退出。而杜勋出宫后,到处散布流言,城内人心更加浮动。就这样,一个可以挽救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次机会就这么又一次被崇祯错过了。
▲北京城各城门图
傍晚,李自成下达了全线总攻的命令。当刘宗敏率大军掩杀过来时,发现久攻西直门不下,便转攻彰义门(也称广宁门)。此时守城大太监曹化淳(此人有争议)已经密谋准备献城了,正巧碰见了前来谈判的太监杜勋,两位太监一拍即合,已经达成默契,准备出卖王朝出卖主子,于是曹化淳开启外城彰义门(也称广宁门),迎接大顺军入城。不久,平则(阜城门)、德胜门因守城大太监王则尧等人为内应,也随之而破。李自成亲率大军疾驰蜂拥而入,一路直扑紫禁城而来,官军获悉望风披靡,皆做鸟兽散,内城被占领。
深夜,崇祯和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来临了。大喊着“诸臣误朕,朕非亡国之君”的崇祯来到了坤宁宫亲手杀死了众多嫔妃并命令周皇后自我了断,最后甚至连亲生女儿都想杀。发了疯似的崇祯在十九日的清晨,自己去敲响了景阳钟。自明朝开国以来,这口大钟曾召唤历史文武百官上朝,200多年以来紫禁城每天都会听到景阳钟的54声响钟,但这天已经是最后一次了。终于,下着雨的万寿山成了崇祯最后的归宿,在这座山的一株梅花树旁他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朕德薄匪躬,上干天怒。登极十有七年逆贼直逼北京城。虽朕之不明所致,亦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可也,切勿伤百姓一人!”
从他的遗言我们不难看出处死误国的大臣成了崇祯最后的遗愿。大明王朝虽然体制腐朽,但是在1644这一年曾经不止一次出现过可以扭转历史的机遇,然而却被崇祯自己一再错过,调兵一再延误,迁都计划也付诸东流。崇祯多次错失了扭转局势的历史机遇,大明王朝的国运已经无可挽回。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优柔寡断让1644年初还只能说是风雨飘摇中的大明江山最终只能走向了灭亡。
▲崇祯自缢处(今北京景山公园,树为移植)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