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的“财政大臣”宇文融究竟是贤相还是奸相?

唐玄宗在位前期勤于政务,任用贤能。在他的治理下,大唐王朝一扫之前的各种积弊,国力稳步向上,百姓安家乐业,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随着国家的日渐强大,唐玄宗不再满足于国内取得的成就,他开始有了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开疆拓土,成为一个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千古一帝。

不过,唐朝历来执行藏富于民的粗放式财政政策。因此,国家的总体实力虽然已经很强了,但国库中却并没有多少盈余。而唐玄宗想要实现开疆拓土的扩张野心,那就必定需要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持。于是,唐朝的财政政策在这一时期开始转型,一群善于理财的大臣得到唐玄宗的重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他的“财政大臣”宇文融。

唐朝从开国到唐玄宗执政时期历经了一百年时间,但在户籍登记却一直被严重忽视。忽视的部分原因是朝廷没有严格执行登记工作以及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但最主要原因是从隋末开始出现的大规模逃亡户问题。这些人当初为了躲避战乱和逃避纳税、劳役而选择背井离乡,之后在其他地方定居却没有去登记户口,因此祖辈几代人都过着“黑户”生活,自然也不需要纳税。武则天执政后期,苛捐杂税繁重又导致了更多农民逃亡,出现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局面。

公元721年,时任御史的宇文融提出应全面落实户籍登记,将那些将隐漏不报和逃亡户搜括出来,遣送还乡或就地入籍,如此一来,朝廷就可以从这些“黑户”身上收取到税金。宇文融的这个方案刚被提出就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会导致百姓生活陷入困苦,并会鼓励地方官为了政绩和取悦朝廷而多报未登记的人数。当然,道理谁都懂,不过此时的唐玄宗急需开辟新财源,本着最大利益原则,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宇文融的方案。

宇文融的户籍登记方案在刚开始实施阶段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黑户”人数众多,所以认为法不责众,宁愿冒着被流放边境的风险,也不愿去做落户登记。宇文融很快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他又推出了一个改良版方案,规定主动向官府投案的“黑户”可以享受为期六年的免税期。如此一来,那些原来的非法占地者就能以很有利的条件取得正式地位,因此当政令一经宣布,“老幼欣跃,惟令是从”。最终,不少于八十万个“黑户”以及相应的未登记土地被正式列入簿册,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笔非常可观且稳定的新增财源。

宇文融的精明能干让唐玄宗非常高兴,短短几年时间里,他就相继被提拔为御史中丞、魏州刺史、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官衔)。当时朝廷中共有三位宰相,宇文融是其中最具权势的,因为唐玄宗非常需要他的理财能力。

宇文融推行的财政政策虽然对唐朝大有裨益,但并不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因此受到许多将儒家信条奉为圭臬的大臣反对。不过由于唐玄宗站在宇文融这一边,因此群臣的反对并不会影响到他的地位,宇文融也因此变得妄自尊大,却忘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公元729年,宇文融授意手下的御史李寅去弹劾与自己持不同政见的信安郡王李祎(唐太宗曾孙)。然而,李寅却投靠了信安郡王这一边,并将此事提前告知了信安郡王。于是,信安郡王上奏唐玄宗,并附上了宇文融亲手起草的弹劾状,其中有不少内容都是夸大事实或凭空捏造。唐玄宗看过弹劾状后勃然大怒,立即将宇文融贬为汝州刺史。

在失去了自己的首席“财政大臣”后,唐玄宗很快就意识到没人能拥有宇文融那么高超的财技,于是就对宰相裴光庭等人说道:“你们都说宇文融为非作歹,如今朕已将他贬去,现在国库空虚,你们说怎么办?”(卿等皆言融之恶,朕既贬之矣,今国用不足,将若之何?卿等何以佐朕?)众人你看我,我看你,都无言以对。不过,宇文融的众多政敌们都担心他会再次被皇帝起用,于是就网罗罪名,指责宇文融结党营私,收受贿赂。结果,宇文融又先后被贬至岭南、广西,并于途中病逝。

唐朝许多历史资料上都指责宇文融搜刮民脂民膏,是一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酷吏。然而,好听的话容易说,漂亮的事不容易做。唐朝的那些贤相们一味要求遵循圣人之道,但无法帮唐玄宗开辟他所急需的财源。宇文融虽然备受儒家士大夫们的谴责,可他却帮唐玄宗解决了最迫切的问题。谁是贤相,谁是奸相,恐怕用不同尺子去衡量,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