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丰富的今天水果品种繁多,那古代人都吃什么水果

IOS平台出现了一款“水果忍者”的游戏。这款以忍者挥刀切砍各种水果的游戏,在得分的同时,果汁四溅,碎片横飞,满足了玩家的破坏欲和好奇心,一度成为游戏爆款。其实,古代的水果,同样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桃子

先秦时期,销量最大的是桃子。桃是中国的原产水果,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等地。《诗经·周南·桃夭》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诗经·大雅·抑》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描绘了民间互赠水果的场面,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孔子吃桃,还曾闹出过笑话。据《韩非子·释木篇》记载,孔子收到鲁哀公赠给的桃和黍,“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孔子先食黍,后吃桃,惹得哀公的侍从大笑。其实,黍是用来给桃去毛的。齐景公赏赠给三名勇士两个桃子,勇士们确认了一下眼神,相互争夺,至死方休,留下了“两桃杀三士”的典故。

桃之所以在先秦时期广受欢迎,与当时对桃的迷信有关。人们认为吃桃能够长寿,桃木可以辟邪。清朝文人陈淏子认为“桃为五木之精,能制百鬼,乃仙品也。”在《西游记》中,王母娘娘举办寿宴,用蟠桃招待各路大仙,可见桃子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力。

苹果和梨

如今的水果市场中,C位大咖当属苹果和梨。这两位大咖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文学家司马相如写有《上林赋》,描写了上林苑的华美景象,其中有“楟柰厚朴”, 楟,说的是山梨,柰,当然是绵苹果。可见,中国种植和食用苹果和梨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苹果富含矿物质和维生质,钙质丰富,易于吸收,有“活水”之称。与现在清脆的苹果不同,西汉的柰绵软酥松,不易保存。西晋文人郭义恭在《广志》记载:“柰有白、青、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由此推断,当时柰的品种很丰富。

唐朝,深受佛教影响。因苹果与原产印度的一种葫芦科植物,梵语叫bimba的红瓜形似,因此,叫做频婆果。明万历年间,农学家王象晋在《群芳谱·果谱》中有“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首次出现了“苹果”一词。

“孔融让梨”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梨,汁多味美,酸甜可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唐朝时,长安哀家梨、常山真定梨、青州水梨、郑州鹅梨等品种,在当时颇受欢迎。洛阳报德寺的梨能长到六斤重。

诗僧贯休有诗云:“田家老翁无可作,昼甑蒸梨香漠漠。”当时,唐朝人不食生梨,爱吃蒸梨。除此之外,“炉端烧梨”在皇宫中风行一时。重臣李沁吃素,唐肃宗李亨和他围坐在炉边,亲自为他烤梨。宋朝的梨更为普及,《水浒传》中挑唆武大郎捉奸的恽哥,就是卖梨的商贩。

每年秋天,梨树陆续结果,经历了暑热的人们,体内积聚了燥热之气,梨有了用武之地。《本草通玄》记载,“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着滋五脏之阴”, 李时珍也认为梨有清热去火、止咳化痰的功效。说明梨清热去燥的功效,已经深入人心了。

荔枝

唐朝的杨贵妃“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为了满足她的愿意,唐玄宗“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杜甫因此写下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千古佳句。苏东坡也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言。

荔枝味甘性温,鲜美可口,具有止逆停泻的疗效,主要分布在两广和福建等地,云贵和四川有少量种植。在荔枝品种中,“萝岗桂味”、“毕村糯米糍”及“增城挂绿”有“荔枝三杰”之称,以挂绿最为难得。物以稀为贵,经过名人的炒作,荔枝身价倍增,声名远播。

事实上,荔枝原名离枝,古人认为这种水果保鲜期短,如果连枝摘下,可以延长保鲜期。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到东汉,才有了荔枝的叫法,传承至今。

南越王赵佗是个地道的河北汉子,对枣子钟爱有加。他在南越王宫的御花园里,迁种了枣树,对每棵树进行编号,派人统计登记枣树的产枣量。在历史上,赵佗这样的“枣控”,大有人在,种枣食枣的历史有八千多年了。

枣子是温带作物,种植广泛,适应性强,被誉为“铁杆庄稼”。西周时期,用枣子发酵的枣酒,是君王享用的贡品。在民间,有“八月剥枣”的传统,“枣栗饴蜜以甘之”也大受欢迎。不仅如此,枣子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和36种微量元素,《名医别录》中指出,红枣能“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有“补肾仙果”的赞誉。

东晋权臣王敦和舞阳公主结婚后,不熟悉皇家礼仪。一次,他上厕所,注意到厕所门口的漆盒里,有几粒干枣。他“食遂至尽”。上完厕所,婢女手捧金盆,旁边放着个东西,他以为是干饭,“倒著水中而饮之”。实际上,干枣是用来塞鼻用的,那块“干饭”是洗手用的香皂。一代权臣,出尽洋相。

西瓜

宋元画家钱选绘有一副《蔬果图》,匠心独具,风格迥异。画家绘制了一个开口西瓜,红瓤黑子,生动形象。五代胡峤所著《陷虏记》首次提到了“西瓜”。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胡峤持续在契丹生活了7年,他“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这段话表明西瓜是由回纥传入契丹,故而命名为“西瓜”。胡峤回归中原后,并未带回瓜种,不过他把“牛粪覆棚”的种植方法,引入了中原,内蒙等地至今仍用这一方法种植西瓜。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南宋礼部尚书洪皓从金国带回了瓜种,西瓜由此普及。

明朝嘉靖皇帝爱吃西瓜,又怕别人下毒,于是,他专辟一块瓜园,派心腹太监值守。每年西瓜成熟时,他只吃瓜园里的西瓜,其他进贡的西瓜统统赏赐给群臣。清朝的慈禧太后吃瓜只吃中间的瓜心,因此,一天需要用几十个瓜。她命人以西瓜瓤、火腿、鸡丁、松仁、龙眼等材料,蒸制“西瓜盅”,味酵鲜香,清凉解暑,是夏令消暑的佳品。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广志》《群芳谱·果谱》《本草通玄》《本草纲目》《陷虏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