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华夏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来自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然后兼之以北方游牧文明和东方渔猎文明。这一现象在早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的演变更替上有很大的体现。
逐水草而居的北方游牧民族
这种体现为各个文明强盛时期先民们所使用的不同的一般等价物,比如农耕文明比较强盛时期,先民们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为陶器、石器这种定居生活习性比较强烈的物品;渔猎文明比较强盛时期,先民们用于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为贝类、骨质类这种狩猎和渔猎生活习性比较烈的物品。
海边河湖旁以捕鱼为生的民族
这些一般等价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文明的演进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当定居的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远超其他两种文明时,一般等价物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就由农业文明所掌握。因此那些流通的一般等价物即货币便逐渐有了固定的形状。
农业耕植
在农耕文明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农业文明内部社会会找出一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形制去充当货币。而这种货币的形制一般都来自于先民们生活中既占据重要地位又比较常见的物品,于是农具就成为了农耕文明货币的不二选项。伴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农耕文明催生了青铜制作的缩小版农具来充当货币。
铲币
换言之,我国古代社会形态基本稳定之后即农耕文明占据主导地位之后最早使用的青铜铸币,是由原始的农具“铲、锄头、镰刀等”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的痕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钱币,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出土的钱币实物上看出来。比如,早期布币的首部,会有一个用来插木柄的銎(qióng),事实上这种“銎”已经没有任何实际用途了,但是先民们为了理念上的认同依然给早期的铲币铸造了“銎”。
带土的“銎”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先民铸造钱币时无意铸造的“銎”并无实际用途,但却是钱币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因为钱币的銎都是空心的,所以在銎里还保留有泥土(銎也因此被称为范芯),而范芯中泥土与銎内壁的粘附力和銎内部青铜的锈蚀程度却准确的反应了钱币的埋藏年代。
空首布
后来,古人发现銎的铸造不光铸造难度大,而且很浪费原材料,所以銎逐渐变成了扁平状,随着銎的扁平状(扁平状的布币将在下文详细讲解,在此便不再赘述),铲币也逐渐变成了我们所常见的布币。藉此,毫无疑问布币一定是我国早期最重要的金属铸币,但是关于它最早出现时间的考证,现在依然是一个难题。造成其出现时间成为难题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工具铲与早期货币原始鎛(布)之间的关系现在很难区分。
原始鎛币
一般说来,越早的布币,其形状就越接近于它所演变的工具,后来因为逐渐减重而演变成为各种形制不同的布币。根据考古资料,钱币界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最早的布币大致出现在商朝的中后期。
桥足方首布 梁釿
布币的首部因为中空并呈銎状,因此被钱币界形象地称为“空首布”。但空首布方形中空的首部、大而薄的形体,使得其容易破碎,且不便于大量的携带,某种程度上空首布很大的限制了其流通性。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贸易的繁荣,社会对货币的使用更为频繁之后,空首布体型上的这些缺点就逐渐显现。所以,在春秋后期开始,空首布的形制便逐渐地发生了变革,到战国时期,空首布的銎最终逐渐演变成为了扁平状,这种扁平状的货币被称为“平首布”。
方首尖足布 平州
所谓平首布,是指上端首部不再是中空的,而是呈扁平的实体状。平首布的式样非常复杂,但它们绝大部分都有分叉的两片,很像有两个脚。因此,这两个片状分叉被称之为“布足”。后期的钱币收藏者为了便于区分,便根据它们底部不同形状的“足”,将货布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桥足布四种类型。
战国刀币
总之,源自于铲形农具的“布币”,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货币形态,为中国早期金属铸币的产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