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连接中原至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陆路商贸通道
梅岭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主凿于唐朝,与《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颇有渊源,拓宽于宋朝,是宋人南迁的主干道。这条宽约4.5米的古驿道,穿越梅岭,连通南北,到达东南沿海诸港口,自秦汉以来,便是重要的军事设施,在唐宋时期,更是成为连接陆上丝绸之路至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陆路商贸通道,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有重要意义。
梅关与梅岭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朝,起初是一条穿越梅岭(大庚岭山脉)的羊肠小道。谈起梅关古道,不得不介绍一下梅关和梅岭。梅岭位于江西、广东两省交界处,属于大庚岭山脉的一部分,梅岭古道具体位置便位于广东南雄市市区至江西省大余县县城之间。
相传“梅岭”之名源于南迁越人首领梅娟姓氏,战国时期,因中原战乱,大批南迁越人迁往岭南(秦朝以前,岭南属南蛮之地,不属任何王朝疆域,车马不通,人烟稀少),其中一支便来到如今的梅岭地区,当时梅岭地区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尚未开发,并且能躲避战乱,梅娟首领被此地所吸引,便决定在此地安营扎寨,很快此地便兴盛起来,后因梅娟一支族人破秦有功被楚霸王项羽封为十万户侯,自此此地被世人称为“梅岭”。梅娟一支族人在此地的安营扎寨对中原文化在东南地区的传播,特别是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梅岭地区地势险要,山峰绵延不绝,素有“一山分割两边天”之称,也正是这种地形,当时的中原汉族文化区域和东南沿海部落文化区域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梅娟一支族人的贡献便是为这道屏障打开一个缺口提供了前提条件。
△梅关古道
梅岭因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重要的古战场。梅关便建立在梅岭之上,同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朝一样,“梅关”也为秦王朝所设立,只是当时的“梅关”不是现在世人看到的梅关。秦始皇一统中原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以开发岭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后多被战争所毁,其中横浦关便设在梅岭之上,后经唐人和宋人在梅岭上修建和修葺,便成了后人所称的“梅关”。如今所存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因为在宋朝,来自广东的海盐已经开始进入江西省和中原地区,有必要设立关口,加强管理,增加税收。宋人在梅岭所建关楼为砖石结构,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門额为“南粤雄关”,南面门额为“岭南第一关”,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府张凤翔在关楼北侧立碑,刻有“梅岭”两楷体大字。秦汉时期,梅关是中原和岭南地区贸易往来的重要关口,中原文化也是通过梅关向岭南地区传播。唐宋时期,梅关更是成为连接中原至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从“羊肠小径”到“梅关古道”
如今的“梅关古道”,道旁有松树梅花,路面铺有鹅卵石和花岗片岩,可供两辆大马车并驾齐驱,是一条真正的康庄大道。而在唐朝之前,这条康庄大道仅仅是一条只能供人行走的“羊肠小径”。秦始皇一统中原后,组建了一支军队以积极开发岭南地区,横亘在军队面前的大庚岭山脉便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大庚岭山脉奇峰林立,地形复杂,军队难以行进,但王命难违,军队指挥官只能将军队化整为零,各队寻找能穿过大庚岭山脉的道路,其中一支小分队沿着山脉的低洼地真的走出了一条“羊肠小径”,并和其他秦军混合,最终到达岭南重地广州。这条“羊肠小径”便是“梅关古道”的雏形,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最初行走在这条路的人只有开发岭南的军队,这条古驿道的主要作用也只是传递军情和运送军事物资,后来一些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的商人见到有利可图,也开始行走在这条小径上。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尽管这条小路上已经有商人的身影,但宗品贸易规模较小,往来运送货物的也多为挑着扁担的脚夫。到了唐朝,广州已经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港口,但是走陆路的话,所有的货物都必须从中原地区都经过梅关古道到达岭南地区,很多货物从广州港口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中原地区和岭南地区的贸易更加频繁,商品贸易规模也越来越大。唐玄宗时期,这条古驿道终于引起高层的重视,得以扩建,成为一条真正的大道。
那么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梅关古道是连接中原至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陆路商贸通道呢?大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什么不多开辟几条新的通道呢?其一是开辟一条新的通道人力和财力成本要远高于在原来的道路上扩建,而且即使能开辟一条新的通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也无法缓解当时这条古道上的贸易压力;其二是梅关古道的特殊性,梅关古道将中原与岭南以及长江水系的章江和珠江水系的浈江打通,是两大水系最快捷的通道。北方物资走水路,由长江到赣江,溯章江而上运往大余梅岭脚下,后由挑夫挑过古驿道进入广东省南雄市,然后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修建后的梅关古道真正成为沟通南北的商贸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也从这里开始延伸,广州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贸易大港。据《中国札记》记载:“广州者,海舶登岸处也。唐时,广州之波斯、阿拉伯商人,北上扬州者,必取道大庾岭,再沿赣江而下,顺长江而扬州也。”享誉世界的丝绸、茶叶、药材、工艺品等经梅关古道运往港口,沿海上丝绸之路运往南亚、中东直至遥远的欧洲;来自各国的香料药材、珠贝宝石在抵达岭南后,也通过这条古驿道运往中原,直接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
△梅关
梅关古道与张九龄
说起梅关古道,不得不提张九龄,梅关古道的成功修建,张九龄功不可没。张九龄,字子寿,名博物,谥文献,享有“自古南天第一人”、“岭南诗祖”“开元名相”等美誉,也是岭南地区第一位出任宰相的人。说起张九龄,并不被世人所熟知,但说起《望月怀远》,大家就十分熟悉,特别是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开元四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因与当时宰相姚崇政见不合,无心朝政,便称病请辞南归,返回岭南故里孝养其母。作为岭南人,南归时必经过梅关古道,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来往的行人“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大为愤慨。开元年间的唐王朝,经“贞观之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开元年间,更是被后人称为“开元盛世”;同样,岭南地区依托沿海便利,早已经不是以往的小小部落,广州更是成为了比较有名的大城市。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原和岭南地区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而作为唯一的陆上通道竟然只是一条“羊肠小道,显然这样的古道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为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充分利用岭南“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进一步改善南北交通,张九龄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岭新路”,得到恩准。张九龄奉诏后马上主持开凿工作,“农闲动工,不须一季”,便开凿了一条长约66米、宽约10米,可供两马车并行的大山路,使梅关古道成为“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的大道。梅关古道拓宽后,拉动沿线经济,加速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贸易往来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开创了“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众践履,冬无寒土”的新局面。
张九龄
梅关古道不仅仅是一条商道,还是北人南迁的一条主干道。位于梅关古道南的珠玑巷是中原人口往珠江三角洲迁的关键驿站,南迁越人首领梅娟是首位开荒者,后经侯景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大批北人经梅关古道南迁,并在岭南定居,这间接推动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此外,除张九龄以外,也有很多文人墨客行走在这条古驿道上,留下了很多文人佳话。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连州,途径梅关时留下“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的诗句。明汤显祖曾在去浙江遂昌任职途中,经过梅关古道,听闻杜丽娘还魂的故事,颇有感触,五年后,朝纲败坏,宦官当道,民不聊生,他从杜丽娘的遭遇中联想到自身宦海坎坷,写下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怎奈何,如花美眷”的《牡丹亭》。
先有梅关道,后有海絲路。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延伸,并与陆上丝绸之路在这里实现历史性的大对接,使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成就了中国文化经济历史的辉煌。尽管,如今梅关古道已不复往日之繁荣,也失去了往日的作用,往事前年,悠悠岁月,梅关古道仍然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点,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 牛小舞
来源:《科学24小时》