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气候是如何变迁的?

全球气候从时间大尺度来看,大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大冰期中间杂着小的暖期。

研究表明,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下垫面、地震群发期等等天文和地质因素有关;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因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尚在激烈的争论中。上下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离不开地球气候变化这个大背景。总体来说,前1000年相对温暖湿润;后1000年相对寒冷干燥。气候变化单就中国来说是高纬度地区更加剧烈,黄河流域体现更加明显,而岭南、江淮以南地区变化相对平缓。如下图所示(《中国文化地理》王会昌):

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后,大约到8000年前地球进入一个温暖的间冰期,人类也进入了农耕社会的新石器时期。10000年到5000年前时段的气候演变与黄河流域石器文化繁荣有很密切的关系。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专业论文资料表明这个时期辽南地区平均气温为13°C,比现在高3-5°C,干燥度小于1.00,属于温暖湿润气候。内蒙中西部地区气温比现在高出2-3°C。东北亚热带界限变动来看表明气温高2°C;青藏高原也高出4-5°C。一般来说当时中国东部气温比现在高2.5°C;西部高3-4°C。殷商时期也是“地气还暖”。燕北兴隆洼文化遗址(距今7500年到6500年)的花粉孢子分析表明,当时位于燕山和辽西丘陵北是温暖带森林气候,而不是现在的温带草原气候。

1100年B.C为近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持续时间大约200年。竺可桢根据《诗经.豳风》之《七月流火》等篇所记载物候也证明关中地区寒冷异常,北方游牧部落侵扰不断;《竹书纪年》中的“江汉俱冻”则记载了930年B.C—897年B.C左右的严寒。《竹》载周孝王时汉水结冰两次,紧接着又是大旱。

770年B.C—1世纪B.C下半叶,春秋到西汉末温暖期持续了700余年,气候温暖竟然使鲁国的藏冰窖春天无冰可藏。《诗经》、《左传》中屡屡说及黄河流域有梅树生长;山东一些地区一年两熟充分说明北方地区植物生长期较长;关中地区竟然还有竹林;汉武帝为堵黄河瓠子决口斩伐河南淇园的竹林,编造篓筐盛载沙石;《三铺黄图》曾谈到长安上林苑试种荔枝居然还能存活一棵。可见物候适宜。

莽新、东汉—南北朝是一个持续了大约600年的寒冷期。记载,东汉末年晚春霜雪降,路有冻死者;三国时期淮河封冻也很常见;《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物候比现在普遍推迟半个月。南朝健康冰窖普遍。北方边民内归,南匈奴归汉,中原地区向长江流域的移民浪潮,都与此有关。

唐—北宋,又出现了大约400多年温暖时期,唐高宗朝有三年长安冬天无冰雪,种植梅树、柑橘也能存活、挂果。唐代冬季无雪记载多于其他朝代。温暖以致于西北陇右地区“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当时丝绸之路就源于长安,黄河流域是主要的桑麻产区。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21》载:“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沈括认为当时延州向来不产竹,而发出“无乃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邪”的感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4》“余闻秦中不产竹,昔年山崩,其下乃皆世竹头,由是言之,古固产竹矣。”五代北宋中国食用粉芭蕉和观赏芭蕉分布比现在更加靠北,唐代可想而知。“一起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也是川中所产荔枝。

8世纪中叶以来,气温总体来看开始下降。

1100年-1200年南宋气温陡降,1111年太湖冰封,湖中洞庭山柑橘全部冻死;苏州运河经常结冰;北方9月大雪;长江上游荔枝几乎全部冻绝,西南地区至今荔枝不能再成,只是偶有极其罕见一二古树,但也不能挂果。在寒冷气候的威逼下北方游牧民族屡屡大举南下,后来竟而宋灭。

1200年-1300年元代温暖期。黄河流域竹类回复若干,司竹监又恢复起来。

1400年-1900年明清宇宙期。这个时期又称方志期或明清小冰期,是个低温多灾时期。清初东南沿海最低温度比现在大约低了5-7°C,明朝冬天京城温度比现在也低2°C左右。这种寒冷气候在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也多有记载。明清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一直处于严峻气候高压之下,明代蒙古地区便有“时冬寒草枯马饥”一说,游牧民族不断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劫掠和定居。明代东北地区农耕业大为衰退。最北方的野人女真南迁引发移民多米诺骨牌效应,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进入辽东。后来满洲入主中原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完成的。明清小冰期干旱还尤为严重,崇祯年间竟然发生十数年内连绵不断,北方生态经济近于崩溃。带来大批流民、乱民,进而发生闯王、张献忠举世。明清之际多灾多难,李自成、张献忠、川鄂陕白莲教、观众回民起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川滇李蓝起义都与气候异常、人地矛盾尖锐有关。一切迹象表明明清以来因为气候的抑制力量和技术严重投入不足,使得综合国力日衰一日。

作者:七是;高校教师,科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